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充分收集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空间现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模型,以及各地质环境因子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并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体条件等3大方面对该区进行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全面、科学地反映城市地质环境对该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充分收集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空间现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地下窄间开发面临的地质问题,从城市地质环境角度建立了宝安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的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模型;在阐述各指标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确定了各层次影响因素的权重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为进行宝安区地下空间资源容量和质量评估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和地质环境评价基础,也为其它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中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在直辖后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有限矛盾凸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解决途径之一。但是地下空间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无序,部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周边地质环境,影响城市地质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重庆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影响地下空间合理有序开发的因素,并对相应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以寻求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二者之间的协同机制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对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软件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自动划分评价单元,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适宜(Ⅰ级)、适宜性较好(Ⅱ级)、适宜性较差(Ⅲ级)和适宜性差(Ⅳ级),其中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Ⅰ~Ⅱ级为主(占比57%),中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以Ⅲ~Ⅳ级为主(占比58%)。  相似文献   

5.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研究北京市海淀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从地形地貌、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条件4个方面选取了5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空间叠加功能,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海淀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Ⅰ级)、较适宜(Ⅱ级)、适宜性差(Ⅲ级)和不适宜(Ⅳ级)4个等级,浅层、次浅层和次深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均以Ⅰ~Ⅱ级为主,占比分别为80.96%、61.29%和58.54%。  相似文献   

6.
针对宁波市地质环境条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开展了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首先,利用地质环境调查数据,筛选出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技术经济问题,建立了地下空间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其次,利用ArcGIS和C#程序,开发了基于Fuzzy-AHP的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系统。最后,以宁波市东部新城为例,进行了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基于ArcGIS+C#的评价系统能够较为合理地评估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进入大规模发展期,综合利用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影响和危害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全面探讨了各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特征,系统分析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所致的地质环境效应及其对城市建设和工程建筑的危害,并提出了针对城市化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效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转化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MapGIS利用地质环境要素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方法。首先通过专家打分法选择合适的评价因子,利用地质环境调查成果,按各因子的地质环境条件对研究区进行分区,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数,最后通过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各因子的分区图按因子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分区图,实现可视化,并作出适宜性评价,实现成果转化。并以南宁市西津幅的环境地质调查成果为例,通过所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评价,其成果可为南宁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多种地质条件的综合影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行开发、利用以及运营时不可避免产生一定风险,为规避风险,要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开展评价。本文以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质适宜性为评价对象,在北京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基础条件和约束条件相结合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因子指标量化取值标准,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划分了3个评价等级,通过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北京市某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取得了高度符合地质条件的优良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丁满 《山西建筑》2011,37(8):11-12
在地质动力区划法的基础上,结合原地应力测量结果,评价其应力状态,并研究了地下空间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机理,从而得到考虑地应力环境下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最大限量和附近岩体应力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与资源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从地形地貌、水文、构造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等角度,建立了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运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有针对性地分析评价综合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适宜性的影响,并结合已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现状,估算中心城区可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量,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天津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和资源量评价结果。该成果成功指导了最新的《天津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了相关章节。  相似文献   

12.
在系统分析武汉市地质环境背景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应用基于矢量单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了分区,将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划分为“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中等”和“适宜性差”四个等级,其结果对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可为城市科学规划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参考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温州市规划区的地质环境特点,从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地面和地下条件4个方面选取了14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GIS软件划分评价单元进行人机交互分析,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反映到适宜性评价成果图上。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好的面积约占60.8%,适宜性较好的约占2.6%,适宜性一般的约占30.6%,适宜性差的约占6.0%;中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好的面积约占32.2%,适宜性较好的约占39.2%,适宜性一般的约占20.4%,适宜性差的约占8.3%。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蚌埠市淮河路地下街设计项目的背景与概况、设计思路与设计原则与手法的总结与分析,探索了在城市核心区的地下街规划过程中,如何在藉由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设计方式,确保地下街的空间环境、人流、景观与城市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地下街的开发,让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能够扩大城市便利性、重新定义场所精神、发掘土地潜力、结合低碳技术、人防工程与城市防灾,谋求地上地下商业的共同发展,并创造出城市核心区中舒适与宜人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地下空间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地质环境条件影响着地下空间资源的质量特征与发展难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科学评价。牡丹江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受区内地形地貌、岩土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和场地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基于牡丹江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建立了牡丹江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0~10 m)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按各指标的地质环境条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分区图进行叠加,得出研究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牡丹江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性优区、适宜性良区和适宜性中区3个质量区。其中,适宜性优区和适宜性良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2.4%,分布于高平原地貌单元上;适宜性中区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7.6%,主要分布于高漫滩地貌单元上。在该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时,建议提前做好该区的洪涝等灾害的防治工作。研究成果可为牡丹江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