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地方非遗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发展史、地方非遗保护重要性、技艺所包含的器物美学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以传承与传播地方非遗技艺文化为出发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出版行业有效融合发展。文章从出版学角度,分析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书籍的出版路径,详述出版原则、出版范围、出版策略,系统阐释了对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开展书籍撰写与出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数字媒体技术在保护非遗技艺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数字影像、交互体验、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并促进其发展。文章以北海贝雕博物馆非遗传承单位为依托,实现了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在非遗技艺传承的具体应用。设计构建了北海贝雕博物馆App平台,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机作为载体,以实现贝雕作品展示、工艺教学、交流互动以及在线购买等多种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海贝雕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分析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生态学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对此类非遗展示设计方法进行探析。将文化生态学理论与非遗展示设计理论相结合,在展示过程中强调传统技艺产生的环境、其流变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于所处环境产生的结果,有利于阐释此类非遗的活态性,使非遗展示更加全面,加深受众对于此类非遗的印象,从而促进非遗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张顺利 《福建电脑》2014,(4):56-57,122
近年来,非物质化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仍主要依靠传统的收徒形式进行,一旦传承人离世会导致一些技艺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失传,基于此,本文研究将"非遗"传承与动画类课程教学相结合,从动画类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师队伍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造型是非遗动漫化传播的基础,文章以潮汕地区为例,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俗类非遗、传统美术类非遗和戏曲舞蹈类非遗,通过分析各类非遗的地域和艺术特色,从中抽取出潮汕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最后根据这些元素提出了地区非遗的动漫化造型转换原则。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运用本体技术可以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管理,有利于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共享。项目首次将文物保护领域的本体框架CIDOC CRM用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非遗领域,并结合建筑领域的特性对CIDOC CRM模型结构进行选择和扩充,定义建筑领域非遗知识本体的概念类及其属性,并在实例化过程中运用TextRank算法处理文本语料,实现本体实例的扩充,将本体模型进行数据映射,存入Neo4j图数据库中,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实现可视化展示。实验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构建传统建筑非遗知识本体模型是可行的;创建的本体能将各种碎片化知识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该方法可用于对领域知识进行管理,将在建筑领域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文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地方高校是人类“非遗”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体。文章通过对人类“非遗”传统龙泉青瓷文化在文化振兴、弘扬传承等方面的研究,促进非遗青瓷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地方高校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专业性学科建设,这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以天津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对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探讨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除传统保护模式之外,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更多可能。本文将安卓技术与乐山非遗保护相结合,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引入非遗保护的优点与弊端,初步构建非遗安卓应用基本设计流程,为计算机+非遗实践提供借鉴,以期实现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双赢。  相似文献   

10.
古琴作为中华民族乐器之一,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而旷远,被视为太古遗音。它的遗存被赋予了一种灵力,既是文人雅士对追求文化、崇尚内在的表征,也是使人在历史文脉中获得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方式之一。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对古琴的艺术审美价值与传承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旨在探究兰考古琴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寻兰考古琴的非遗传承与发展策略,并合理利用古法制作技艺与泡桐材质塑造兰考古琴艺术品牌,推动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文创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兰考古琴艺术介入乡村全面振兴的非遗现代化传承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1.
《数码摄影》2015,(3):173
由腾龙公司主办、蜂鸟网承办的2015年度"镜头里的中国腾龙行"探寻非遗之路正式启动。本次腾龙行拍摄内容包含亟待保护的传统戏剧、民俗工艺等六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旨在通过照片的保存形式,记录下历史遗留、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活动推动和唤起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第一站京剧主题拍摄活动将于2015年2月6日开始招募。活动发布会暨启程仪式将于2015年3月5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  相似文献   

12.
凤翔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它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较详细的介绍了陕西凤翔泥塑的历史、工艺、类别和特点等,并以"传统引领时尚"为中心点指出凤翔泥塑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产业化经营成果及发展趋势,同时充分展示了陕西民间艺术资源的丰硕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传统的文字和影像的展示表现已经难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需求,用移动平台(手机或者i Pad)进行VR展示,逐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新媒介。文章以"木结构"APP创作为实践主体,以VR的形式,通过移动平台对传统的榫卯结构和鼓楼风雨桥进行再现,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如何数字化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蕴涵着贵州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贵州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的数据挖掘,采用词云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等,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数据进行处理,并提取有价值的关键文本信息,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软件》2018,(2):57-6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愈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问题。设计开发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有利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粤西非遗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传承。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基于B/S结构,采用PHP、MYSQL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系统主要具有用户管理、资讯管理、人文地理、项目资源库、政策法规、公益活动、粤西非遗村落、粤西非遗传人、系统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苗绣是十八洞村苗族历史的重要见证,在十八洞村苗族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代时尚潮流对苗绣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得十八洞村苗绣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十八洞村苗绣传承人石顺莲带领她的团队攻坚克难,通过创办苗绣合作社、挖掘传统苗绣的艺术价值,不断创新苗绣设计,打造了备受青睐的苗绣衍生产品和工艺品,探寻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路,旨在唤醒人们内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技艺的保护意识,让传统苗绣走出大山、走进市场,走出国门,为非遗扶贫非遗脱贫插上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课程建设与具体实施情况,强调了数字化展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社会各界得到广泛关注,担负着文化传承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构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实践程度不高。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不强、高等 学校非物质文化教育缺乏系统化等是其重要成因。因此,可通过借鉴日本经验,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教育、建立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大学生社团实际运作质量与作用,以及政府提供一定就业优惠与补贴等促 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严肃游戏因其特有的娱乐性和教育性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数字化传承也成为严肃游戏应用的研究热点。文章以MDA框架和心流理论为理论指导,提出相应设计策略,确定游戏目的,根据目标用户设计谜题、视觉等游戏内容,并通过反馈、迭代设计出更好的非遗类严肃游戏,加速用户进入心流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为非遗类严肃游戏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处于一个重要的数字化背景,各种数字化技术和资源已在各个领域内进行运用,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保护工作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诸多的限制,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也易出现损坏、遗失等等负面情况,而采用数字化技术就能有效地避免出现以上诸多问题,同时可促进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工作、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得到提升,从微观角度上,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具有促进作用;从宏观角度出发,这对国内社会整体的发展也具重要意义。故此,在本文中就针对数字人文视域下的非遗资源整合及保护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主要目的对促进数字化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保护工作进行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