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管隧道在开挖及回填过程中基底应力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管结构的变形特性分析在隧道工程中占重要地位。通过以港-珠-澳沉管隧道天然地基段某一横断面为研究对象,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不同垫层厚度的离心模型试验及有限元计算模拟,揭示沉管隧道天然地基开挖回弹及回填再压缩应力分布及变形特征、沉管结构的应变特征及垫层厚度对其影响,为沉管隧道的施工及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开挖卸荷使基底产生拱形分布回弹。回填后基底应力呈马鞍形分布,仅中间部分应力随时间及回淤增加而增大;沉管底板应变呈马鞍形分布,工后应变量变化不大。垫层厚度变薄使基底应力分布匀化效果差,回填再压缩量及工后沉降量变大。  相似文献   

2.
沉管隧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沉管隧道在管段预制、管段防水、地基处理、浮运沉放及隧道抗震等关键技术作了介绍,并从理论和试验研究两方面进展作了综述,介绍了理论上的计算方法及研究进展,还对简化的模型试验及现场试验方法进行了归类介绍。综述会对沉管隧道的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河隧道过河段采用沉管法工艺,单节沉管混凝土约11 500m3,为大体积混凝土.介绍了沉管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施工技术,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沉管混凝土降温差数值,确定温控措施.通过施工工艺、混凝土双掺技术、原材料控制及养护措施控制,达到对沉管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保证了沉管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4.
沉管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工程项目,沉管隧道的施工工艺与施工机械是值得施工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长江修建沉管隧道的有关施工机械提出了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广州某沉管隧道工程寄存系泊需经历龙舟水季节,管节受到的水流力较大,对系泊系统要求较高,通过对系泊布置设计、寄存期水流力及波浪力等计算,合理安排系泊施工,解决了内河沉管隧道在受大水流力影响下的安全系泊的问题,顺利完成了两段沉管管节的寄存系泊.  相似文献   

6.
黄帆 《结构工程师》2010,26(1):96-102
沉管隧道以其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沉管隧道水下接头是沉管隧道施工技术的核心所在,其工作性能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沉管隧道的质量及使用寿命,而GINA止水带普遍用作接头的第一道防水,对其正常工作性能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沉管隧道技术发展时间比较短,目前尚无工程资料证明GINA止水带在100年后的实际工作性能,因而须对其进行耐久性分析。通过引用橡胶材料本构模型、Mooney-Rivlin二参数应变能函数公式和蠕应变率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比对水密性试验,依据计算得出的结果对GINA止水带的防水性能及耐久性做出判断,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重要的跨越交通工具,沉管隧道逐渐被广泛采用。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管节接头是整个沉管隧道的薄弱环节,在地基刚度不均匀变化、上部不均匀载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沉管隧道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差异沉降,并且过大的差异沉降对沉管隧道安全造成直接威胁。通过弹性地基梁的沉管隧道纵向计算理论,结合沉管隧道各管节沉降监测数据,计算出沉管隧道各管节的容许差异沉降值。结果表明各值均在容许值之内,说明该沉管隧道结构目前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8.
正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其中,长约6.8km、世界首次使用的双向8车道超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具有前所未有的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作为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建设的核心施工内容,钢壳制造不仅是沉管隧道施工的最前道工序,还是后续沉管所有施工项目的基础和保证,是打造沉管隧道品质工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基于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工程采用的是沉管隧道技术,沉管的预制、浮运沉放、对接后的最终处理是施工的关键点。其中沉管预制施工中的端钢壳、剪切建、GINA止水、鼻托、pc拉锁等部件的预留、预埋精度、质量,是决定沉管浮运沉放以及最终对接成功与否的关键,从而决定沉管工程的成败。本文简要阐述沉管预制过程中关键工序的预留、预埋施工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形式和施工工艺是沉管隧道修建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对现有最终接头形式及施工工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新的最终接头形式和相应的施工工法。该工法通过采用工厂预制的套管形式,用千斤顶将套管顶紧来与已沉管节进行对接,可减少对潜水施工的依赖,且接头形式简单,施工速度快,为我国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施工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上海外环线沉管隧道的抗震安全,采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了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介绍了隧道的三维模型、计算参数,并对沉管隧道总体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工程沉管隧道是我国国内公路与地铁合建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由于我国现有水下炸礁技术文献尚未完善,该工程隧址处地理位置特殊,周边环境、工程地质条件恶劣,再加之工期短、基础结构复杂等问题,导致水下钻孔爆破施工具有诸多技术难点。文章从抛锚移位选定、爆破参数计算、起爆网络设计、炮孔装药量计算、炸礁施工安全控制几个方面,对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工程沉管隧道炸礁技术进行了方案优化设计,详化了水下钻孔炸礁技术,增强了安全控制。  相似文献   

13.
港珠澳大桥建设遇到颇多的挑战,其中6km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是整个工程完成的关键控制节点之一,沉管管节的沉放等待、沉放过程中的水动力及运动响应是施工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基于相似理论和相对运动概念,在拖曳水池完成沉管管节系列水动力学试验,得到沉管管节在不同风浪流载荷组合作用下的管节受力,可为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施工提供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外环沉管隧道管段沉放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羊 《建筑施工》2005,27(2):29-31
以上海外环沉管隧道管段沉放施工为工程背景,阐述管段沉放施工技术关键和适用条件以及相应的沉放施工技术,以确保沉管下沉对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
<正>当面临港珠澳大桥外海45m水深、深厚软基和大荷载条件下的外海沉管隧道建设时,大多数人会怀有种种疑问与好奇,在浩瀚的外海环境中是如何建造安全、舒适的行车通道?120年的超长设计使用期内应该如何保证其耐久性?十几年前,在我国提到沉管隧道这个术语时,还只能在专业教课书中找到一点不甚详实的介绍。对多数隧道及地下工程界的老前辈来说,也都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随着广州珠江隧道、上海外环隧道等工程的建设,沉管隧道技术也慢慢被我国的隧道工作者所熟悉。采用沉管法施工的水底隧道称为沉管隧道。沉管法又称沉埋法,是修筑水底隧道的主要方法之一。沉管法施工时,要先在隧道附近修建的临时干坞内预制钢筋混凝土管节,预制的管节用临  相似文献   

16.
浅谈沉管隧道端钢壳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沉管隧道的端钢壳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以沈家门沉管隧道为例,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分析结果和设计过程,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沉管隧道基槽回填是沉管隧道施工中的重要工序,而其对沉管隧道的抗震减震性能影响规律在现有研究中鲜有提及。为探究沉管隧道柔性接头在不同回填材料刚度下的位移量,基于多质点-弹簧-梁模型,结合纵向反应位移法,运用考虑纵向限位装置的柔性接头轴向受力分析模型,以广州市如意坊沉管隧道为背景,开展P波入射下的纵向动力响应分析数值试验。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模型与计算方法能够得到合理的场地与结构响应;采用纵向反应位移法进行计算分析时应提取自由场中隧道截面对应位置处的多点位移时程作为结构的激励;未经处理的淤泥质软黏土不能作为基槽回填材料,将砂土或砾石作为基槽回填材料时,若增大其密实度,其抗震能力可获得进一步提高。该研究结果可为沉管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与抗震设计提供更为可靠完善的计算模型与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沉管隧道是一种与传统隧道施工方法完全不同的新型隧道,沉管隧道的测量方法也与传统的隧道测量有很大的不同。为此文中就沉管测量中管段标定测量、测量塔棱镜标定、测量以及沉降观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高震区首座沉管隧道——天津市海河隧道施工为背景,结合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实际概况,通过方案比选,采用轴线干坞施工技术.并通过对沉管隧道轴线干坞的锁口钢管桩施工研究,解决了采用大直径锁口钢管桩成孔与止水防渗透以及一次性成型预制吊装等难点.详细介绍了锁口钢管桩施工流程及关键施工工艺.结果表明,该技术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20.
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在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中的运用有其独特的一面,隧道沉管采用半刚性体系设计,管节预应力施工完成后既能保证节段接头一定范围的张开量,又要适应海床不均匀沉降。整个沉管隧道中,预应力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设计理念与施工工艺也和以往预应力施工有非常大的区别,主要介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预应力施工技术中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