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洪涝灾害的威胁仍然存在。本文介绍了流域防洪减灾面临的新的形势与问题,《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中针对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提出的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和规划的特点,以及防洪除涝规划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2.
1991年太湖大水后。国务院加快了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步伐,当年开工建设了太浦河、望虞河、杭嘉湖南排、环湖大堤等11项水利工程。从此,太湖流域有了沟通长江、钱塘江和黄浦江的骨干通道,太湖南岸有了防御50年一遇洪水的大堤。太湖流域初步形成了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充分利用太湖调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框架,同时也为太湖流域实施防洪和水资源调度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防洪形势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太湖流域易遭受洪涝灾害。经过多年治理,太湖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太湖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排杭州湾,充分利用太湖调蓄,“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流域防洪骨干工程体系。由于流域骨干河道泄洪能力不足,行洪与沿岸排涝矛盾突出,以及周边水情势变化等原因,目前太湖流域防洪形势仍不容乐观。分析了新形势下太湖流域的防洪特点、存在问题及潜在威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太湖流域防洪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导致该省洪涝灾害频发、洪灾损失严重,亟需系统谋划全省防洪减灾体系,强化洪水调度和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在深入分析贵州省洪涝灾害特征、防洪减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按照“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对标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要求,研究提出了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推进全局系统治理的思路,给出了“畅泄、增蓄、扩排、联调、控险”多元化防洪举措,明确了流域防洪布局、防洪保护对象和防洪治涝标准,并指出了贵州省未来洪涝灾害防御工作重点。建议从消除防洪工程安全隐患、推进江河防洪治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达标提标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加强涝区排涝达标建设、强化洪水调度与风险管理等方面构建贵州省防洪减灾体系。研究成果可为贵州省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思路、系统推进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利发展研究》2001,1(1):39-41
介绍了松辽水利委员会在“十五”期间,将组织开展的流域“三个体系”的总体规划,即以“蓄泄兼筹、综合整治、体系防洪、突出重点”为原则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以“开源节流、总量平衡、优化配置、注重效率”为原则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以“以防为主、全面治理、多方配合、各负其责”为原则的水生态和环境保护体系,并就松辽水利委员会围绕这“三个体系”的规划与实施所展开的流域管理工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长江防洪减灾“蓄泄兼筹,以泄为主”为方针,必须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在采取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扩大行泄能力,兴建水库削峰蓄洪等防洪工程措施的同时,必须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湄公河是一条著名的雨洪河流,单位面积洪峰流量接近全球雨洪河流的极限值,洪灾频繁。为了减少洪灾损失,对湄公河干流的水系特征、洪水特性和洪灾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分段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洪灾成因,总结了防洪特点,并结合国内外防汛实践,提出了防洪对策。结果表明:湄公河干流洪水峰高量大,历时较长,河道洪水来量与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洪水地区组成复杂,洪水来源以左岸支流为主,洪水类型以区域性洪水为主;湄公河三角洲漫滩、回流及潮流运动巨大,左右岸、河湖之间防洪关系非常复杂,宜按照"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理原则和"以泄为主,泄蓄兼筹"的防洪方针,科学处理蓄泄关系和河湖关系,对上下游、干支流洪水治理做出全面规划,并以中下游、三角洲地区和洞里萨湖区为规划重点,在充分利用河网、湿地、湖泊蓄泄洪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堤防护岸、河道整治、防洪水库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加强湄公河流域各国的防洪减灾合作,做到河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下游、干支流相协调相结合,保证重点防洪保护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使得防洪减灾由被动防汛到主动迎汛,由单纯抵御洪水到安全管理洪水转变。  相似文献   

8.
李士秋 《山东水利》2005,(1):8-8,10
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自1963年12月由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厅的直接领导下,在流域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对山东省淮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开发,初步建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防洪、除涝、  相似文献   

9.
李玉强 《治淮》2008,(1):5-6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进行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根据“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淮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整治,昔日“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大雨大灾”程度也有所减轻,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地跨苏、浙、沪、皖4省(直辖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太湖流域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局”)会同流域各地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大力加强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流域综合管理,有效保障了流域防洪和供水安全,发挥了治太工程在防洪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11.
平原河网地区圩区建设与规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湖流域属平原河网地区,圩区是太湖流域的基本单元,地势低洼,水网纵横,易遭受洪涝威胁灾害,圩区治理是保障流域人民生活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此简单回顾了太湖流域圩区的历史和现状,从流域防洪整体安全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太湖流域圩区治理存在的几点问题,针对圩区建设与规划提出几点建议意见,为平原河网地区圩区建设与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甘肃渭河纵贯中部地区,两岸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城镇较多,经济发达,有甘肃省“金腰带”之称。但渭河洪水给两岸带来灾害,需进行防洪治理。为此,在研究分析流域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面滞、支蓄、干泄”的总体防洪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3.
正近70年来,长江防洪治理始终贯彻"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江方针,遵照"江湖两利,上中下游协调,左右岸兼顾"的原则,目前长江中下游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等相配合的防洪工程措施和监测预报、防洪调度、洪水管理等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长江防洪体系,流域整体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发生常遇洪水时,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治淮骨干工程效益评价及下一步治淮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武 《治淮》2008,(3):6-9
1991年我国江淮流域相继发生大洪水后,国务院先后召开四次治淮会议,对治淮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明确提出了“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淮主导方针,确定了以19项治淮骨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防洪除涝建设任务,再次掀起了治淮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治淮工程建设的进程。河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治淮机遇,成立了治淮领导小组,提出坚持“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通过山区修建水库和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拦蓄洪水能力;通过河道整治和加强堤防建设以及蓄滞洪水工程建设,巩固和扩大洪水渲泄能力;通过湖洼及重要支流防洪排涝河道的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淮河流域防洪排涝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5.
关于蓄滞洪区建设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防洪的历史悠久。对防洪发展来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一定的防洪目标和策略,自古以来,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防洪倍加重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水灾害的原则,针对流域情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采取了蓄泄兼筹的  相似文献   

16.
《江苏水利》2003,(7):5-5
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通水,结束了淮河600多年来无独立排洪入海通道的历史,预示着淮河流域“蓄泄兼筹”防洪体系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党和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问题,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1991年至1997年,国务院先后四次召开了工作会议,部署治淮工作。在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在沿淮各省的努力下,目前,入江水道加固、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防洪形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流域防洪保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简要评价流域水利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治太防洪工程体系现状、流域水情及下垫面变化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流域防洪形势,研究了流域防洪对策,初步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汩罗江流域现状防洪能力、洪涝灾害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后,认真贯彻“蓄泄兼等,以泄为主”的防洪方针,从充分利用流域水资源的角度出发,拟定防洪方案,达到防洪兴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刘玉年 《中国水利》2009,(12):10-11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且受黄河长期夺淮影响,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水事复杂,治理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工作,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多次召开治淮会议,研究部署治淮工作。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灌溉、航运、供水、发电等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但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以及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规划的相继实施,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需要认真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