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ATCC 13032基因组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得到DNA分子量大小为1 815 bp和1 700 bp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α-亚基以及β-亚基,将目的基因连接到pXMJ19质粒,得到表达载体pXMJ19-accBC、pXMJ19-accD1,将其转化至表达菌株BL21,得到异源表达菌株BL21-accBC、BL21-accD1。使用气相色谱测定发酵液中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重组菌株BL21-accBC与BL21-accD1经1 mmol/L的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有氧诱导20 h后,脂肪酸含量分别达到45.57 mg/g菌体干重和18.81 mg/g菌体干重,较对照菌株分别提高了266%和51.32%。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通过设计特异引物序列,对经低温诱导处理的球等鞭金藻3011的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片段进行筛选,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酶的表达量,探索低温对该多不饱和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prime5设计包括内参基因在内的14 条引物,其中7 条引物具有特异性扩增,根据扩增效果对其扩增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Des4、Des5、Des6、Des8、Des9和Des12 mRNA相对最大表达量分别为7.71、11.33、42.58、22.02、73.91和16.01。随温度的降低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据SPSS 19.0统计分析,6 个基因在其mRNA相对表达量最大的诱导时间时,18 ℃的mRNA相对表达量与其在12、15、21 ℃ 3 个温度条件下的相对表达量相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18 ℃条件下诱导24 h可以有效增加Des9基因在球等鞭金藻3011中的表达。此研究结果为人为调控微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检测牦牛组织中去饱和脂肪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 1,SCD1)基因表达量,分别选择1月份、4月份、9月份年龄相近,取其肝脏、肾脏、结肠、背最长肌4个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反应测定牦牛不同组织中SCD1的表达量和含量。结果表明:以肝脏为对照组,SCD1基因在牦牛肝脏、肾脏、结肠、背最长肌4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SCD1基因表达量和蛋白含量均在牦牛背最长肌中最高,差异显著(P0.05)。不同月份间,1月份牦牛SCD1基因表达量和蛋白含量都低于9月份和4月份。说明SCD1基因在牦牛不同组织均有表达,且在寒冷季节表达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过高的胆固醇摄入可能会导致机体心脑血管出现健康问题。通过乳酸菌可以调控小肠中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调节机体内胆固醇的吸收代谢,从而影响体内胆固醇含量。对15株传统发酵肉制品中分离筛选的乳酸菌进行体外降胆固醇能力和耐酸耐胆盐能力筛选,将筛选到的乳酸菌用于动物实验。结果表明,15株乳酸菌中有4株乳酸菌(CM6、CM9、CM28、CM42)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胆固醇能力,平均降解率为52.92%。对它们进行耐酸和耐胆盐试验,在pH 2和0.3%胆盐添加量的条件下菌株CM6活菌数达到106 CFU/mL,选择CM6进行后续动物实验。乳酸菌灌胃小鼠30 d后,乳酸菌组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和甘油三酯含量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菌组小鼠小肠中NPC1L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BCG5/G8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酸菌CM6具有调控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能力,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含量。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分别选取放牧条件和舍饲条件下饲养12 个月的苏尼特羊各10 只(公母各5 只),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股二头肌脂肪酸组成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研究不同饲养方式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组羊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中α-亚麻酸、共轭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条件下股二头肌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舍饲条件下(P<0.05);放牧条件下股二头肌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激素敏感酯酶、脂肪酸脱氢酶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同时PPARγ基因表达量与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从脂肪酸的角度来讲,放牧组肌肉营养价值更高,今后可通过调控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来改善舍饲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7.
随机采集48 月龄安格斯和西门塔尔母牛各37 头血液样品以及用于肉质分析的各5 头母牛背最长肌肉样。样品经过前处理和甲酯化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对血液和肌内脂肪酸组成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格斯和西门塔尔母牛血液和肌内脂肪中均测得36 种脂肪酸,样品中均含有51%以上的高含量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且具有以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的组成特点,二者总含量分别约占血液和肌内脂肪SFA的92%和89%;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UFA)中油酸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亚油酸;血液和肌内脂肪的油酸含量均约占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87%,UFA中各主要脂肪酸组成在血液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在肌内脂肪中无显著性差异;血液和肌内脂肪中n-6/n-3 PUFA均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United Nations Foo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推荐比例(5~10),血液中P/S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标准(≥0.4)。综上所述,高寒草原饲养的纯种安格斯和西门塔尔母牛血液和肌内脂肪酸组成特性相似,UFA符合FAO和WHO理想比值及推荐标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食盐腌制对秦川牛普通牛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秦川牛的普通牛肉为研究对象,探讨食盐腌制对牛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质量浓度2、4、6、8、10、12g/100mL的食盐溶液腌制牛肉后,分别进行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的测定。结果表明:食盐腌制对普通牛肉中所检测到的16种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P<0.05);低质量浓度食盐腌制对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总饱和脂肪酸(SFU)和总不饱和脂肪酸(UFA)影响也都不显著(P>0.05),但可显著降低肉豆蔻酸含量(P<0.05),可显著增加亚油酸和二十二碳五烯酸的含量(P<0.05);高质量浓度食盐腌制会使牛肉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可显著增加SFU而降低UFA的含量(P<0.05)。因此,低盐腌制对于改善秦川牛普通牛肉脂肪的营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海牦牛肉与秦川牛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青海牦牛肉与秦川牛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比较研究,分析青海牦牛肉品质的特性及其潜在优势.选取秦川牛肉,青南、大通和环青海湖地区的成年牦牛肉以及大通犊牦牛肉进行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牦牛肉各组的蛋白质含量高于秦川牛肉,但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含量都低于秦川牛肉,差异极显著(P<0.01).青南地区成年牦牛肉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AA)值、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EAA/TAA)值、18∶2cis-12,15、α-亚麻酸、20∶0、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EFA)、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总量(P∶S)值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都显著高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16∶0、二十碳五烯酸(EPA)和n-6/n-3值都显著低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大通成年牦牛肉的赖氨酸、组氨酸和15∶0都显著高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月桂酸、亚油酸、PUFA、E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6/n-3值都显著低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环湖地区成年牦牛肉的脯氨酸、15∶0、16∶1cis-9、17∶0和18∶2cis-12,15都显著高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月桂酸和n-6/n-3值都显著低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大通犊牦牛肉的色氨酸、肉豆蔻酸、17∶1cis-9、18∶1cis-11、亚油酸、α-亚麻酸、20∶3cis-5,8,11、20∶3cis-7,10,13、花生四烯酸(AA)、EPA、PUFA、EFA、P∶S值、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都显著高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脯氨酸、14∶1cis-9、棕榈酸、17∶0、油酸、SFA、MUFA和n-6/n-3值都显著低于秦川牛肉(P<0.05或P<0.01).结论:青海成年牦牛肉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稍高于秦川牛肉,组成与秦川牛相近,但犊牦牛肉的氨基酸含量稍差一些.牦牛肉的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秦川牛肉合理,都在4.0左右,其中犊牦牛肉的P∶S值为1.15,说明牦牛肉的脂肪酸品质优,尤其是犊牦牛肉. 相似文献
10.
膳食脂肪酸构成及适宜推荐比值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天然食物中的脂肪酸分为SFA、MUFA和PUFA,PUFA又包含n 6PUFA和n 3PUFA两类,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状,对健康亦产生不同的影响。大量研究显示,膳食中摄入SFA越高,血清TC越高,CHD发病率越高;膳食脂肪供能34%,MUFA供能18%~21%,可降低血清TC、LDL C、TG,并保持HDL C不降低,橄榄油、茶籽油富含MUFA,但必需脂肪酸不理想;PUFA具有降低血清LDL C水平的作用,玉米胚芽油、葵花籽油富含n 6PUFA,但缺乏n 3系α 亚麻酸以及不适宜的n 6 n 3的比值值得关注;膳食脂肪供能30%以下,SFA、MUFA和PUFA分别供能10%(即1∶1∶1)或<10%∶10%∶10%(<1∶1∶1)仍是目前最佳推荐值;不饱和脂肪酸中n 6 n 3的适宜推荐值是(4~6)∶1。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米糠进行稳定化处理。考察米糠水分含量、微波处理时间和微波功率对米糠中过氧化物酶残余相对活力的影响和储藏30 d后酸值变化情况,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微波工艺参数,得到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料层厚度为1 cm时,米糠最佳微波处理工艺参数为:水分含量28%、微波时间90 s、微波功率600 W,微波处理后米糠中的过氧化物酶残余相对活力为1.9%,小于最大允许值5%,并在37 ℃的恒温培养箱中储藏30 d后,脂肪酸值为17.5 mg KOH/g,远小于空白组中212.0 mg KOH/g的脂肪酸值。同时,对微波稳定化处理前后的米糠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结果表明微波稳定化处理对米糠油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影响较小。微波处理后可明显提高米糠稳定性,有利于米糠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高压结合一定的温度处理对肉中肌内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经不同压力(300~700 MPa)、温度(20~50℃)和时间(10~20 min)结合处理后,测定各样品总脂、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压力对猪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温度,两者的交互作用也显著,而时间的作用不显著;脂肪酸组成变化主要由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引起,而总脂和甘油三酯在整个处理中变化很小;300 MPa及以上的压力结合热处理使磷脂发生明显的降解作用,且其中较多的PUFA发生降解导致其在磷脂中的比例显著降低,而SFA和MUFA的比例显著增加,游离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与磷脂恰好相反。因此,高压结合热处理对肌内总脂肪、甘油三酯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而主要影响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相似文献
13.
Influence of stearoyl-coenzyme A desaturase 1 genotype and stage of lactation on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Canadian Jersey cow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M. Kgwatalala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9,92(3):1220-1228
Bovine milk contains high proportions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 because of the extensive biohydrogenation of dietary fatty acids in the rumen. Stearoyl-coenzyme A desaturase 1 (SCD1) catalyzes the conversion of C10 to C18 SFA into their monounsaturated (MUFA) counterparts in the mammary glands of ruminant animals; and 2 alleles (A and V) have previously been identified at the SCD1 locus. Genotypes at this locus were identified and fatty acid contents of milk were measured for 525 Canadian Jersey cows. Associ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llele A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C10 (C10I), C12 (C12I) and C14 (C14I) indices and, consequently, with greater contents of C10:1 and C12:1, but not C14:1, relative to allele V. Allele A was also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305-d milk and protein yields. Allele A, however, had no influence on C16 (C16I), C18 (C18I), or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indices (CLAI) compared with the V allele. Stage of lactation had an influence on desaturase indices and consequently on the MUFA contents of milk fat. The indices C10I, C12I, C14I, and CLAI increased from early to mid lactation as did their respective MUFA. Genetic selection for increased unsaturation of the hypercholesterolemic fatty acids in milk fat is feasible and may be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 lactation milk and protein yields.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栽培措施对酿酒葡萄脂肪酸组分的影响,以欧亚种(Vitis vinifera L.)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霞多丽(Chardonnay)为实验材料,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摘叶、机械损伤、套袋、不同采收时间等方式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葡萄果皮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由亚油酸、油酸、棕榈油酸组成;亚麻酸未检测出;饱和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花生酸组成。脱落酸、茉莉酸甲酯、光照强度、采收时间、机械损伤处理能够影响亚油酸的含量,并且这种影响与品种有关。在两个品种葡萄果皮中,都发现了呈显著正相关的脂肪酸组分,但品种间差异较大;在霞多丽葡萄果皮中,呈显著正相关的脂肪酸组分明显多于赤霞珠;并且,饱和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强于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将为改善葡萄果皮脂肪酸组分,进而提高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