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HPAM/Cr3+冻胶压裂液的低温破胶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PAM/Cr^3 冻胶压裂液是一种报道较少的压裂液体系,该压裂液具有增粘能力强、携砂性好、摩阻低、冻胶水化破胶后残渣少等优点。但在低温条件下,聚丙烯酰胺可控制性降解比较困难,限制了在油田上的应用。考察了破胶剂的低温破胶性能;研究了影响该压裂液的低温破胶性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用于低温地层的破胶体系配方。该体系可在低温(30℃)下破胶。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油井进行压裂施工大部分使用是含聚合物压裂液体系。但含聚压裂液不易破胶,返排不彻底,会对地层造成二次伤害,就此国外首先研制了无聚合物压裂液。对无聚合物压裂液易破胶、易返排,低伤害等优越性能和现场应用效果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建议国内的压裂施工尤其是对强水敏性地层的压裂施工尽快过渡到使用无聚压裂液上来。  相似文献   

3.
常温条件下分别采用5号和3号两种白油配制基浆和油基钻井液体系,并在基浆和钻井液体系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PIBSI),考察不同温度下PIBSI的质量分数对基浆和钻井液体系流变、沉降和滤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基浆而言,低温条件下(4℃)PIBSI能够提高基浆的沉降稳定性能,基浆的黏度随PIBSI质量分数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对于油基钻井液体系而言,在适当质量分数下(5号白油体系PIBSI质量分数为2%,3号白油体系PIBSI质量分数为0.2%),PIBSI能够有效降低体系低温条件下(4℃)的黏度,而对室温(25℃)和高温(65℃)条件下体系的黏度、动切力等参数影响程度较小。PIBSI质量分数越高,两种油基钻井液体系的高温高压降滤失量越低。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油基钻井液组分对其沉降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液类型、油水体积比、内相盐种类、加重材料粒径大小和种类会对油基钻井液的沉降稳定性能产生影响。静态沉降条件下基液黏度越大,体系油水体积比越小,体系沉降稳定性能越好。以NH4Ca(NO3)3为内相的油基钻井液体系沉降稳定性能优于甲酸盐、氯化钙和氯化钠内相钻井液体系。加重材料颗粒的粒径越小,沉降稳定性能越好,动态剪切和静态沉降条件下Mn3O4为加重材料的油基钻井液沉降稳定性能都优于其他加重材料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聚乙烯醇冻胶纺初生纤维及其拉伸纤维的测试分析研究了不同凝固浴条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较低的凝固浴温度和经筛选的凝固介质有利于形成结构性能更佳的初生冻胶丝及其拉伸纤维。用乙醇代替甲醇作凝固浴介质可纺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稀土铝基轴承合金的研制,合金包铝及复合轧制工艺。讨论了稀土元素对铝基轴承材料的机械性能、耐磨性能、抗疲劳强度及金相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含有疏水基团的耐温抗盐稠化剂为主剂,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交联剂,加入复配高温稳定剂和高效螯合剂,形成一套耐温180 ℃的缔合型超高温海水基压裂液。该压裂液通过稠化剂和交联剂分子链上的疏水基团间的物理缔合作用形成高强度的网络结构,增强其黏弹性,并以弹性为主导;在180 ℃、170 s-1下剪切90 min黏度保持30 mPa•s以上,具有良好的静态悬砂性和造壁性;破胶液黏度3.3 mPa•s,残渣质量浓度45 mg/L,岩心渗透率损害率小于10%。该海水基压裂液满足海上超高温深部储层压裂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油基油水煤浆的流变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一系列稳定的油基油水煤浆的流变性质,探讨了煤种以及煤浆中煤,水,油三相比例对煤浆流变性质的影响规律,并对流变曲线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煤浆属于屈服-假塑性流体,油基油水煤浆的流变性能好,粘度低,其内部存在着由煤颗粒和水滴及油滴共同的构建而成的立体网状结构,对于制浆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致密砂岩油藏具有渗透率低、吼道细小、填隙物含量高等特点,因此要求压裂液必须具有低伤害,较高的返排能力和防膨能力的特点.为此,制备得到了低分子量,低粘(基液粘度小于10mPa·s),压后能够有效破胶、易返排的多羟基醇压裂液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流变性能、残渣含量、静态滤失特性、表面张力、破胶液防膨性能及对岩心伤害等进行室内实验评价,证明该压裂液抗剪切能力较强、破胶水化彻底、无残渣、滤失低、表界面张力低、能防止黏土膨胀、对地层损害小.现场10口井的现场试验表明,应用多羟基醇压裂液,平均返排率80%,平均单井试排产量增加6m3/d,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水基钻井液用常规堵漏材料在油基钻井液堵漏作业中,存在摩阻高、扭矩大、抗油抗压性能差的问题,研发出亲油性纳米封堵剂、改性石墨堵漏剂,并对其在油基钻井液中的抗压强度、润滑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封堵剂能够提高泥饼承压强度;以改性石墨为主剂构建的油基钻井液堵漏浆体系,能够封堵2mm裂缝,且泥饼粘滞系数较常规堵漏...  相似文献   

12.
焦页18XHF情况复杂对钻井液性能要求较高,二开段选用低粘高切的油基钻井液体系,使用流型调节剂优化性能,加强水平井段防塌、防卡及保护能力,有效地减少岩屑床形成,保证了井壁的稳定,降低了水平段的摩阻,利于机械的快速钻进,刷新国内页岩气井最长水平段、国内最长水平段一趟钻进尺等6项纪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验确定出了乳化艾蒿油的最佳HLB值、最适合的乳化剂、最优乳化方法及最佳乳化条件。以Span80与Tween80复配成不同HLB值的乳液乳化艾蒿油时最佳HLB值为7.5;Span80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的艾蒿油乳液最稳定;界面复合物生成法最适宜艾蒿油乳化;由正交实验确定出的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温度60℃,乳化转速4000r/min,乳化时间10min,上述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离心均未出现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为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油基钻井液堵漏材料及配套技术的发展,对近年来油基钻井液纳米随钻封堵剂堵漏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归纳,为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油凝胶是具有一定黏弹性的塑性脂肪,其中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塑性脂肪。以油茶籽油为原料,添加一定量的蔗糖酯与蜂蜡形成油凝胶,探究了不同类型的蔗糖酯对蜡基油茶籽油凝胶固体脂肪含量及形成过程中等温结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蔗糖酯后蜡基油凝胶的固体脂肪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变,但固体脂肪含量在同一温度下增大了0.1%~0.6%,且HLB值越小固体脂肪含量越大。蜡基油茶籽油凝胶的等温结晶动力学表明,蜂蜡基油茶籽油凝胶为零星成核二维生长的方式结晶。蔗糖酯会轻微改变蜂蜡基油凝胶的结晶速率及生长方式,使蜡基油凝胶的成核速率变慢,结晶速率最大降低了41.5%,半结晶时间最长延长了30%。  相似文献   

16.
为激发出油基钻屑灰渣的火山灰活性和阐明水玻璃掺量对其活性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了灰渣在1.4模数水玻璃下根据不同碱掺比所制备的胶砂试件强度性能,并通过XRD、SEM和FTIR等测试技术分析试件的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4模数水玻璃碱掺比在2%左右时,试件的3 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较基准组分别提高了7.1%和16.7%,28 d龄期时的抗压强度提高了2.3%,碱掺比超过2%后,胶砂体系抗压与抗折强度均快速降低;微观测试结果表明2%的碱掺比能有效促进灰渣中的高聚态硅氧四面体解聚成低聚态,使得更多活性SiO2、Al2O3参与二次水化反应,从而增加水化产物数量,提高整体结构密实性;过大碱掺比直接阻碍了水泥水化进程,体系内的Ca(OH)2、AFt晶体和C-S-H凝胶数量大大减少,结构疏松多孔。  相似文献   

17.
通过真空热压、热挤压工艺制备了涂覆颗粒增强Al-Fe-V-Si耐热铝合金基复合材料,研究了该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并与基体Al-Fe-V-Si和未涂覆颗粒(SiCp)增强Al-Fe-V-Si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涂覆后的SiCp与基体结合更加牢固,涂覆层Ni的加入降低了材料内部颗粒(SiCp)与基体(Al-Fe-V-Si之间的孔隙;在室温,10%SiC(Ni)/Al-Fe-V-Si(0812)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分别比基体和复合材料10%SiCp/Al-Fe-V-Si(0812)增加了62.15%和2.82%,在400℃时分别增加了55.30%和28.60%;复合材料耐磨性能与增强体未涂覆复合材料的相比大大提高,经增强体涂覆的铝基复合材料试样在载荷为50N、滑动速度为0.63m/s的工况下,复合材料磨损机制在300℃时以磨粒磨损为主,高于350℃时,以粘着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18.
19.
水平基床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平基床系数是在计算深基坑的变形、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桩在水平荷载下的位移、内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的参数。由于技术上的问题,它也是一个比较难确定的参数。结合在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等大型工程的工程地质资料,就土的类别、含水量、密实度、压缩性、埋深、应力水平和状态、土和结构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测试方法等对水平基床系数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这些因素在共同作用的同时,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低熔点Al-Si-Cu-Mg系钎料成分,通过金相、硬度、铺展及差热等方法,分析钎料的显微组织及性能。结果表明:钎料的组织主要由基体相α-Al、粒状相Mg2Si、骨骼状相Al2Cu(θ相),以及θ相和Mg2Si的复杂共晶组成;合金元素对显微硬度及熔化特性的影响由主到次的顺序为Cu、Si、Mg;受金属间化合物Al2Cu和Mg2Si以及初晶Si析出的影响,当Cu、Si含量达到一定值(10%Cu、7.5%Si)后,钎料铺展面积变化不大,试验配方中Al-7.5Si-20Cu-0.4Mg熔点529℃时,铺展面积大,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