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的开敞绿地空间应能够为在校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学习、休憩、社交、放松心情的场地。然而由于规划者在设计之初对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不周全,再加上高校校园自身的发展,以及校园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使得许多空间未能达到设计者预期的目标。以武汉大学医学部校园为例,通过分析其绿地空间的布局特征、空间结构以及用空间句法对校园中几块绿地以及整体校园进行集成度的解析发现其存在的缺陷,并提供相关建议,从而提高其绿地空间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沈阳市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沈阳市二环内绿地结构互动因子的作用分析,建构沈阳市居住环境绿地空间结构的基本控制方法体系.结果该方法体系提供了分析居住环境景观与绿地结构现状特征、绿地结构与区域生态空间以及其他关联要素之间协调与互动作用,形成科学合理绿地结构的途径.结论该方法体系可以应用到城市绿地以及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高校校园绿地规划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校校园绿地功能的分析,以及针对校园绿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见解,旨在高校校园建设从校园活动的主体 广大师生的活动需求出发,创造出优美而实用的绿化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4.
室外游憩空间是校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高品质的室外游憩空间是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基于参与指数和品质指数,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对合肥市7所高校新校区室外游憩空间进行调查,并结合评价指数象限分布图对高校新校区室外游憩空间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高校新校区室外游憩空间品质较好,但参与程度一般。发现合肥市高校新校区室外游憩空间品质最突出的问题是个性不突出、绿地空间游憩利用率不足、室外运动游憩空间品质不高等,并就此提出了优化高校新校区室外游憩空间品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绿地应急避险能力是评价发生灾害时绿地所发挥的应急避险作用的重要指标,高校校园绿地应急避险能力评价是快速疏散人群、提供有效避险空间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城市绿地应急避险功能,运用相应的GIS分析工具,阐明校区的安全绿地空间和有效避险面积,提出人均有效避险面积和有效避险绿地可达性两项指标,并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为...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空间是公园城市体系中物质空间的生产效率推动者,是城市品质的主要保证,因此进行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品质量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选择合肥市滨湖科学城的许小河公园为研究对象,以测量城市设计研究的指标评估方法为依据,形成许小河公园绿地空间品质量化物质空间与场所感知体系,包含6个维度、5个要素、13个指标,采用复层结构绿化比例和绿地率计算法、标准差椭圆法、空间句法整合度、空间尺度感知和平均语义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估分析与讨论.结果 表明:公园绿地空间结构不佳,乔木结构有待整合优化并加强管理;公园的可达性基本合理,节点空间分布特征渗透性不强,需进一步结合城市建设优化节点和道路空间;空间尺度感知的舒适性较好,场所精神感知平淡,需要加强空间序列的文化景观整治建设.以此为许小河公园品质优化和区域后期建设管理提供参考,也可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品质量化评估和建设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当前我国山地高校校园空间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山地高校建筑屋顶空间合理化利用这一独特的校园空间模式,归纳总结一些山地高校屋顶空间的设计改造方法,以期为我国山地高校建筑屋顶空间的合理化利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规划设计为例,从分析解读校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着手,研究其发展建设现状、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结合实际中结构模式的调整、空间格局的组合及生态系统完善,对现代高校规划设计中总体布局与环境及现状融合、高校整体空间环境特色塑造、人文行为内涵的引导以及绿化与生态平衡保持等问题进行探讨和规划尝试。  相似文献   

9.
从校园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服务群体出发,构建E-R模型,设计要素数据集、要素类以及编码方案,利用ArcGIS平台和现有数据源,建成校园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为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甚至更高层次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后台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蕊幢精舍是保定古莲花池中的一个特别存在,作为书院园林中的寺庙建筑,其空间文化意义不甚明了,笔者不仅通过传统图解法定性的分析其空间结构,同时又借助空间句法理论,通过研究连接值,深度值,整合度以及可理解度几个变量,对其空间结构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研究其空间结构,有助于人们对蕊幢精舍空间结构的深入认知,进而深入理解其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使用者行为的角度,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对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校园空间进行了视域分析和研究.应用Depthmap软件,建立视域分析模型,把用语言无法描述的空间结构通过模型清晰的表达出来,通过研究,对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大学校园室外容易招致危险的死角区域进行发掘,以指导校园视频监控布置.  相似文献   

12.
八景文化空间是地域自然山水及历史文脉的高度凝练,明晰其空间及内涵对地域八景文化空间当代传承至关重要。基于明清宗谱、徽州府志县志,收集整理徽州传统村落八景 62 组,对其进行类型分析、要素内容梳理;总结了徽州八景三种空间结构范式以及“物象—视象—心象”三者有机耦合的内涵特征;从空间历时性保护、内涵共时性延续两个角度提出传承策略,以期为徽州传统村落八景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南阳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科学的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对比可视化图像和空间形态变量值,总结1955-2015年间南阳市中心城区空间演变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城市空间由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式递进,以及白河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巨大推动作用;城市主要轴线先为历史城区内的新华东路,之后逐渐转变为南北向的独山大道,并向多轴线共同主导的"自由轮轴"式空间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需求高技术人才的主渠道,高校校园是实施和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大学教学建筑群及周边环境设计与校园师生的学习工作,交往沟通以及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以某大学教学楼方案设计为例,探讨在实际工程中如何通过对原规划平面布置分析,利用环境制约因素,优化设计方案,改进校园教学环境.此实例建议校园教学空间设计应当本着环境与行为相和谐的原则进行空间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与空间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单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空间“场”的角度出发,依据实际的调查和观察资料,系统地剖析了成都科大校园现有的主要空间区域,探讨高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特色化问题,并试图为创造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提供积极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校园GIS发展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校园GIS的方案设计,重点介绍了数据输入与空间分析子系统,最后对高校校园GIS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以嵩口古镇为研究对象,从事件空间视角梳理嵩口古镇事件空间结构、归纳其演变特征,以期得到古镇事件空间演变机制.运用GIS空间点模式核密度与K函数将嵩口古镇的古代、近代与现代景观空间内事件进行点模式量化,对不同时期的嵩口古镇事件空间形成与发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嵩口古镇事件空间已形成明显的事件点核、事件廊道、事件簇群空间单元结构,目前事件空间结构为"一核多心三廊道六簇群".从事件空间视角解析其景观空间的演变,得到更丰富、功能性更强和历史人文更受重视的嵩口古镇事件空间事件类型演变特征;从其事件空间演变机制得出,自然优势为演变的基础,开放发展引导演变的方向,商贸发展为演变的驱动力,交通优化为演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大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态及绿带建设情况 (一)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 按照英国著名学者彼得.霍尔(PeterHall)等学者的归纳,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有两种基本的模式:一是单中心圈层式,中心城市处于城市区域的中心位置,城市空间向各个方向等速推进,1944年阿伯克隆比(Abercrombie)主持的大伦敦规划是其典型代表,城市由中心区、环形放射路、封闭绿带和卫星城构成等四个圈层构成;第二种是轴向扩展式,城市以城际间快速交通走廊为轴线呈辐射状扩展,轴线之间穿插楔形绿地,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是其典型代表。我国大城市作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集合中心,往往是人流、物流、资本流的集聚地,功能上的过度集聚使我国大多数城市表现为单中心圈层式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物质载体,其空间扩展时空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城镇化过程以及制定区域发展政策至关重要。基于不透水地表数据,从城市空间的形态、结构、过程紧凑三个维度,对长三角地区26个中心城市空间扩展的形态特征、集聚扩散特征、空间扩展模式,以及规模与结构的协同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层面,城市空间呈现出“集聚性的扩散”特征,且在不同时段边缘扩展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中心城市层面,26个中心城市空间集聚发展势头较好,部分核心城市扩展模式率先转型;城市空间扩展中的规模与结构密切关联,随着城市规模增大,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提升,空间扩展方式也更为集约紧凑。未来城市规划编制重点应从形态控制向空间结构、增长过程控制转向;同时应完善城市空间政策配套,促进紧凑型空间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成为现阶段高校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从高校交往空间在整个校区规划中重要性以及交往空间的创造、交往空间设计的趋势几方面,探讨了高校建筑交往空间的设计手法,为探索未来高校公共空间的理想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