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王庙油田马36井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油层吸水能力下降、油井低液低产、地层能量严重不足,水驱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从储层敏感性、注水水质、注入水的配伍性等方面分析了马36井区储层伤害的潜在因素,认为马36井区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为储层水敏、酸敏、注入水水质不达标及注入水与储层流体的不配伍,这为马王庙油田马36井区的开发调整、措施作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储层参数反演技术的工作原理、处理流程以及在马王庙油田马50区块的储层参数预测。重点对146地震测线的精细波阻抗剖面进行了预测,经钻探证实,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小层精细对比研究,认识马36井区主力含油层位为下_(3.5)~2,次要含油层位为下_4~2;并对层间隔夹层进行了精细描述,解决了层间及层内精细划分的技术难题,认为下_4~2与上部下_3~2、下部下_5~2之间隔层稳定分布;在对层内隔夹层的精细描述及韵律层的精细划分后,清晰展示出下_3~2三套单砂体的分布规律,认为下_(3(2))~2、下_(3(3))~2在马36井区普遍分布。综合研究为下一步的精细开发调整奠定了基础,认为马36井区具有进一步细分层系调整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马36井区注水开发特点及措施挖潜效果,认为不配伍的注入水造成地层伤害,并导致注水开发效果逐步变差。未来挖潜的主要方向应放在减少地层伤害、解放已伤害油层和挖掘断层附近及井间的剩余油。  相似文献   

5.
针对双河油田非主力层的成因及地质特点,剖析了制约其动用的两大主要因素即层间干扰大和井网控制程度差,提出了适应后期开发的有针对性的挖潜对策,通过实施完善注采井网、细分注采、酸压改造等改善油层渗流条件措施,实现了非主力油层产量接替,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6.
位于苏里格气田中部的苏36—11井区气藏,构造特征显示不具备形成构造气藏圈闭条件,属于砂体控制地层圈闭类型。气藏主要气层为: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的盒8上亚段1、2砂层组,盒8下亚段1、2砂层组。山西组的山1段1、2、3砂层组,共7个砂层组14个砂体;气藏储层可精细描述为8种沉积微相:河底滞留沉积、心滩、河道充填、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决口河道、泛滥盆地、泛滥沼泽和废弃河道,其中河道砂体及心滩的大小和数量是影响天然气富集的重要因素。气藏类型定性为低孔、低渗、低产非均质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7.
针对油田密井网区的井资料特点以及深度开发措施调整对构造模型的要求,仔细分析了井、震资料在建立构造模型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采用井震匹配方式进行构造建模。通过井点定位、构造趋势参考、解释成果约束、动态资料验证等手段建立了大庆长垣萨北油田BRSX区块的精细构造模型。该方法融合了构造解释和建模思想,建立的模型精度高,和生产动态结果相符,在利用模型进行注采系统调整过程中见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采气井的挖潜是气藏开发中增储上产、提高气藏采收率的重要措施,在国内外各类油气田开发中得到广泛开展。通过对石西油田石006井区三工河组低渗气藏优化措施选井,采用合层开采、重复射孔、变排量控高控底压裂、抽油排液采气等独特的气井挖潜配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种独特的配套挖潜技术,对国内外类似气藏的老井挖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葡南油田开发井网边部共部署七批扩边井。目前,这些扩边井油水关系复杂含水上升较快,注水开发效果逐渐变差。通过对扩边井开发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其生产规律和含水变化特点,指出含水上升快是扩边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影响葡南油田扩边井含水主要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得出油水井比例不合理、油层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大是影响扩边区含水上升,产能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控含水治理对策,有效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控制含水上升速度,起到增油控水作用,以此改善扩边区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扶余油田改善高含水区块开发效果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余油田是一个已开发40多年的老油田,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井网调整,井距和排距减小,综合含水上升速度很快,有的区块目前含水已经达到90.5%,开发中的三大矛盾越来越突出,压裂和堵水这些常规措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满足不了开发的需要,油田上产和稳产难度很大.以典型井组为例,通过对动、静态资料充分分析,根据井组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油田开发调整技术的发展,实施了新的调整措施.措施效果表明,注水井调剖、油井反向调剖、封堵后重射高产液层、永久性封堵高含水高产液层等措施能够有效调整油田开发中三大矛盾.因此,对于水驱开发老油田在高含水开发阶段仅靠单一的措施不能改善开发效果,只有堵水、压裂等常规调整措施与油水井调剖等多种措施相结合,进行层内挖潜,控制层内局部强水淹和区块综合含水上升速度,才能达到稳产及减缓油田产量递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开展超短半径多分支井技术实施的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方案设计及实施超短半径多分支井技术。该技术首次使用中国海油自研工具,在Z油田S井首次取得成功,创新解决合采层间压制问题,单井增产倍比达2.7倍且较稳定,为海上类似油田的开发积累了宝贵的增产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2.
吴起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部中段,构造为一平缓西倾单斜,经差异压实作用和区域应力作用等形成局部小型鼻状构造,主要沉积发育有侏罗系延安组和三叠系延长组油藏。油田经过近20年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趋于科学的开发体系。目前该区有正常生产井达6700余口,开发思路由新井上产向科技稳产逐步转变,旧井科学挖潜就成为目前着重研究的课题。分析油藏剩余油及可采状况及研究与之对应的配套工艺技术是需要攻关的技术难点,并基于油藏工程,油井动态分析及采油工程原理等,结合广大开发技术人员数年来工作挖潜经验,在数理统计学基础上形成一套旧井原层的选井工艺配套流程算法,并以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方法。将技术人员的开发经验用软件算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的挖潜工作效率,并为旧井挖潜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有效的选井对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SZ36-1油田生产试验区4年的生产数据,总结了常规注水的开采特点,结合储层特征、流体性质及采油工艺技术对开发效果影响的分析,对某些开发问题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江陵凹陷沙26井区利用GeoFrame等地震解释技术将钻井资料与三维地震资料结合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应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储层分布规律,并通过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进行储层综合研究,利用钻井资料,总结归纳了该区的油层分布规律及油藏类型,依据研究成果,部署5口调整井,以改善沙26井区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海上油田由于开发井数少,采用大井距和多层合采的开发方式,具有生产井段长,储层物性、流体性质随深度变化大的特点,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在生产动态上反映层间干扰程度大.通过定量表征层间矛盾的因素计算层间干扰系数的大小,从而判断层间干扰程度的强弱.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层间干扰系数与实际测试的层间干扰系数极为接近.  相似文献   

16.
刘岩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25(5):58-59,69,2
针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欧35~欧36井区地质条件复杂,完钻井数少,对油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整体开发程度较低等特点,综合运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沉积相划分、储层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该区构造特征及储层砂体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基本确定该区油藏地质特征,对有利圈闭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3口井位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中油田文15块沙三段上亚段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文中油田文15块沙三段上亚段特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分析了该区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指出了主力油层剩余油储量丰度较高.阐明了剩余油主要在断层遮挡、构造高部位或断鼻上倾方向富集;受沉积微相影响,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河道边缘、侧翼及前缘的Ⅱ类和Ⅲ类储层中;纵向上正韵律层水淹模式水下分流河道中上部剩余油富集程度高;油层注水开发中高渗透层的层间干扰导致相对低渗透层剩余油分布更为突出;注采井网不完善及水驱损失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剩余油滞留.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总体比较零散,平面上主要以豆粒状、团块状和条带状分布富集;纵向上集中分布在部分动用相对较低的主力油层中,油层动用不充分,呈现严重的非均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张微 《石油知识》2014,(5):38-39
2008年后乾安油田乾118区块井况逐渐恶化,含水上升,产量下降。针对此问题,开展了区块潜力及对策研究,明确了区块井网调整潜力,并以精细注水为核心开展了井网调整先导试验,为乾安油田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D油田位于渤海湾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为已生产多年的边际小油田,现已进入生产后期。该油田生产动态储量远大于静态储量,表明对地下的地质认识尚不准确,油田存在挖潜潜力。结合油田生产数据,提出"地震资料+动态资料"新理念,对构造进行再认识。以动态资料为核心,地震资料为基础,探井钻遇的辉绿岩为突破口,对构造进行精细研究,得到新的认识。静态储量与动态储量吻合,历史拟合精度较高,解决了油田动静矛盾的生产问题,为油田的下步调整指明了方向,并为类似边际小油田生产阶段的构造精细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JX油田5、6井区东营组构造陡、含油范围窄、砂地比高的特点,为典型的构造坡折带厚砂岩油藏。通过恢复古地貌及选取稳定标志层,建立地层对比约束框架。利用测井及岩心资料,划分地层的沉积旋回,开展多井间沉积旋回对比,建立JX油田5、6井区精细地层对比格架。通过断点识别、井震标定及油水系统分析对地层对比结果进行检验,最终将JX油田5、6井区划分为9个油层组。根据地层对比结果,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将5、6井区东营组划分为7套开发层系,采取高部位采油、低部位注水的方式进行开发。生产实践证实,油田开发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