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图表追迹法”求解工序尺寸及公差的原则、步骤并用TURBO C语言编写了计算机辅助求解工序尺寸的程序,作为CAPP系统的一个子模块,它较好地解决了开发CAPP系统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尺寸链原理,借助一个机械加工实例,详细分析了工艺尺寸式方程的建立、查找及解算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基本尺寸矩阵方程和公差矩阵方程,采用Matlab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系统完整地解决了机械加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尺寸及公差的计算机解算问题,明显地提高了尺寸链的解算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焊缝尺寸是决定焊接接头强度及有关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焊接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分别以焊接电流、电弧电压以及焊接速度作为输入向量构造样本集,建立CO2焊接焊缝尺寸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运用线性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高斯径向基核函数以及指数径向基核函数对焊缝熔宽、焊缝熔深以及焊缝余高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采用指数径向基核函数所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可以有效地对焊缝尺寸进行预测,为进一步实现焊缝质量的在线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SolidWorks配置功能的工序图自动生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使用SolidWorks的配置功能实现工序图自动生成的方法.该方法采用面向制造的设计,通过建立配置与工序的对应关系生成工序图.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有效利用设计过程中的三维信息,具有较大的通用性,为解决CAPP中工序图的自动生成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导弹发射箱的自动化打磨工序,必须提取复杂箱体的特征尺寸。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得到发射箱的点云数据后,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法向量和排序欧式聚类(Normal Vector and Sorted Euclidean Clustering,NV-SEC)的箱体类零件特征尺寸快速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以箱体点云模型中各点法向量的不同为判断依据,将箱体所有的环筋边缘信息提取出来,并采用改进的排序欧式聚类分割算法,得到有序的单根环筋的边缘信息,从而进一步求得箱体的宽度尺寸。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箱体自动化打磨的要求,可以大幅度提高箱体环筋与纵筋装配质量,提高箱体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6.
王恩博 《热加工工艺》2012,41(19):17-19
研究了双相钢在温成形中,处于不完全动态再结晶阶段的晶粒尺寸模型.基于静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创建了新的晶粒尺寸模型.分别考虑发生动态再结晶的晶粒尺寸和未发生动态再结晶的晶粒尺寸,根据两者在材料中所占比例综合得到平均晶粒尺寸的预测模型.并成功地预测了在不同拉伸温度、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温拉伸实验的晶粒尺寸.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升车身疲劳分析的效率,对车身动态疲劳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以某车型TB车身为例,建立车身有限元模型,通过整车多体模型的虚拟试验场(Virtual Proving Ground,VPG)仿真,得到车身上各接附点的力/力矩作为计算的载荷输入。在此基础上,分别用时域法和频域法对某车型进行动态疲劳分析。以时域法分析为基准,从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两方面对不同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分析得到的热点区域分布基本一致,考察的单元中,78.0%的单元损伤值对比在0.5~2.0之间,在可接受范围内;计算效率上,频域法分析显著提升了82%,验证了频域法在车身疲劳计算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对装配体的尺寸公差分配是产品公差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公差的大小决定着产品的制造成本,对装配尺寸公差进行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两种不同的公差分析方法下其各种公差分配也有所不同。文章介绍了目前装配尺寸公差分配的主要方法,有等公差法、等精度法和最优化分配法等。结合齿轮轴工程实例,分别运用极值法和统计公差法对各种尺寸公差分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其结果表明,在实际运用中利用装配功能公差链统计公差法约束条件并考虑加工方法的经济性公差约束条件对装配尺寸公差进行分配为最优化分析方案。并将其集成到计算机公差设计系统中。  相似文献   

9.
提出基于向量的圆弧插补算法,通过速度和圆弧半径求出相邻两个插补点的角度差,然后通过当前插补点与圆心的一个向量来求出下一个插补点的向量值,最后进行向量差计算,从而得到需要的x和y方向的速度值。该算法不需要对所处象限进行分析,同时加工精度可以得到保证。还提出了离散型S曲线加减速控制的新方法,以单位加速度为基础,根据当前速度和加速度从而求出下一点的加速度与速度,使加速度、速度、位移的计算更为简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保证了速度、加速度的连续,提高了系统的柔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移动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姿态解算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轴陀螺仪、三轴加速度计和三轴磁力计的改进梯度下降算法并应用于移动机器人姿态解算中。改进梯度下降法具有计算量小、解算精度较高的优点,其通过引入动量对梯度下降过程进行加速,提升了原算法的收敛速度。通过引入加速度计信任度,有效降低了加速度计因外界因素造成的剧烈变化而带来的误差。实验结果表明:在加速度计有干扰与未有干扰的情况下,改进算法相较于传统算法的精度分别约提高了3°与0.5°  相似文献   

11.
在全矢谱理论基础上,参考转子动平衡的影响系数法,提出全矢动平衡方法;并提出基于主振矢的动平衡效率计算公式,以平衡效率作为平衡精度的度量值,通过转子实验台的单面和双面动平衡实验对分别以水平振动、垂直振动和全矢不平衡响应为测量项的动平衡方法的平衡效率进行横向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全矢动平衡方法较传统动平衡方法具有较高的平衡精度。  相似文献   

12.
相关向量机(RVM)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新一代模式识别技术之一,阐述了基于相关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方法、应用前景等。介绍相关向量机的分类、回归模型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对RVM提出至今在故障诊断和退化评估与寿命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分析在故障诊断中RVM方法存在的弊端及其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对缸体压铸件整个工艺路线中的每个生产环节进行数字化追溯,从铝锭、压铸件制作、清整、热处理、加工、密封、检测等整个生产链的信息进行数据储存、传递及识别,使得每个产品的信息都能有一个集成的成长身份信息履历。结果表明,避免了产品之间相互混淆,不良品流入,提高自身及客户端处生产效率,降低了重复劳动率,夯实了产品质量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针对齿轮故障信号大多数是难分解的多分量的调幅-调频信号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信号处理方法——全矢局部均值分解(FVLMD)方法。局部均值分解(LMD)可将多分量信号自适应地分解为多个单分量信号;全矢谱技术可以解决单通道信号不完整的问题。运用信息融合技术,将信号LMD分解得到的PF(Product Function)分量进行全矢谱融合分析,这样既可以将信号彻底分解,又可以保证其完整性。齿轮故障信号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空间矢量运算和计算机半步长迭代算法,提出了以空间矢量计算等距线和以半步长迭代算法处理刀具轨迹转接过渡相结合的新型刀补算法,通过运用空间矢量运算来处理刀补轨迹数据,使用半步长迭代算法,判断等距线间有无交点和求交点,解决了传统刀补平面几何处理的繁冗问题。  相似文献   

16.
提出将混沌-支持向量机模型方法应用于加工误差数据预测。利用互信息法和曹氏方法进行相空间重构,并运用小数据量法计算最大Lyapunov指数,对加工误差时间序列进行混沌识别。通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历史样本的学习建立预测模型,并将其预测结果与RBF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在较少的加工误差数据条件下,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和预测加工误差的变化,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刚性转子普遍采用影响系数法与模特平衡法进行转子动平衡的复杂繁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点加重法,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无试重的动平衡方法。在三维建模软件UG建立转子实体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瞬态动力学分析功能,基于三点加重法原理获得转子不平衡质量,并利用转子实验台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转子的不平衡响应在添加不平衡质量后,振幅降低为原始振幅的19.4%,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辛鹏  马希青 《机床与液压》2022,50(23):20-24
针对传统RRT算法在规划中随机性过大,搜索时间过长且不能够实现动态避障等问题,从3个方面进行改进。针对RRT算法搜索树扩展方向过于随机,根据以起始点与目标点为对角线的矩形中的障碍物占比向目标点方向扩展,分别在有障碍物与无障碍物的环境中与传统RRT算法对比,验证改进算法的高效性;对改进算法规划的路径进行关键节点提取,并按照关键节点进行优化;将优化后路径分段使用改进动态窗口法。将融合算法与传统动态窗口法以及RRT算法在路径拐点数量以及路径长度等方面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融合算法具有高效性且在规划的路径中加入临时障碍物时,移动机器人也能很好地避开。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利用学习曲线构造动态工时定额系统的方法,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动态工时定额系统的功能模块和具体实现技术,最后分析了基于学习曲线的计算机辅助动态工时定额系统在企业的实施和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动态权限配置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ERP系统可实现对企业的管理,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职责分工的细化,易造成责任不明,产生管理的困难,权限问题已成为影响系统安全性的重要问题.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强调用户的权限不是由用户名而是由用户在组织中的角色决定的,通过角色间接的访问系统资源.文章研究了RBAC的体系架构,通过角色的桥梁作用实现了用户与权限的对应关系,保证了权限配置的灵活性和安全性要求;并通过与数据库的紧密结合,结合佛山某企业应用实际,实现了用户权限实时的灵活动态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