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建立了水包油(O/W)型沙棘油乳状液的乳化体系,即柠檬酸单甘酯、蔗糖酯170、1570体系,它们的配比是2:3:3,用量是2.2%-2.6%;沙棘油微胶囊化包埋率达98%以上;沙棘油微胶囊化适宜的乳化温度是65℃~75℃,适宜的均质压力30~40MPa。  相似文献   

2.
研究建立了水包油(O/W)型沙棘油乳状液的乳化体系,即柠檬酸单甘酯、蔗糖酯170、1570体系,它们的配比是2:3:3,用量是2.2%~2.6%;沙棘油微胶囊化包埋率达98%以上;沙棘油微胶囊化适宜的乳化温度是65℃~75℃,适宜的均质压力30~40 MPa.  相似文献   

3.
研究建立了水包油(O/W)型沙棘油乳状液的乳化体系,即柠檬酸单甘酯、蔗糖酯170、1570体系,它们的配比是2:3:3,用量是2.2%~2.6%;沙棘油微胶囊化包埋率达98%以上;沙棘油微胶囊化适宜的乳化温度是65℃~75℃,适宜的均质压力30~40MPa.  相似文献   

4.
以沙棘籽油为芯材(油相),以大豆分离蛋白及β-环糊精为水相,选取山嵛酸甘油酯作为乳化剂,探究了沙棘籽油微胶囊化的乳化工艺。以乳化液粒径大小作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了大豆分离蛋白与β-环糊精质量比、芯材添加量(即沙棘籽油添加量)、乳化剂添加量、总固形物含量对乳化液粒径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试验得出沙棘籽油微胶囊乳化液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与β-环糊精质量比为1︰3,芯材添加量为43%,乳化剂添加量为1.8%,总固形物含量为10%,此时沙棘籽油微胶囊乳化液的粒径最小,体积平均直径D4, 3为0.722μm,所制备的乳化液粒径最小且较为均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优化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方法 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选择均质压力、进风温度、进样速率3三个因素,采用Box-Behnken方法设计因素、水平,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最佳条件。结果 沙棘籽油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为:进风温度174℃、均质压力34.8 MPa、进风温度174℃、进样速率17 mL/min。在此条件下进行3三次重复实验试验,测得沙棘籽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平均值为93.25%,与预测值93.59%接近,响应面试验模型可靠性高具有较好重现性。沙棘籽油微胶囊后可以减缓沙棘籽油的氧化速率。结论 进风温度174℃、均质压力34.8 MPa、进样速率17 mL/min经最优工艺制备出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可以有效阻隔沙棘籽油与空气的接触,提升沙棘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可为改善沙棘籽油加工稳定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聂斌英 《中国酿造》2012,31(5):191-193
研究建立了微胶囊沙棘油粉末产品酸价的测定方法,测定出其酸价为16.0mg KOH/g,与原料沙棘油的酸价大致相当;同时研究考察了200d内产品的酸价变化值为4.0mg KOH/g,而原料沙棘油的酸价却上升了27.0mg KOH/g,说明了壁材成膜性好、产品保质期长.  相似文献   

7.
研究建立了微胶囊沙棘油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测定了微胶囊沙棘油粉末产品的过氧化值为12.9meq/kg,比原料沙棘油的过氧化值上升了0.6meq/kg;同时考察了200d内产品过氧化值的变化。在200d内,沙棘油微胶囊粉末产品的过氧化值仅上升了2.9meq/kg,而同等保藏条件下,原料沙棘油过氧化值最高值已经超过55meq/kg,已完全氧化、酸化,说明了壁材成膜性良好,可以延长沙棘油产品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8.
沙棘油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于洋 《食品科学》2006,27(10):370-372
本文研究了种子粒度、提取时间、溶剂用量等对沙棘油粗品最大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粒度和溶剂用量是影响提取效率的显著因子;提取时间对提取效率有影响,但不显著。当提取时间为6h,粉碎粒度为40目,溶剂用量为6倍量时,提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建立了微胶囊沙棘油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测定了微胶囊沙棘油粉末产品的过氧化值为12.9meq/kg,比原料沙棘油的过氧化值上升了0.6meq/kg;同时考察了200d内产品过氧化值的变化。在200d内,沙棘油微胶囊粉末产品的过氧化值仅上升了2.9meq/kg,而同等保藏条件下,原料沙棘油过氧化值最高值已经超过55meq/kg,已完全氧化、酸化,说明了壁材成膜性良好,可以延长沙棘油产品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10.
实验以乳化液粘度和包埋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借助显微拍照、粒径分布分析,优化了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选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麦芽糊精复配作为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壁材,油莎豆油微胶囊制备最优工艺为:壁材比(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麦芽糊精)为1∶1,载油量为20%,干物质含量为40%,在此条件下,油莎豆油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到77.62%,平均粒径为46.78μm。贮藏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化油莎豆油的贮藏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鱼肝油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制造鱼肝油微胶囊化粉末的工艺和技术。结果表明,原料配比为鱼肝油35%~40%,乳化剂1%~2%,稳定剂0.5%~1.2%,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壁材58%~68%。最佳均质压力为35~40MPa,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90℃,出风温度75℃,进料温度55~65℃,进料流量115mL/min。性状分析表明,微胶囊型鱼肝油的水溶性、流动性、分散性及稳定性等性能指标良好。  相似文献   

12.
超声萃取沙棘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出油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萃取溶剂、时间、温度、液固比和超声波功率等方面对出油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优化工艺条件:乙酸乙酯为提取溶剂,时间为15min,液固比为40mL/g,温度为60℃,功率为90W.最后与索氏提取法、微波萃取法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卢萃取法耗能低,消耗溶剂少,出油率高.  相似文献   

13.
以麦芽糊精(MD)、水解大豆蛋白(SPH)、乳化剂、稳定剂等作为微胶囊壁材,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粉末大豆色拉油,结果表明:SPH:MD为1:1,最适稳定剂为琼脂,其添加量为0.1%(占总固形物,W/W),吐温-80、单甘酯复配作乳化剂,用量为0.4%,制得的粉末大豆色拉油包埋效率达75.6%,产率可达98.1%,水溶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喷雾干燥法将南瓜籽油进行微胶囊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复合壁材配比、芯壁材配比及乳化剂的添加量,得到南瓜籽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南瓜籽油微胶囊制备的最佳条件为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的质量比为1:1、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为1:5、乳化剂的添加量为3.5%,此时南瓜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81.05%。  相似文献   

15.
蚕蛹油微胶囊化工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0%以上,极易氧化变质,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将蚕蛹毛油精炼后,采用喷雾干燥微胶囊化技术制成固体粉末油脂,可以克服这些缺点.采用正交试验对微胶囊化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均质压力40 MPa,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80℃.  相似文献   

16.
山永凯 《食品科技》2012,(10):158-161
目的:通过对沙棘籽油脂肪酸的分析,建立沙棘籽油的指纹图谱,为其鉴别伪劣提供参考,并对沙棘籽油的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测定沙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利用国家药典2004A"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不同地区的沙棘籽油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共筛选出9个共有峰,通过分析建立了标准的沙棘籽油脂肪酸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7.
利用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进行核桃油微胶囊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防止核桃油氧化,以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核桃油进行微胶囊化研究,以确定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并对产品进行了电镜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壁材选用0.6∶0.4的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HI-CAP100和麦芽糊精,载油量为40%,干物质含量为40%,在35~40MPa压力下均质2~3次,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90℃,出风温度90℃,获得粉末核桃油包埋效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8.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沙棘籽油鉴伪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市场上沙棘籽油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沙棘籽油快速鉴伪的方法。采用234份沙棘籽油、其他植物油、掺假沙棘籽油的近红外透反射光谱,结合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偏最小二乘判别法(PLS-DA)、支持向量机法(SVM)3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在4 000~6 000 cm-1波段范围内分别建立这3类油的判别模型,并用117份独立样品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种建模方法均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其中SVM在训练和验证过程中均得到100%的正确率,判别效果最好;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识别纯沙棘籽油和区分沙棘籽油掺假类别具有实用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沙棘籽油鉴伪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麦醇溶蛋白制备微胶囊化玉米胚芽粉末油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麦醇溶蛋白为微胶囊壁材、玉米胚芽油为芯材,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乳化剂、油/壁材(V/V)的最佳配比;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喷雾干燥工艺适宜的参数来制备玉米胚芽粉末油脂。结果表明,乳化剂、油/壁材的最佳配比为蔗糖酯1.39%,单甘酯0.11%,油/壁材(V/V)10.49%;喷雾干燥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65℃、出风温度70℃、进料温度60℃。玉米胚芽粉末油脂的贮藏性得以改善,麦醇溶蛋白作为微胶囊壁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鱼油微胶囊化不仅可实现鱼油的均匀分散,避免其氧化,而且还可掩盖鱼腥味,提高消化吸收率,扩大其应用范围。阐述了鱼油微胶囊化的发展现状及适用于鱼油的微胶囊化方法,包括喷雾干燥法、复合凝聚法、分子包埋法、冷冻干燥法、锐孔凝固浴法及脂质体包埋法。重点归纳了影响喷雾干燥法制备鱼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因素,包括壁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固形物浓度、乳化方式和乳化条件(温度、压力、次数)及喷雾干燥条件(进出风温度)。最后对鱼油微胶囊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