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悲剧的异同在各自的代表作品《红楼梦》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以冲突和抗争为主题,是中西悲剧的相同之处;中西悲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悲剧是悲而不伤,主人公往往是继续生存在悲剧中,是对悲剧情愫的保存,而西方则是通过悲剧主角的彻底毁灭,以生命的终结来成全悲剧的审美快感。对悲剧精神的解读,其实践价值在于指...  相似文献   

2.
从典型人物看《红楼梦》,我们除了看到封建文化腐朽落后的一面,更看到民族传统文化有价值的一面。典型人物的服饰体现了古代高度的服饰文明;典型人物的人文生活反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典型人物所具有的谦和、孤傲、慈善等性格集中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典型人物之间有礼有序又不失亲切温和的伦序关系是人情美的体现,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京华烟云》被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从人物设置和文章结构方面,都借鉴了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同时在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方面也有明显不同。作者林语堂借鉴了《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创作了一部旨在把中国介绍出去,弘扬中国文化的史诗般巨著。从《京华烟云》和《红楼梦》的比较中,可以更加明确《京华烟...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是辞格,但随着认识的深入,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机制。隐喻无所不在,隐喻的理解也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于隐喻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文章从《红楼梦》的英译本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译者对于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在文化因素的处理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杨译《红楼梦》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非常时期完成的,所以译文不得不体现出当时国内政治需要。又因为译者希望体现出原书中的文化成分,所以主要采用了语义翻译法,以忠于原文为首要考虑。而霍译《红楼梦》为了适应西方读者的口味,舍去了原书中一些次要的细节,注重翻译归化,主要采用了交际翻译法。  相似文献   

6.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艺术不仅是时间艺术也是空间艺术,文学作品是对空间的表述和再现,同样隐喻了权力关系之间复杂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纠缠。通过对中国名著《红楼梦》和英国小说《鲁滨孙飘流记》的重新解读,可以分析和探究它们的空间叙事隐喻的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本分析考察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的叙事视角的功用.认为王尔德的叙事视角策略主要是用于悬念的设置和情节的预示.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十二曲之《虚花悟》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对其不同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译者的诗歌翻译特色和风格,从而对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林海雪原》生动地表现了解放军小分队创造的惊人奇迹,热情地讴歌了他们突破险中险,历经难中难,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故事充满浓厚的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在许多方面刻意学习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叙事模式,这是《林海雪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是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而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译文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从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出发,各自运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对比分析《红楼梦》章回目录翻译,可认识和解释这两种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天堂》创造性地运用了客观空间内在化、空间时间化、空间交织、空间并置等艺术技巧,从时空的角度,将叙事和审美结合在一起,让故事中的过去和现在相互交叉相互平行相互渗透,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感,进而揭示不同主体间关系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达到叙述结构与主题巧妙结合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苏童小说叙事的特色之一。苏童创造性地把意象的审美机制引入叙事文学领域,以意象叙事代替传统的情节叙事,改变了传统小说较为单调的叙事方式,使文本具备了现代小说独有的弹性与张力。意象叙事的创作策略在苏童小说《米》中运用得最为突出,作家营构了大量繁复隽永、独具特色的意象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意象成为叙事活动的一部分,为作品增添了更加复杂的内涵和更为深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红楼梦》一书的题名经过几次大的变迁,每种题名各有其意蕴,或揭示主旨,或暗伏主线等。题名的变迁也与曹雪芹创作时的心境、意图、小说观念息息相关,更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变化和读者接受程度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人树》以斯坦的一生为线索,在叙事时间的进程中融入对生命的深入思考,具有宏魄的内涵和史诗般的气韵。怀特对时间自如的处理充满了思考的张力。他用顺叙清晰地勾勒出故事的框架,用追叙和预叙打破了故事时间正常发生序列的安排,叙事时间由单一变得立体,使文本获得了别样的艺术韵味。从而使读者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和斯坦一起在时间的河流中寻找生命的依托和心灵的安顿。  相似文献   

15.
从翻译的政治这个角度分析<红楼梦>的两个译本.重点讨论了杨宪益、戴乃迭译本采用异化策略背后的政治因素.认为异化的译文表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形态,有益于保持体现在文化差异中的民族身份,同时也表现了对他者文化的尊重,是政治交流的平等体现.  相似文献   

16.
17.
《红楼梦》书名英译的难题折射出了文化意象的可译性限度,但可译性限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从这个趋势来看,文化意象的翻译应尽量采取异化手段法,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文意象,如果“意”“象”不能两全,则取“象”而舍“意”,即保留源语中的意象符号,期待中西文化的融合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逐渐理解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海明威的小说《一天的等待》着手,参考他的其它作品,分析并介绍了这位著名作家小说创作中深邃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对战争创伤的记忆书写,海勒以非线性叙事和重复叙事再现心理创伤.运用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结合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小说的创伤叙事,以此证明《第二十二条军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部创伤小说.  相似文献   

20.
从《致杜鹃》、《归鸟》看华兹华斯和陶渊明诗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致杜鹃》和《归鸟》为文本,从意象和情结两方面着手,对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和田园诗人陶渊明作了比较分析,指出:华兹华斯对自然极为崇拜,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全部投于自然,自然在他看来就是神灵;陶渊明寄情于自然,但在歌颂自然的同时,其内心却充满矛盾喻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