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项目位于浙西南山区自然村落,设计师的任务是对位于村落西南侧的两栋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在保护传统聚落风貌的同时,满足现代精品民宿酒店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品质。场地地形陡峭复杂,施工作业条件苛刻。在整个设计建造过程中,设计方案遵循两条平行的路径:一是对松阳民居聚落的乡土建构体系展开研究,梳理与当地自  相似文献   

2.
大梁江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南障城镇,是太行山区传统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特殊的环境气候和地形特征使得村落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平面形态;落后的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导致院落形制、民居类型和组合样式也呈现出与其他地区民居不同的特点;在建筑建造上,大梁江村民居体现了传统民居聚落建造中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特点,从而使得大梁江村成为我国奠西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当前,传统村落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形成了村庄自我消解的趋势和再生重塑的诉求。从人类历史的宏观角度论述,传统村落是大量“自发性建造”民居组成的聚落集合,具有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就村落尺度来看,自组织是村落人居环境体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民居自发性建造的角度出发,以沙溪地区民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传统民居营造到当前自建民居面临的问题对沙溪地区民居的可持续更新提出建议,探索民居地域性由自发向自觉、自省转化的途径,为沙溪地区民居新建、改建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工业建筑》2017,(1):44-49
传统村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其建造方式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体现,极具地域特色。但是,传统村落的研究多侧重于空间形态、建筑类型和人居环境方面,对其安全防御体系的探讨相对较少。以湖南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规划选址、聚落空间布局、民居构造技术三个层次对传统村落的安全防御性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其为社区安全环境设计、新农村规划设计和传统建筑的保护规划提供参考,进而推动湖南传统人居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博峪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属半农半牧型经济,于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聚落背山面水、布局紧凑,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环境影响,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藏族聚落形态和苫子房民居建筑。文章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测绘,通过分析博峪村的聚落选址布局、街巷空间,以及苫子房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等方面的特色,进一步探讨甘南地区藏族聚落和民居对特殊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和营建智慧,以期对其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谢莹 《山西建筑》2009,35(19):8-9
指出湘西民居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建筑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以湘西永顺县土家族民居双凤村和小干溪两个村落为例,探讨了湘西传统土家族民居聚落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和前景,以便进一步认识湘西民居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17,(6)
新乡土建筑与传统乡土建筑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分工导致的设计与建造模式的不同。新乡土建筑设计不是复原和修缮,而是基于对传统的研究,使用新的工具解决建筑与环境及使用者之间的新问题。基于上述思考,通过对赣西南地区传统聚落与民居的实地调查,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软件分析聚落与民居的形式特征及空间组合规律,进而结合实践案例指出其可作为一种工具用于协调当代乡村公共建筑与原有村落环境的关系,实现布局、空间、流线与外部环境及传统文脉的呼应。  相似文献   

8.
坐落于冀南邯郸涉县的固新村,是清障河孕育,太行山怀抱形成的环境良好的传统聚落。通过对固新村选址、人文背景、村落结构及传统民居建造的分析,探究该聚落在形态布局与乡土营建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坐落于冀南邯郸涉县的固新村,是清障河孕育,太行山怀抱形成的环境良好的传统聚落。通过对固新村选址、人文背景、村落结构及传统民居建造的分析,探究该聚落在形态布局与乡土营建等方面的规律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地域性表达是在具体的时空界限内,对地域内的存在进行具体而真实的解读和回应。通天河流域内的藏族传统村落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社会背景,在聚落和民居层面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文章从建筑学的视角,以结拉村查同社为例,深入分析该村落的传统聚落与民居特色,并提炼归纳该流域传统村落的总体特征,以期对其后续更新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20,(2)
清末以后的闽南侨乡社会深受安全问题困扰,对防御功能的需求尤为突出。有别于防御性鲜明的聚落民居,闽南侨乡的防御功能与日常生产生活空间紧密结合,具有一定隐蔽性,其防御性空间设计体系有待系统梳理。文章以闽南著名侨乡檀林古村为例,从"村落—组团—单体建筑"三个层级系统解析村落防御性空间特征,并结合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尝试探讨闽南侨乡聚落防御性空间设计的特征及创造性,以期为闽南地区传统聚落的价值判定、村落保护研究及实践、安居工程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象图村为例,对传统民居的村落与民居之间的关系、建筑特点、建造工艺等角度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发现旅游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优势并提出一定的发展建议.文章研究立足于实地考察,通过走访相关民居、政府部门等,分析民居建筑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村落特征,调研、了解村落与民居的形成及现状,最终得出对偏远山区传统村落象图村的保护和发展的方法一个构想.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首先需着眼于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探析传统古村落和民居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有助于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潇贺古道是秦汉时期开辟的古时沟通湘、桂乃至中原与岭南之间最重要的通道之一,而其带来的多方文化交融,必然会影响当地聚落的地域文化,并且体现于建筑与聚落空间。该文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以贺州市富川县深坡村为例,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三个维度探讨了潇贺古道区域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性及其在村落空间格局与建筑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陇蜀古道沿线的陇南市徽县郇家村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水系的徽成盆地,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其聚落和传统建筑体现出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性特征。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测绘,通过对郇家村聚落与民居建筑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营建技术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探讨陇蜀古道沿线传统河谷聚落与民居建筑的营建技艺,以及与地域自然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以期对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建筑》2016,(2)
近30年来,山东民居建设材料和工艺不断更新,大部分工匠已经不再从事传统建造工作。而随着传统建筑技艺的失传,传统的建房工具也大都消失。目前山东各地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工作正在紧张的地进行中,传统建造技术及工具的缺失使传统村落的修复面临困境,因此对照国外先进的修复理念,反恩传统建造工具传承与利用应是当下山东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许娟  刘加平  霍小平 《华中建筑》2011,29(8):124-126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山地民居建筑正在面临损毁甚至埋灭的成胁,如何保护现有民居及发展秦巴山地传统民居态势迫在眉睫,尤其是对秦巴山地独有的地域性聚落特色的保护.该文以青木川民居为例,研究整个秦巴山地传统民居的特征以及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及理论,挖掘山地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生态建造经验及生态适宜性技术,对更好地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东源曾家村位于琉璃乡与陈坊积乡的交界地带,距县城29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古村选址于丘岗地带,远处村庄峻岭交错,聚落形态清晰,村落布局有序,周边风貌秀丽,建筑形态丰富。村中民居建筑沿地势依次展开,村落建造就地取材,形成独具特色的村落空间形态和民居建筑单体,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传统古村落。  相似文献   

18.
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吸收融合西北河湟民族走廊回、藏、土等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与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具有典型当地民族特征的聚落和民居建筑。该文在对保安族聚居地大墩村调研测绘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探寻和思考聚落格局特征及其文化遗产价值;在分析传统村落更新保护中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保安族聚落保护与更新适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丹巴作为嘉绒藏族核心居住地,其民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通过对甘孜州丹巴县嘉绒藏族聚居的梭坡、聂呷、中路、甲居及蒲角顶等聚落传统民居的调研和测绘,总结其民居在空间构成、建构技水、立面造型等方面的特征,力新农村建设中传承民族与地域建筑文化提供技水支撑,同时也为当地民居的营建和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从聚居动态进化的视角,对山背村民居建筑、聚落组团和村落结构进行了形态演变过程的4个阶段划分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表明:(1)在村落建筑形态演变过程中堂屋空间一直是民居的核心空间;(2)在聚落组团形态演变的前两个时期受到瑶王庙、溪流、耕作半径的影响较大,反应了信仰空间和耕作半径在聚落形成初期对聚落形态演变的影响,在聚落形态演变的后两个时期,信仰空间对聚落的影响出现裂解,人口结构、政策、旅游发展、交通优势等社会发展动因成为村落形态演变的主导;(3)在村落结构演变过程中受到多种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且每个发展阶段中主导性作用力有所不同。研究成果旨在为传统村落形态保护和聚居文化传承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