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紫甘薯花色苷快速检测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5%柠檬酸提取的紫甘薯色素为样品,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研究紫甘薯花色苷快速检测的方法。研究了紫甘薯色素检测的最佳pH、最大吸收波长、吸光度的线性范围和漂白剂的最佳用量,得到最佳检测条件。结果发现,紫甘薯花色苷定量检测的最佳pH为3,最大吸收波长为527±1nm,吸光度线性范围在0.2~2.9,亚硫酸钠的用量控制在0.3~0.5g/10mL。  相似文献   

2.
基于在柠檬酸介质中 ,微量碘离子对碘酸钾氧化甲基紫反应的催化作用 ,建立了测定微量碘的新方法。通过试验 ,测得甲基紫最大吸收波长为 5 75nm ,碘测定的线性范围为 0~ 2 0 μg/mL ,检测限为 7 8× 1 0 - 8g/mL。本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1 6%~ 2 3 % ,回收率为 96 7%~98 7%。用于食品中碘的测定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测定畜禽肉中残留卡马西平的多波长可见吸收光谱法。在pH值3. 59 Tris-HCl介质中,固绿FCF与卡马西平反应生成具有3个明显负吸收峰的绿色离子缔合物,出现褪色现象。最大负吸收峰位于660nm,另2个负吸收峰分别位于558 nm和424 nm,线性范围均为0. 05~3. 8 mg/L,遵从比尔定律,它们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κ)分别为6. 74×104(660 nm)、5. 71×104(558 nm)和5. 13×104(424 nm) L/(mol·cm),定量限为0. 11 mg/kg(660 nm)和0. 10 mg/kg(424 nm和558 nm)。当用双波长叠加(660 nm+558 nm)法测定时,其灵敏度为1. 25×105L/(mol·cm),定量限为0. 053 mg/kg。当用三波长叠加(660 nm+558 nm+424 nm)法测定时,其灵敏度达1. 76×105L/(mol·cm),定量限为0. 036 mg/kg。用灵敏度最高的三波长法测定生鲜畜禽肉中残留卡马西平含量,回收率为98. 4%~102%,相对标准偏差(n=5)为2. 4%~3. 2%。  相似文献   

4.
增敏剂β-环糊精存在下,Zn2+与邻菲啰啉(phen)和刚果红(CR)在pH 7.0 NH4Ac缓冲溶液中反应生成稳定的离子缔合物[Zn(phen)3 ]CR,使刚果红褪色,574 nm处出现正吸收峰,502 nm处出现负吸收峰.选定测量波长为574 nm,参比波长为502 nm,据此建立了双波长光度法测定微量锌的新方法.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8×104 L/mol/cm,线性范围为0~0.32μg/mL,检出限为5.7 μg/L.方法用于测定锌强化营养盐和健康平衡盐中锌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0.70%~0.83% (n=5),回收率为99.37%~100.04%.  相似文献   

5.
在0.16mol/L硫酸中,硒(Ⅳ)与过量的碘化钾反应生成I3-,I3-进一步与番红花红T(ST)形成稳定的离子缔合物ST.I3,使ST褪色,405nm处出现正吸收峰,521nm处出现负吸收峰。选定测量波长为405nm,参比波长为521nm,建立了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硒的新方法。硒(Ⅳ)浓度在0~0.6μg/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1.05×105 L/mol.cm,检出限为1.42μg/L。方法用于测定大蒜中硒,结果与荧光法一致。相对标准偏差0.6%~1.0%(n=5),平均回收率为97.4%~98.6%。  相似文献   

6.
测定在不同氯化钠浓度(20‰,30‰,40‰,50‰, 60‰,70‰)培养条件下紫球藻细胞密度、分光光度值、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NaCl浓度对紫球藻生长周期影响不大,在第十二天左右进入稳定期.在NaCl浓度分别40 ‰和70 ‰培养条件下,紫球藻细胞密度达到最高(148万个/mL)和最低(86万个/mL).NaCl浓度为50 ‰培养条件下,紫球藻多糖含量最高,达到48 mg/L, 而在NaCl浓度为70 ‰培养条件下,紫球藻多糖含量最低(22 mg/L).不同NaCl浓度对于紫球藻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而对紫球藻密度和多糖含量影响显著,为探索提高紫球藻多糖含量的培养条件以及紫球藻的高密度培养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不同NaNO3浓度下紫球藻细胞密度、生长速率及生长末期细胞内藻胆蛋白和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系统探讨不同NaNO3浓度下对紫球藻生长代谢的影响.实验表明,NaNO3添加量为0、0.1g/L时,紫球藻生长稳定期缩短,NaNO3添加量为0.4g/L~1.2g/L时,紫球藻生长速率差别很小且稳定期延长;紫球藻在不同浓度下生长稳定期含叶绿素a、藻胆蛋白的含量与藻体生长状况呈明显的正相关规律,即藻体稳细胞密度越大,累积产物总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不同外加硒浓度对紫球藻生长、有机硒转化能力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一次添加亚硒酸钠使硒终浓度分别达到0.2、0.5、1、2、5 mg/L, 以不添加硒的紫球藻为对照组, 对紫球藻生长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 并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hydride generation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HG-AFS)检测紫球藻藻体中总硒以及无机硒含量。结果 0.2、0.5 mg/L硒对紫球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1、2、5 mg/L硒则抑制了紫球藻生长;0~5 mg/L硒浓度范围内, 紫球藻硒含量与所加硒浓度成正比, 其中5 mg/L硒浓度下, 紫球藻有机硒含量达484.47 μg/g, 占总硒含量的93.71%;硒能诱导紫球藻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增加, 且在高硒浓度下, 两种酶活性会再次增强。结论 低质量浓度硒有利于紫球藻生长, 高质量浓度硒则抑制其生长, 紫球藻GSH-Px与SOD酶活性表现相似, 且紫球藻对硒的富集和转化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9.
以普通搅拌式发酵罐为培养装置,采用单因素试验对生产紫球藻藻体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吸光度值测定紫球藻细胞密度,反映其在不同的搅拌速率、光照强度、氮浓度以及NaCl含量条件下的生长趋势。从而摸索出发酵罐培养生产紫球藻藻体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紫球藻发酵培养的最佳搅拌速率、光照强度、氮浓度以及NaCl含量分别为200 r/min、5 000 lx、8 mmol/L、20‰。  相似文献   

10.
天然食用植物色素山兰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爵床科植物五指山兰(Peristophe lanceolia Nees)的嫩枝和叶提制而得的一种食用天然色素,被命名为山兰红色素。该色素属水溶性,提取得率为4~8%,pH6.8~8时最大吸收峰波长为580nm,pH3~6.4时最大吸收峰波长为480nm,颜色随pH而变化,中性色素液强日晒5小时,颜色由暗紫变为红紫。100℃加热两小时,pH4色素液变化不大,更加清澈透明,pH7色素液颜色变浅而透明,较玫瑰茄色素稳定,色价E_1cm~10%=2278(580nm),主要色素成分为天竹葵宁-3-β-葡萄糖苷。食用安全,可用于饮料,低度酒,米制品等着色。  相似文献   

11.
光生物反应器内设LED光源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LED集成光电板的光电特性、光热效应、光衰减性、光辐射特征与植物和藻类光吸收特征的相匹配性及LED辐射单色光对螺旋藻的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等几方面 ,分析研究了LED集成光电板作为光生物反应器内部光源的特性及可行性 ,研究结果表明 ,LED集成光电板作为光生物反应器的内部光源 ,它所发射的单色光谱红光 (6 6 0~ 6 80nm、蓝光 (430~4 50nm) ,不仅能覆盖植物和藻类光合作用所需要吸收的光谱能带 ,促进叶绿素a对光能的吸收和螺旋藻的生长 ,增强光合作用 ,使细胞生物量与光合色素含量显著提高 ;而且不被吸收的光谱减少 ,节能达 38 75% ,无疑它将是光生物反应器潜在最有效的光源  相似文献   

12.
利用热变性、等电点沉淀和DEAE -纤维素柱层析分离纯化大蒜细胞溶质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温度 40~ 6 0℃、pH4~ 9范围内酶的活性稳定 ,对KCN和H2 O2 敏感 ,紫外光区的吸收峰在 2 5 8nm ,可见光区的吸收峰在 6 80nm ,表明酶的类型为Cu·Zn SOD。  相似文献   

13.
红曲色素的色调及发酵工艺条件对色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扫描式分光光度计对 3种纯红曲色素及板层析分离的色素进行分析 ,得出了其特征性吸收峰及对应波长。安卡红曲黄素 (黄色 ) ,红曲玉红素 (橙色 )分别在 388nm ,464nm ,而红斑玉红胺 (紫色 )在 51 6nm和 41 8nm 2处有吸收峰。复合色素的主吸收峰在 490~ 50 0nm处。此外 ,板层析上还有深黄和米黄等色素。红曲米的色调取决于多种色素的相对比例。红曲米的发酵工艺条件对色素的相对比例具有重要的影响。锌离子对红曲霉产色素具有促进作用。培养过程中添加醋酸不利红曲霉产生橙色素 ,而有利黄色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红河州不同地区野山茶的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吸收光谱表明,五个产地的野山茶茶汤均在400nm以下有强吸收,蒙自野山茶的吸收光谱峰主要为235、282、324nm,而其余四地野山茶吸收峰在242、290、350nm附近。荧光光谱表明,各地茶汤均在400~500nm之间出现3个荧光主峰,其1号荧光峰为365~400nm/440~485nm,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荧光峰,且老回龙地区的最强。2号和3号荧光峰也具有明显差异。通过对红河州等地野山茶的研究,利用三维荧光建立了相应的荧光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15.
采用显微观察、红外光谱、可见吸收光谱和低温光致发光谱等分析方法,对9颗俄罗斯高温高压处理钻石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类钻石样品的内部多见石墨化现象,尤以彩色钻石样品更明显;金黄色、紫红色、黄绿色样品为ⅠaAB型,浅黄色样品为ⅠaB型,近无色样品为Ⅱa型;样品的可见吸收光谱因颜色不同而差异显著,其中金黄色样品可见475 nm处的吸收宽带,紫红色样品可见638,614,595 nm处的吸收峰,黄绿色和浅黄色样品可见415,475,503 nm处的吸收峰,近无色样品则为较光滑的平直曲线。此外,该类样品在低温光致发光谱中可见575 nm与637 nm处强发光峰。这些特征为探讨该类钻石的晶格缺陷与呈色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一株细菌产紫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开发新的天然食品色素以替代合成色素,从小麦叶表筛选到一株产单一紫红色素的细菌Y2,对菌体内乙醇提取色素进行稳定性、光吸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色素成分在中酸性溶液中呈亮紫红色.最大吸收波长为535nm(pH2.2-4)或500nm(pH5~9),在较碱性溶液(pH10)中呈橙红色,最大吸收波长为480nm;对温度处理较稳定,多种离子(K~+、Na~+、Ca~(2+)、Fe~(3+))处理不偏色.色素在几种糖溶液中较稳定,均在500nm和540nm两个波长附近出现吸收峰值.氧化剂(H_2O_2)溶液中的色素在495nm有最大吸收,但不稳定;还原剂溶液(Na_2SO_3)中色素在540nm处有最大吸收.相对稳定. 结果表明,该色素成分在中酸性溶液中呈亮紫红色.最大吸收波长为535nm(pH2.2-4)或500nm(pH5~9),在较碱性溶液(pH10)中呈橙红色,最大吸收波长为480nm;对温度处理较稳定,多种离子(K~+、Na~+、Ca~(2+)、Fe~(3+))处理不偏色.色素在几种糖溶液中较稳定,均在500nm和540nm两个波长附近出现吸收峰值.氧化剂(H_2O_2溶  相似文献   

17.
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样品中的壳聚糖含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pH 5 0的NaAc HAc缓冲液中茜素红与壳聚糖反应生成复合物 ,在 5 3 0nm处产生新的吸收峰 ,反应体系在 42 2nm和 5 3 0nm处吸光值变化与壳聚糖含量成线性关系 ,据此建立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简便快速测定壳聚糖含量的分光光度法。确定了含量分析的条件 ,检测波长为 42 2nm ,线性方程 y =0 63 78-1 13 3 4x(R =-0 997) ,在 0~ 0 2m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R =0 997) ;平均回收率为 99 88%。测定了复方样品中壳聚糖的含量 ,并考察了干扰因素对测定的影响。采用该方法可检测复杂样品中微量的壳聚糖。  相似文献   

18.
对一株高产高碱碱性蛋白酶的嗜碱性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发酵培养基所采用的棉籽饼粉最适粒度为 80目 ,麦芽糊精的最佳DE值为 3 0 %。并确定了该菌株的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 ( g/1 0 0mL) :棉籽饼粉 3 ,酵母浸粉 1 75 ,麦芽糊精 1 0 ,柠檬酸钠 0 3 ,CaCl2 0 3。K2 HPO4 1 ;最适摇瓶发酵条件为 :种龄 1 2h ,接种量 2 %,装液量 5 0mL/2 5 0mL ,摇床转速 2 0 0r/min ,3 4℃ ,发酵 5 4h ,碱性蛋白酶的发酵单位可达 3 3 985u/mL ,比优化前提高了5 4 48%。此外 ,还进行了 5L罐放大实验 ,在 5L罐所确定的最适工艺条件下 ,发酵单位可达3 65 79u/mL。  相似文献   

19.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CaO2在288 nm处吸光值的变化,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Mb-Cu模拟过氧化物酶法来检测面粉中的CaO2,并讨论了Mb-Cu浓度、反应温度、pH、反应时间对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b-Cu浓度为3.9×10?6 mol/L、反应温度为60 ℃、反应时间为180 s时,CaO2在浓度为0~8 mg/L时与288 nm处吸光度的变化值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0643+0.02117x,R2=0.99281。方法的检出限为1.82×10?2 m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2%~100.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9%~1.32%。此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对实际样品的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