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阳能化学蓄热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荫堂 《新能源》1990,12(6):5-8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电化学与蓄热储能的发展情况,从安全性、使用寿命、应用领域、环境友好性、回收再利用等5个维度对比了锂离子电池和熔融盐储能两种储能形式的优劣势,同时重点分析了两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应用的投入产出比,为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复合蓄热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余晓福  张正国 《新能源》1999,21(9):35-38
本文在简要综述常用热和潜热蓄热材料的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复合蓄热材料的研究开发进展与应用背景。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可分为三大部分:集热、蓄热和供热,如图1所示。其中,供热部分在技术上已不存在问题。对于太阳能利用的研究,开始集中于集热装置,而开展蓄热部分的研究相对较晚。目前看来,  相似文献   

5.
燃料工业炉用陶瓷与熔融盐复合蓄热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为了改善蓄热燃烧系统蓄热室蓄热材料的热性能,成功地研制了将高温熔融盐相变潜热蓄热材复合到高温陶瓷显热蓄热材中的新型燃料工业炉用高性能复合蓄热材料的制备新技术,这种新型资料工业炉用复合蓄热材料既兼备了固相显热蓄热材料和相变潜热蓄热材料两者的长处,又克服了两者的不足,从而使之具备能快速放热,快速蓄热及蓄热密度高的特有性能。  相似文献   

6.
太阳能蓄热墙相变蓄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太阳能蓄热墙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太阳能相变材料的分类,物理、化学性质等.目前对于一些相变材料缺陷的改进方法,及相变材料在墙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能源的日益消耗,对新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新能源的利用成为研究的重点。热化学蓄热通过化学反应将太阳能或者工业废热等能量储存起来在需要时使用。文中使用Comsol软件来模拟热化学蓄热系统中的反应器,通过研究加热流体不同进口温度对反应器中温度及浓度的影响来研究加热流体温度对热化学蓄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低热值煤气蓄热式燃烧的化学动力学特性。针对目前开展蓄热式燃烧数值模拟工作常用的总包化学机理进行优选,并利用PSR反应器对蓄热燃烧典型气氛进行不同时间尺度的演化,分析其主要组分的变化特性。同时将优选出来的总包机理应用到3 MW低热值煤气燃烧炉进行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采用JL机理模拟所得的CO浓度分布与详细化学机理和实验结果接近,而不考虑CO逆反应过程时, LA机理模拟结果显示CO燃烧过快。 JL机理对炉膛全场的温度分布与实验值也更相近,同时炉膛出口处的温度误差为全场误差最大值,约为50 K。 JL机理可以被很好的应用至低热值煤气高温空气燃烧预测。  相似文献   

9.
蓄热式燃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蓄热式燃烧技术的开发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蓄热式加热炉的技术特点,认为蓄热式燃烧技术为我国工业界大幅度节能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一次历史机会。  相似文献   

10.
以实际工程中固体蓄热装置的蓄热砖体作为研究对象,将蓄热砖体简化为仿真模型,添加不同蓄热材料属性,通过定容及定功率两种分析路径,得出现有几种蓄热材料基于实际工程结构的温度场变化。结果表明:镁砖、硅砖、陶瓷在定容分析中最终时刻的蓄热温度差值率分别为:1.15、0.82、1.31,在定功率分析中最终时刻的蓄热温度差值率分别为:1.36、0.73、1.47,由此得出在性能方面,镁砖是现有固体蓄热材料中最优蓄热材料,相比硅砖、陶瓷蓄热材料,其基于工程结构的蓄热温差范围小,单位蓄热密度高。  相似文献   

11.
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学忠  张仁元 《节能技术》2006,24(5):460-463
相变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本文介绍了相变材料的功能、选择方法、分类、特性、新发展,并指出了各类相变材料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评述了相变材料在太阳能、工业余热利用、电力调峰、纺织业和建筑节能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多级蓄热系统是实现能量利用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蓄热方式相比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具有将不稳定的热源高效存储并利用的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蓄热系统在材料和换热装置方面常见的优化方式,着重对于多级蓄热系统特有的优化方式,分别从层级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匹配以及整体?效率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介绍了当入口流体受不稳定热源影响时系统的优化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有机相变储能材料(PCMs)具有储能密度高、腐蚀性小、性能稳定、毒性小、不易出现相分离和过冷现象等优点,成为目前蓄能技术领域主流应用材料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各类有机PCMs的材料特性,针对其导热系数普遍较低的共性问题,介绍了通过添加高热导率材料和封装PCMs两种强化传热途径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浅谈了有机PCMs在建筑节能、太阳能利用及冷却电子设备等中低温储能技术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最后,总结了有机PCMs目前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及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大规模储能系统发展现状及示范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储能技术分类及其在电力系统的作用,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机械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和相变储能分别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目前的主要示范应用,论述了储能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金属基与熔融盐复合蓄热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先进  王华  王胜林  何方 《工业加热》2005,34(1):8-10,18
采用一定的制备工艺将金属基(泡沫镍)与K2CO3,Li2CO3,Na2CO3,LiOH和NaOH等熔融盐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复合,得到一种新型复合蓄热材料。用扫描电镜,X-射线以及差热-差重分析等手段对复合蓄热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蓄热材料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进一步讨论了复合时间和复合材料中熔融盐含有率关系以及复合温度和蓄热密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Mg O/Mg(OH)2的热化学蓄/放热性能,采用焙烧法将氧化镁(Mg O)负载在纳米多孔碳(NCP)材料上制备纳米碳基氧化镁(NCP-Mg O)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NCP载体使MgO在其表面形成粒径为10~30 nm大小的颗粒,复合材料NCP-MgO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负载80%MgO后导热系数是纯MgO的2.6倍。在反应温度110℃、水蒸气压力57.8 kPa的实验工况下,发现水合速率的大幅提升是强化Mg O/Mg(OH)2蓄热性能的主要原因,在水合反应60 min和120 min时,NCP-MgO复合材料的水合转化率分别是纯MgO的2.25倍和1.6倍。在水合反应120 min后,MgO负载率为80%的NCP-MgO复合材料的蓄热密度可达1 053 kJ/kg,是纯MgO的1.4倍。该研究可为MgO/Mg(OH)2在化学蓄热系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孙书华  金苏敏 《水电能源科学》2013,31(4):150-152,92
针对冬季太阳能辐射弱且不稳定的特点,提出一种应用于太阳能热泵的分区蓄热水箱,以水泵驱动蓄热水箱循环区与蓄热区的热量传递,并运用热力学原理对水箱循环区与蓄热区的运行状况进行模拟,分析了水箱两区在不同水泵体积流量下的逐时温度变化并与整体式水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分区蓄热水箱克服了整体式水箱的热惰性,启动灵活,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热泵运行的理想温度,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储能技术主要是指电能的储存,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系统为抽水储能,但其选址困难、对环境影响较大、对水资源依赖严重。重力储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技术,以重物为储能媒介,原理简单且形式多样,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的地理优势进行储能。相对于传统储能技术,重力储能技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根据山地重力储能、悬重式重力储能、塔吊式重力储能、铁轨重力储能和重力储能式飞机等5种形式的重力储能技术,对现阶段重力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合重力储能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我国储能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对重力储能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提出的建议可以为我国重力储能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热化学蓄热通过可逆化学反应来储存和释放热量,其蓄热密度高于显热蓄热和相变蓄热,且能够实现能量的长期储存,在未来能源利用领域具有广阔前景。根据热化学蓄热系统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本文针对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对蓄热材料、环境气氛条件、反应过程优化以及反应器设计等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进行概述与讨论,为热化学蓄热系统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石化企业热泵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节能的角度出发,热泵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化工生产中,具有大量低品位、无法用常规方法进一步利用的废热,通常这部分热量只能被冷却水带走,或者排放到大气中去.利用热泵,可以把部分废热转移到更高的品位而重新利用.这是一项很有效的节能措施.本文结合工业装置和文献资料对热泵技术在石化企业的应用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