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GEE云平台的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学报》2021,46(5)
植被覆盖度是土地生态的重要指示因子,黄河流域横跨中国地形三大阶梯,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地带和"能源流域"。为揭示长时序黄河流域及其煤炭富集地区土地生态变化状况,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对1987—2020年黄河流域共40 525景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进行批量去云、融合和NDVI云计算等处理,获取34 a的植被覆盖度数据。综合利用最大值合成法、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性分析和F检验等方法对黄河流域及流域内煤炭国家规划矿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逐一识别地形因子和气候因子对黄河流域及其规划矿区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 34 a间黄河流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由1987年的0.457 4上升至2020年的0.581 7,同期流域内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则由0.355 6增至0.536 1,2者呈现一致的波动上升的趋势;(2)时序趋势变化类型构成中,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改善的面积(33.19%)远大于植被覆盖度退化的面积(3.55%)。规划矿区内植被覆盖度改善面积占比高于黄河流域,但其植被覆盖度仍明显低于黄河流域平均水平;(3)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明显,除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地外,主要呈现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4)黄河流域及规划矿区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表现为高程坡度坡向,气候因子的影响表现为气温降水量。降水量和气温对于规划矿区的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均小于对整个黄河流域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促进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类型的多向性;(5) 44个煤炭规划矿区中,彬长矿区和乡宁矿区植被覆盖度改善相对更为显著,石炭井矿区和包头矿区退化面积占比相对高。研究表明:应用长时序、多源数据能够客观揭示黄河流域及规划矿区植被覆盖度时序和空间变化异同特征,为科学认识与评价整个流域及规划矿区生态状况、制定生态保护修复政策等提供数据支撑,今后针对植被覆盖度时空差异的形成机理仍需进一步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3S技术的大型露天矿区复垦地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毕如田  白中科  李华  叶宝莹 《煤炭学报》2007,32(11):1157-1161
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5个排土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3S技术,把复垦后按照植被覆盖和地形特征划分的斑块与排土场建设时期的斑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斑块个数及其平均斑块面积反映了复垦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随着复垦时间的增加,斑块数目也不同程度地增加,复垦时间较长的二铺排土场、南排土场、西排土场的多样性指数有较大提高,稳定性指数除二铺排土场和南排土场有所降低外,其它排土场的变化不显著,景观优势度指数的高低与平均斑块面积的大小显著相关.破碎化程度的增高也表明了复垦地的植被演替与恢复过程的多样性在不断增加.结合研究区调查情况分析表明,排土场复垦地景观的变化是非均匀沉降、地表覆土厚度与下垫层类型、植被配置与演替以及管理措施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斑块数目、平均斑块面积、分维数、多样性、优势度等景观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复垦地景观结构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3.
门雷雷 《矿山测量》2021,49(4):75-81
文中为研究2000~2019年济宁市植被生态环境时空格局变化状况,研究以MODIS-NDVI为数据源,利用GIS与RS技术,对其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计算,并引入多种动态变化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济宁市植被覆盖整体表现出明显垂直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具体呈现为由北向南植被覆盖度有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同时各等级植被覆盖度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研究将区域植被覆盖度分为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盖、中高覆盖和高覆盖5个等级,各等级间面积比例差异明显,面积比例为中高覆盖>中覆盖>高覆盖>中低覆盖>低覆盖;(3)变化幅度和单一动态度变化表明,近20年内该地区中高覆盖区面积有部分减少,而其他区域面积均为增加状态,并且低植被覆盖区增加的幅度和速度均最明显;(4)趋势分析则表征出整个时段内,区域植被整体发展状态较差;(5)质心模型显示,经过20年的变化,区域植被整体向东北迁移0.98 km,可见研究区北部植被保护效果较南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门雷雷 《矿山测量》2021,49(4):75-81
文中为研究2000~2019年济宁市植被生态环境时空格局变化状况,研究以MODIS-NDVI为数据源,利用GIS与RS技术,对其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计算,并引入多种动态变化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济宁市植被覆盖整体表现出明显垂直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具体呈现为由北向南植被覆盖度有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同时各等级植被覆盖度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研究将区域植被覆盖度分为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盖、中高覆盖和高覆盖5个等级,各等级间面积比例差异明显,面积比例为中高覆盖>中覆盖>高覆盖>中低覆盖>低覆盖;(3)变化幅度和单一动态度变化表明,近20年内该地区中高覆盖区面积有部分减少,而其他区域面积均为增加状态,并且低植被覆盖区增加的幅度和速度均最明显;(4)趋势分析则表征出整个时段内,区域植被整体发展状态较差;(5)质心模型显示,经过20年的变化,区域植被整体向东北迁移0.98 km,可见研究区北部植被保护效果较南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门雷雷 《矿山测量》2021,49(4):75-81
文中为研究2000~2019年济宁市植被生态环境时空格局变化状况,研究以MODIS-NDVI为数据源,利用GIS与RS技术,对其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计算,并引入多种动态变化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济宁市植被覆盖整体表现出明显垂直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具体呈现为由北向南植被覆盖度有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同时各等级植被覆盖度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研究将区域植被覆盖度分为低覆盖、中低覆盖、中覆盖、中高覆盖和高覆盖5个等级,各等级间面积比例差异明显,面积比例为中高覆盖>中覆盖>高覆盖>中低覆盖>低覆盖;(3)变化幅度和单一动态度变化表明,近20年内该地区中高覆盖区面积有部分减少,而其他区域面积均为增加状态,并且低植被覆盖区增加的幅度和速度均最明显;(4)趋势分析则表征出整个时段内,区域植被整体发展状态较差;(5)质心模型显示,经过20年的变化,区域植被整体向东北迁移0.98 km,可见研究区北部植被保护效果较南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钟琪  胡晋山  康建荣 《金属矿山》2021,49(11):197-203
为探究山区矿区内植被覆盖变化情况,以大宁矿区为例,基于1998—2017年Landsat影像,通过选取7个时期的数据代入像元二分法模型中,反演出矿区不同时期的地表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同时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方法计算了矿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通过研究大宁矿区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结合井下工作面开采活动,定量分析了研究 区19 a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变化特征,并根据研究区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研究表明:①1998—2017年,研究区整体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4.724 1 km2,变化趋势为平缓向好的发展趋势,矿区植被覆盖面积占比达到 87.52%,主要得益于相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政策的实施以及矿区所处环境的影响;②通过分析2005—2010年间地表植被对开采活动的响应,发现工作面开采后植被覆盖面积均小于开采前,说明开采活动会导致矿区 植被减少,使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③通过对矿区整体与矿区工作面的地表植被覆盖度反演发现,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矿区开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杨洁  曾强 《中国矿业》2021,30(4):229-235
为了解准南煤田水西沟火区地表温度及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趋势,本文选取1998~2018年夏季Landsat影像数据,运用单窗算法和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准南煤田水西沟火区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度情况,结合实际人工阈值法和调研资料提取温度异常区面积和一级植被覆盖区域面积,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其变化特征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研究区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和温度阈值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温度异常区西部向东南方向扩展,中部向西北方向,并且不断向东西方向延伸,东部面积明显减少。一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受温度异常区面积影响较大,总体波动变化,1998~2018年均呈现增长趋势。GM(1,1)模型结果表明:在预测期内,温度异常区面积和一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呈现正比关系,随着温度异常区面积的增大,一级植被覆盖度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尹嘉奇 《中州煤炭》2022,(12):143-146,152
针对泸沽湖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结束GIS地理空间信息分析技术,从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等因素考虑,对区域的单个影响因子进行水土流失敏感度评价,并结合单一评价结果进行了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泸沽湖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主要集中在植被覆盖度30%~45%、坡度15°~35°、高程+800~+1 400 m内,主要以轻度和中度等级为主,轻度以上水土流失敏感区占总面积的6741%,敏感区面积达到81263 km2,轻度以上侵蚀面积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单峰分布,强度、极强、剧烈水土流失区较小,图斑破碎。后续水土流失防治中,主要以水土流失敏感度集中区域作为核心治理地带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分析神华集团资源整合后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及实现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基于遥感检测技术并在充分收集呼伦贝尔矿区开发以来积累的各类地理、地质、环境等调查资料和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3个因子,评价2002年至2017年间呼伦贝尔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16年来呼伦贝尔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为一般,2002~2006年生态环境状况恶化,2007~2012年有所改善,2013~2017年则继续变好。2002~2017年期间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先增后减再增,草地先减后增再减、林地和城镇工矿用地持续增加。植被覆盖总体变化趋势为植被覆盖区持续减少、2002~2012年期间高覆盖度植被持续减少,中、低覆盖度植被逐步增加;而2013~2017年期间高覆盖度植被迅速增加,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土壤侵蚀总体变化趋势是中度侵蚀先增后减,轻度侵蚀先减后增;轻微侵蚀先减后增再减,总体呈减少的特趋势;其他侵蚀等级整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以准南煤田四棵树火区煤火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2020年覆盖研究区的Landsat系列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法及温度反演算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和地表温度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低植被覆盖度的区域占比由38.6%降低至13.9%,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占比由15.6%增长至29.0%;高温区域呈东北—西南直线分布,低温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向山坳及山坳西侧,阈值提取最高温度为48.62℃。选取2014—2019年29景SAR影像进行SBAS-InSAR分析,融合植被覆盖度及地表温度反演,确定火区烟气逸散通道及空气渗入通道位置与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在2014—2019年烟气逸散通道由7个增加至68个,空气渗入通道数量由58个增加至84个;整体裂隙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且烟气逸散通道数量增加较快,地下煤火燃烧加剧。  相似文献   

11.
杨伟光 《建井技术》2009,30(5):3-6,42
阐述了煤炭基建施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结合中煤第一建设公司科技创新情况,介绍了煤炭基建施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谋划与部署的具体内容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影响SMA超弹性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超弹性本构关系,总结了SMA超弹性阻尼器在工程振动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种阻尼器的减、隔震效果及作用机制,布置方式和优化设计等,展望了SMA在减、隔震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移动变形等值线图是描述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的主要途径,但其绘制方法比较烦琐。为了克服该方法的不足,开发了VB和Surfer接口程序,将其绘图功能集成到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应用程序中,实现了等值线的自动绘制,为预测结果的正确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图件。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不仅减少了编程量,而且提高了作图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煤矿井下锚索规格普遍采用φ15.24mm和φ17.8mm,在地质条件复杂和地压大的条件下,锚索常出现拉断现象。为保证巷道支护稳定和安全,研制出φ18.9mm和φ21.6mm大直径锚索,使锚索最大承载力分别比φ15.24mm和φ17.8mm锚索提高12%和38%。对大直径锚索的研制以及对配套锚具和施工机具的研制进行了表述,同时对煤矿井下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SMA超弹性及减隔震器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影响SMA超弹性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超弹性本构关系,总结了SMA超弹性阻尼器在工程振动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种阻尼器的减、隔震效果及作用机制,布置方式和优化设计等,展望了SMA在减、隔震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岳云 《同煤科技》2012,(4):48-49
从投稿方式、审稿方式、作者群3方面,探讨了科技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工程投标报价方法的分析 ,对工程投标报价改革的方向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阴畅 《煤矿机械》2012,33(2):261-263
介绍了矿用设备关键元件聚氨酯密封件质量性能检测、储存、包装等生产工序,分析了各生产工序过程中的操作技术要点,指出了各生产工序的注意事项,为提高聚氨酯密封件性能检测、储存、包装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案例的剖析,提出了地应力、瓦斯压力是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发展的动力,而煤体(或岩体)的坚固性则是起阻碍突出发生的力。总结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教训,提出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丁海强 《煤炭技术》2006,25(11):87-88
风水沟煤矿通过科技创新,对煤炭运输及选煤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了煤仓旋流输送器、博后筛,对矿井和选煤厂主要运输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使煤炭选运能力、块煤产率及煤炭分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内涵增效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