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稻米消费观念已从“吃得好”转变为“吃得健康”,对稻米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提出更高要求。稻米食味品质是衡量稻米品质的重要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稻米中各营养组分的含量、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呈现的理化性质是导致稻米食味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蒸煮方法下采用不同的米水比、蒸煮压力、蒸煮温度亦使稻米呈现出不同食味品质,显著影响着稻米可接受度。稻米食味品质虽与加工精度呈正比,但过度加工可导致稻米营养成分大量流失及人体糖分摄入过高,故平衡稻米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的适度加工技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总结了稻米的营养组分、理化性质、蒸煮方法及加工精度等因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规律,概述了未来稻米食味品质的研究与发展方向,为稻米食味品质的改善和稻米品种的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稻米淀粉RVA特性及食味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全面客观评价稻米品质,提出在RVA指标与蒸煮食味品质之间建立评价体系.综述了稻米淀粉的RVA特性及食味评价研究概况,指出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稻米食味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关系密切,且与RVA谱的特征值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阐述了稻米淀粉RVA谱与蒸煮食品品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最重要的性状之一。该文对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及各指标与食味品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与食味品质密切相关的理化指标的遗传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善稻米食味品质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稻米食味品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点概述水稻食味品质研究现状与的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讨论每种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特点,为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和水稻品质育种的选择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33个稻米品种为材料,研究稻米抗剪切力与食味值及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剪切速度为0.5mm/min;品种间抗剪切力差异显著;剪切力分布区间为31.51~59.63;剪切力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其他品质性状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稻米抗剪切力与食味值及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宁省33个稻米品种为材料,研究稻米抗剪切力与食味值及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剪切速度为0.5mm/min;品种间抗剪切力差异显著;剪切力分布区间为31.51~59.63;剪切力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其他品质性状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11种稻米品质指标(理化指标、食味品质指标和米饭质构品质指标)之间的差异,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稻米的品质进行评价,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其归类。结果表明:通过变异系数可以看出稻米品种对黏度、硬度品质指标的影响较大,而对水分含量、总淀粉含量的影响较小。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的3个主成分可以代替上述众多品质指标对不同稻米品种品质进行评判。主成分1主要综合了食味值和感官评价,主成分2主要综合了综合评分和外观,主成分3主要综合了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品质划分为3大类:第I类有苏秀867、稻花香、金禾圆粒、淮稻5号、绥粳18,其品质最好;第II类有淮119、南粳5505、桃优香占、扬粳3012、武运粳32,其品质居中;第Ⅲ类是五优61。此结论可为优质稻米品种的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稻米食味品质是稻米品质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稻米食味品质评价技术的研究可指导流通过程中稻米品质优劣的评价,且对优质稻米的育种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稻米食味品质测定包括直接评价(感官评价)、间接评价(理化指标评价)及仪器评价(近红外装置等)技术,其中胶稠度测定技术是理化指标中较重要的一项检测技术。在进行胶稠度测定时对其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很多,样品的细度、含水量及加入碱液浓度的微小变化,对测定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衡阳实验点种植的8个不同品种再生季稻米为研究材料,对其蒸煮食味品质、糊化特性及淀粉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和两优1号和晶两优1468的再生季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适中,胶稠度长,糊化温度低,其中和两优1号的结晶度低,晶两优1468淀粉内部有序程度高,RVA谱特征值表明这两个品种均具有较好的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品种再生季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相对结晶度显著负相关,同时,相对结晶度与碱消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1047/1022 cm-1值与峰值时间、最低黏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再生季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变化会影响淀粉的晶体结构,改变其糊化特性,导致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籼稻米饭食味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籼型稻米食味品质与其相关品质指标的关系,对50份籼稻品种的外观性状、理化指标和RVA特征值进行测定,对蒸煮食味品质进行评定。研究结果表明,粒宽、垩白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均与食味值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而长宽比、碱消值和胶稠度与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最终粘度、回复值、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RVA谱与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的相关性较高;在选出的6个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主因子中,粘度因子、蒸煮因子、外观因子、营养因子和粒形因子对食味品质的累计贡献率为83.8%,为主要因子。由于稻米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较为复杂和各主因子的贡献率不同,因此在籼稻优质食用品种选育时,应注意粘度因子、蒸煮因子和外观因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稻谷陈化影响稻米蒸煮食用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综述稻谷在储藏过程中淀粉、脂质、蛋白质三种单一组分变化及脂质―淀粉相互作用、脂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蛋白质―淀粉相互作用对稻米蒸煮食用性质影响;探讨稻谷储藏过程中米谷蛋白氧化影响稻米蒸煮食用品质途径和机理,并提出研究稻谷陈化机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方便米饭的大米种类、大米配比、生产工艺、食品添加剂、加热包、激活剂等对方便米饭食用品质和营养结构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方便米饭存在食味品质差以及在研发和扩宽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展望了方便米饭的研发趋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电子鼻测定15种籼型和15种粳型米饭样品有关气味的10个感应器指标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分别构建了籼型和粳型米饭的气味品质预测评价模型,建立了基于电子鼻技术的米饭气味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籼型和粳型米饭气味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94.087%和96.408%,可以代表米饭样品的绝大部分气味信息;构建的米饭气味评价模型分别为Z=0.782Z1 0.126Z2(籼米)和Z=0.838Z1 0.159Z2(粳米),用此模型获得米饭气味的综合得分,其中除了籼米中4个样品和粳米中3个样品与感官评价的排序有差异外,其余各样品排序结果均与感官评价相一致。说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使用电子鼻技术对米饭食味品质中气味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并为米饭气味品质的客观评价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鲜湿米粉品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米粉行业发展的需要,综述了鲜湿米粉品质的评价指标、主要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建立统一的鲜湿米粉品质评价标准和规范米粉行业的质量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粮食与油脂》2017,(1):1-4
综述了鲜度仪、电子鼻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拉曼光谱技术等快速分析方法在大米新鲜程度、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分析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这些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这些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综述近红外技术在稻米品质的常规指标,如直链淀粉、蛋白质、脂肪酸、胶稠度中的研究与应用,总结不同样品形态和建模方法建立的近红外模型的检测精度,指出近红外技术在快速检测稻米品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糙米中含有硒、谷维素、甾醇、γ-氨基丁酸等多种营养物质,相对精米而言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随着人们对食品中营养价值追求的提升,糙米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然而,糙米的耐储藏性能较差,随着储藏时间和储藏条件的改变,糙米的各种品质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综述了糙米在储藏过程中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包括蛋白质、脂质逐渐氧化,脂肪酸值增加,不溶性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支链淀粉含量相对减少,陈米臭味增加,色泽变深等。米饭食用品质的变化表现为黏度下降、口感变劣、香味不纯,本研究可以为糙米的仓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酒是以稻米、黍米等为主要原料,以麦曲和酒母为糖化収酵剂,经浸米、蒸饭、前収酵、后収酵等工艺制成的酿造酒。本文对照2018新版黄酒国家标准,分析了我国黄酒品质分析及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了黄酒酿酒原料、制曲、収酵、陈酿等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及潜在有害物质控制的研究迚展,旨在为我国黄酒产业的収展和产品质量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米饭食味品质是大米品质中最重要的指标,虽然现在以稻米品质特征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已经较深入,但稻米品质的根本问题还没得到解决.主要从指标评价和仪器评价两方面介绍了米饭食味品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简单、快捷的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