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10月30日上午.建设部、国务院法制办召开了《风景名胜区条例》宣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会场设在北京,三十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分会场。主会场有建设部、国务院法制办相关司局的同志、四川省建设厅、安徽省建设厅、山东泰安市政府.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等到会发言代表和参加建设部《风景名胜区条例》学习班学习的第一期学员。会议由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张穹解读了《条例》内容.介绍了《条例》制定的过程和意义,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作了重要讲话,就《条例》实施、学习部署提出要求。四川省建设厅、山东泰安市政府、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等单位在会上介绍了本地风景名胜保护情况和宣传贯彻《条例》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当前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主要依据。该条例最大的特点,是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赋予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强制执行权,这在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据中是不多见的。作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和市容规划监察机关,正确地理解和适用这一规定,对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果,树立执法权威十分重要。但由于《条例》当前尚无权威解释,造成对这一条款理解和适用方面有很多差异。下面,根据本人的理解,谈几点粗浅看法,欢迎读指正。 相似文献
3.
近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都分别报道了有关城市管理部门推行摊贩自治,实行沿街摆摊“禁改限”的城市管理方式变革。其做法大致是:城市管理部门在街道的限定区域内,以不影响城市交通为前提,适当安排一定数量商贩摆摊,并通过加强管理、商贩自治等措施,确保城市市容的秩序有序、环境卫生整洁。看后,笔者感到十分欣慰和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4.
广西灌阳县城监大队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周某租用县城区内一单位院内闲置地兴办养猪场的案例(《城建监察》2006年第二期),对这一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在如何处理的问题上,他们觉得没有依据,处于被动地位。因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市区”,并没有涉及到建制镇。笔认为对该案例的处理是可以依据《条例》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进行行政处罚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从现实中规划实施的问题出发,首先对《论语》中蕴含的价值理念进行挖掘并通过个人认识进行规划转译,初步形成以仁恕观、技学观、重礼观、正名观、合作观和和谐观为主的规划师传统价值观钻石体系。然后,对该体系在规划现实中不适的尴尬局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检讨。最后,从价值内涵完善、规划师培养模式改革及规划理论中国化等方面提出相关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城管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建设中执法依据已由过去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市容条例》)一部法规,改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规划法》)和《市容条例》两部法律法规,那么,在什么情形下适用《规划法》,什么情形下适用《市容条例》? 相似文献
8.
《城建监察》2005年第10期《清洗“牛皮癣”该归谁管》(求医问药)一中提出了以下的问题:有没有专门件规定,城管专门负责清洗“牛皮癣”工作?在治理“牛皮癣”工作中,我们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包括清洗吗?现在,笔结合学习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建设部《城建监察规定》的体会,就“城管部门到底该不该负责清洗“牛皮癣”的工作问题,谈些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莱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潘祥军同志《对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的几点粗浅认识》(见《城建监察》2006年第8期,以下简称“《认识》”)一,受益匪浅,特别是对责令限期改造或拆除的执法主体和强制拆除的执法主体的分析,笔深表赞同。但笔认为,中一些观点尚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在读的研究生,在读张钦楠先生所著的《特色取胜》之前,曾拜读过他著的《阅读城市》,该书提及了很多观察、品味城市的方法,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认识城市、阅读城市,并激发了我对城市和建筑特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文明物化的载体。城市的发展标志着文明的发展程度。文化则是城市的内涵与形象.没有自身特色文化的城市,是缺乏灵魂、缺乏魅力的城市。城市和文化.宛如一个人和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13.
本对《消防法》中规定的各种“责令”法律责任的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有的“责令”属于行政处罚;有的“责令”属于行政强制措施;有的“责令”属于行政命令。 相似文献
14.
明代计成的造园理论名著《园冶》中包含大量的历史典故,语句深奥,难以全盘索解。其中《兴造论》中有陆云精艺一句,存在疑义,各家注释未臻完善。通过仔细审读原文3处相关记载,针对《〈园冶〉陆云精艺句疑义试析》一文所论证的陆云精艺应为陵云精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此处的陆云实为人名而非建筑之名,并对陆云代表作《登台赋》的写作背景和具体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以供参证。 相似文献
15.
16.
《管子》是战国时齐国学宫的学者撰写的一部文献,主要内容是依托管仲之名,追述管仲的学说和言行,同时打着管仲的旗号,提出自己的主张。至秦汉又有少数作品渗入,故《管子》一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兼有战国、秦、汉作品的一部文章汇集。这部书虽非出自管仲之手,但也是传述管仲、研究管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7.
18.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已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比此<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新<条例>中有关城市设计以及公众参与的内容可谓两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对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而言,当务之急并非是修改,更不是研讨,而是被审查。只有先讨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是否违宪,才能讨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是该撤销还是该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是否违宪,这审查的过程也用不着研讨。拿出《宪法》、《物权法》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比对一下就一清二楚了。 相似文献
20.
“城市山林”,生成于中国园林的成熟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到后期最为关键的园林语词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尚未就该词在元代生成以后的词义发展做更深入的考察。对此,基于对《四库》系中“城市山林”一词的检索、数据校对与统计,首先分析了该词在各朝代四部分类与文学体裁方面的使用特征与发展趋势,发现其总体具有很强的空间指征与广泛的认知基础,并与古人对于城市、自然、栖止等方面的体验观察与情志寄托密切相关。其次,重点考辨了明清时期“城市山林”的复杂义项,发现其在该时期主要指向了5类不同的使用情境:1)宅园类词义,凸显了该词被学界普遍视作“城市私园”代称的历史基础,集中反映了古人园居城市时对于“山林”审美的感知维度与丰富面向;2)寺/观类词义,体现了该词与佛道两教之间的紧密互动及其在宗教介入下独特的景境指归;3)别业类词义,与一般认识中“城市山林”所涉例证应处城市地、傍宅地相悖,体现出词中“山林”与“城市”审美的复杂性及二者关系的多样性;4)城市风景类词义,表明该词还与更大范围内的区域“风景”“形胜”存在指代关联;5)人物评价类词义,揭示了该词在古人栖止之志、出处之择层面的象征与引申意义。最后,基于对上述“城市山林”历史语境的再认识,强调了该词对于深化中国园林概念史研究的意义与其在当代的承衍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