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2020年平均气温为17.2℃,与气候值接近但年内变化大,冬春季偏高,秋季偏低;年高温日数偏少,阶段性高温过程明显;年降水量为1530.8mm,为仅次于1998年以来的历史第二多,夏秋冬三季降水均偏多,6月和7月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第二多;年暴雨日数偏多,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2020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三峡地区位于长江流域上游东段,其降水的年际气候波动主要受东亚大气环流、季风、海温等外强迫作用影响。2020年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丰沛的西南暖湿水汽交汇是造成三峡地区6—7月降水异常偏多的直接原因;此外,春季以后印度洋海温持续偏高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南也是造成降水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2011年全省平均降雨量为504mm,比常年同期偏少5%。从时间上分布非汛期明显偏少,1~3月份和12月份4个月全省基本无降雨;主汛期降雨偏多,特别是6~7月份明显偏多;从区域分布上为中部地区偏多,南、北部地区偏少。年内河道涨水次数多达237站次,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4,(6):37-39
介绍了2013年7—8月黄河中游的降雨、径流、洪水情况,分析了形成黄河中游雨水情的环流特征、热带气旋活动等气象因素。结果表明:①降雨的主要特点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西北部降雨偏多、东南部降雨偏少,7月降雨量异常偏多,8月高温少雨,先涝后旱;②黄河中游干、支流7月出现了多次中小洪水过程,8月黄河中游未出现明显的洪水过程,水情平稳;③7月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多低压槽活动,同时黄河中游大部分时间处于副高外围584 dagpm线边缘,使得黄河中游7月降雨过程多,降雨量异常偏多,而8月500 hPa欧亚大陆西风带环流平直,锋区偏北,黄河中游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环流控制,形成了高温少雨的天气形势;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路径均偏南,未对黄河中游降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防汛抗旱:请您介绍一下2017年广西汛情和旱情的基本情况。黄华爱:广西水旱灾害频发,其中以洪涝灾害为主,2017年先后遭受了10次致灾强降雨、5次台风影响,发生了1次春旱灾害,主要呈现4个特点:一是主汛期降雨多,强度大。2017年广西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近2成,主汛期6—8月降雨量970 mm,偏多超过3成,其中6月底7月初的一次强降雨过程,桂林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箱格网整层水汽净收支及其边界流定量综合分析技术方案,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过程中低纬间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趋势.发现了中低纬西太平洋-南海区域存在副高变化显著区,且该区500hPa高度年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和中低纬间整层水汽输送结构特征以及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密切相关.对东亚夏季风在中低纬关键区"箱格网"整层水汽输送收支距平状况的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涝年夏季中低纬间呈反气旋式而旱年呈气旋式时水汽输送"相关链"结构,副高变化显著区500hPa高度距平序列与整层水汽输送的合成相关矢亦描述了上述长江中下游洪涝异常中低纬区间水汽输送反气旋式"相关链"图像.研究还表明20世纪80~90年代东亚夏季风减弱背景下,中低纬间反气旋式水汽输送"相关链"特征增强趋势显著,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趋势吻合.  相似文献   

6.
为给汉江流域秋汛预报提供一定参考,基于1961~2016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2. 5°×2. 5°)分析东亚季风区9~10月水汽输送通量分布情况,并结合对水汽通量散度的分析,得出了秋汛期(9~10月)影响汉江流域主要有3条水汽通道,分别为:①来自西太平洋偏东方向的水汽输送通道;②来自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的西南方向的水汽输送通道;③来自副热带地区经青藏高原西北方向的水汽输送通道,第③条水汽通道强度明显强于其余2个水汽通道。通过分析3条水汽通道强度与汉江流域降水的相关关系发现:秋汛期(9~10月),②③两条水汽通道对汉江流域降雨均有较大影响,而第①条水汽通道对汉江流域降雨的影响较小。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1~2016年6~10月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初步探讨6~8月及9~10月副热带高压的各项指数及印缅槽强度指数与3条水汽通道的关联,得出:6~8月、9~10月,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面积仅与第①条水汽通道呈现明显负相关,而印缅槽强度与3条水汽通道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当6~8月、9~10月印缅槽强度偏弱时,均有利于9~10月3条水汽通道强度偏强,因此有利于9~10月汉江流域降雨偏多。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长江上游地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对从地表面开始垂直积分的长时段的水汽输送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春两季本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季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秋季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长江上游地区总体上是一个水汽汇,年平均每日总收入为61.9×105 kg/s;本区对周围地区的水汽收支有重要影响,夏秋季节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向西北及华北地区输送水汽的通道上,是其陆上水汽转运站;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水汽输送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高原地区的水汽输送分别是长江流域旱、涝年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正一、莱芜市水资源概述山东省莱芜市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量有显著季节性,有着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旱多涝少的特点。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735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的七、八月份;降雨年际变化较大,全市平均最大值为最小值的3.75倍,单站降雨最大值为最小值的5.65倍。莱芜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85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33 m~3,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5,不足世  相似文献   

9.
<正>雨水情和灾情2017年汛期,广西先后遭受10次致灾性强降雨过程和4次台风袭击,汛情呈现4个特点:一是主汛期降雨多,强度大。2017年主汛期6—8月平均降雨量970 mm,占1—8月总降雨量的65%,与常年同期相比,降雨偏多,超过3成,其中6月底7月初的一次强降雨过程,全区14个设区市112县(市、区)  相似文献   

10.
海河流域大气水资源变化与输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平  夏军  林朝晖  熊喆 《水利学报》2008,39(2):206-212
本文对海河流域大气中单位面积空气柱内的水汽含量即可降水量,以及流域的4个边界面的大气水汽通量的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海河流域严重旱涝年的整层大气水汽总输送通量、纬向输送水汽通量、经向输送水汽通量以及可降水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河流域降水量和水汽输送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出现了明显的转折.海河流域的水汽输送受季风强度影响,且以经向的水汽输送为主,即夏季严重旱年水汽总输送减弱,到达海河流域的水汽总量减少,而夏季严重涝年水汽总输送加强,到达海河流域的水汽输送总量增多.  相似文献   

11.
主汛期降雨事件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因子.根据永修县滨湖区1950—2009年降雨统计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累计距平和滑动t-检验法,对永修县主汛期降雨变化趋势及突变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永修县滨湖区主汛期降雨量,在周期性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在1977年附近发生了一次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12.
Morlet小波在降雨的多时间尺度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河北省深州地区5个降雨站近30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雨量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为不均,主要降雨量集中在7月、8月份;30年降雨量呈现微弱下降趋势,且年际变异大。近30年降雨量呈现明显阶段性,依据丰枯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小波分析表明年降雨量具有5年和10年尺度周期,并揭示了两个主周期震荡强弱和相位波动的年间分布情况,最后还分析了降雨突变年份并利用时序累积曲线法对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治淮》2014,(6):1-1
6月,淮河已进入主汛期。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中等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较明显。6至8月主汛期,主要多雨区覆盖整个淮河流域,其中流域北部降雨将偏多2至5成,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大。此外,预测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多,前多后少,不利影响波及淮河流域的几率增大,今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旱工作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长江流域夏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中国326个气象站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采用合成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的降水分布、同期大气环流及前期海温特征,并以2018年为例,初步揭示了2018年前期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夏季典型旱年,仅嘉陵江和岷沱江会表现出局部偏涝,全国为典型的Ⅰ类雨型,多雨区位于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前期冬季赤道太平洋表现出类拉尼娜的东冷西暖分布,同时黑潮区海温偏低,西风漂流区海温偏暖。受多海域协同作用,同期欧亚环流场上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三极型分布,东亚地区为自北向南“-+-”的EAP负位相。长江流域典型涝年,全国多为典型的Ⅱ类和Ⅲ类雨型,环流及海温呈现出相反特征。(2) 2018年为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偏旱年,仅在岷沱江降水偏多近3成,为历史第4多,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主模态正位相类似,解释方差达24%。(3) 2018年前冬出现弱拉尼娜、春末夏初西风漂流区异常偏暖、NAT异常正位相,三者共同作用,使得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东亚沿岸出现EAP负位相,大陆热低压明显偏...  相似文献   

15.
受限于高寒山区地形、气候和环境条件,目前关于长江源区河流的冰水情研究较少,源区降雨径流年际变化和冰盖分布等规律不明确。为了明晰长江源区水文与水资源现状和冰水情本底,本文收集整理了2006—2018年沱沱河和直门达水文站近十年的降雨、蒸发、径流、水温、气温和冰厚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单一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揭示了源区河流流量、冰期和冰厚现状、其年际变化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源区河流洪峰年际波动范围超50%,洪峰集中在7—9月,非汛期流量仅为汛期流量的1/7,非汛期流量年际波动小于汛期,且直门达站水位流量年际变化幅度小于上游沱沱河站;沱沱河站冰期持续时间7个月,而下游直门达站冰期为5个月,多年平均冰盖厚为0.15 m,造成两站冰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源区垂直地形急变引起的高程差;源区降雨量年际波动与年际径流波动一致,蒸发量年际波动仅为降雨量的一半,因此两站流量的年际波动受降雨影响较大。长江源区降雨和气温变化是冰水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与源区河流的地形高程密切相关,亟需系统的科考进一步明晰长江源冰水情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主要研究了东亚冬、夏季风不同长度的年代际振荡特点及其对夏季百太平洋副高和贵州降水的影响。分析表明:冬季风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存在着大体一致的约30年左右年代际振荡,70年代末发生突变;夏季风与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存在着大体一致的约20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6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发生突变。由于冬、夏季风不同长度的年代际振荡,它们同位相增阶段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容易偏北,贵州降水偏少;它们同位相减弱阶段夏季西太平洋副高易偏南,贵州降水偏多;但它们反位相组合时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南的机会及贵州降水偏少、偏多几乎均等。  相似文献   

17.
泾河流域受土壤侵蚀的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为对流域水土流失风险评估和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根据1957-2017年泾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资料,运用ArcGIS空间插值、小波分析、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时段降雨量及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及各气象站点的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泾河流域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分别占全年的67.80%和52.86%;泾河流域年均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分别为496.83 mm和1 481.24 (MJ·mm)/(hm~2·h),年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未来降雨侵蚀力将延续增加趋势,两者均在1996和2009年出现突变点且第一主周期分别为27和17 a;泾河流域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在空间上均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10年长江暴雨洪水成因及与1998年洪水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洞庭湖与鄱阳湖两湖水系、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长江上游嘉岷流域和汉江上中游先后出现强降雨过程,长江流域大多地区相继发生洪涝灾害,造成长江上中游区域性较大洪水。通过分析比较2010年长江上中游区域性洪水与1998年流域性大洪水,发现2次洪水在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形势上有共同之处:① 都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只是强度上有明显差异;② 夏季风偏弱;③ 台风偏少;④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异常偏西。但也有明显差异:1997/1998年秋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而2009/2010年秋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偏少;1998年汛期亚欧中高纬度地区稳定存在东西两个阻塞高压,2010年汛期上述地区未出现明显阻塞形势。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发挥池潭水库发电、防洪和灌溉等功能,该文利用池潭流域建宁和泰宁气象观测站点1960-2017年逐年逐月降雨资料,采用现代气候统计诊断工具分析池潭流域近58年降雨特征及未来5年降雨情况。结果表明:池潭流域降雨量月变化明显,降雨主要集中在3-6月,5-6月更突出,其他月份降雨较少;年降雨量随时间变化呈现增多趋势,但波动特征明显,年际变化剧烈,波动变化呈现先缓慢降低后升高的趋势,58年可分为三个阶段; M-K检验显示,池潭流域大部分时间处于雨量增多阶段,近58年存在2个突变期,分别为1964-1968年和1990-1997年; Morlet小波分析显示,池潭流域存在28年的第一主周期,未来5年池潭流域将处于降雨丰沛期。  相似文献   

20.
降雨在农业生产领域、科学技术领域以及预报洪涝灾害、分析水资源等方面意义重大。利用全国1971—2010年74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雨数据,基于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干湿区划分,对年降雨量和年降雨日数按等级进行划分,运用线性倾向率、累积距平、M-K检验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4个干湿区内不同等级年降雨量和年降雨日数变化特征以及各区域年降雨量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过去40 a各干湿区年降雨日数分布存在差异,其中湿润区年降雨日数呈中部高、周边偏低分布趋势;②干旱区北部小雨的降雨贡献率和频率较高,半干旱区大到暴雨的降雨贡献率和频率低下;③在年代际变化中,1991—2000年湿润区年降雨量增加幅度最大,2001—2010年半湿润区年降雨量变化不明显;④各干湿分区的年降雨量近40 a突变趋势不一致,湿润区在2002年发生从多到少突变,而半干旱区未发生突变。研究成果对于预测旱涝灾害、分析水资源及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