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丙烯酰胺反相悬浮聚合体系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环乙烷-H2O,乳化剂EA及K2S2O80aHSo3所成的反相悬浮体系可以合成一在8-12×10^6的粉状、还溶聚丙烯酰胺(PAM),通过测定表面张力,电导跟踪及电导滴定的方法研究了体系的特征和各组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丙烯酰胺-阳离子瓜尔胶的低温接枝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硫酸铈铵引发阳离子瓜尔胶与丙烯酰胺的低温(10℃)水溶液接枝聚合,重点研究单体与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参数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最佳聚合条件。实验表明,阳离子瓜尔胶与丙烯酰胺的聚合速度明显快于未改性瓜尔胶;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转化率、接枝率逐渐增加,接枝效率高达95%;进一步增加单体浓度(>1.3 mol/L),转化率、接枝率下降速度较快,接枝效率下降缓慢;随着引发剂浓度增加,转化率和接枝率增加到最大值,而引发剂浓度继续增加(>3.3×10-4mol/L),所有接枝参数下降。红外光谱图和热失重数据证实发生了接枝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3.
聚丙烯微孔膜表面接枝聚合丙烯酰胺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化学方法在聚丙烯微孔膜表面接枝丙烯酰胺单体,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反应时间和引发剂浓度等反应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证实了丙烯酰胺在聚丙烯微孔膜表面的接枝,水接触角测试显示接枝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热分析表明接枝膜基本没有改变聚丙烯微孔膜的基体性质.实验发现当反应温度为60℃,单体浓度为10%,反应时间为4h,引发剂浓度为2.0×10-3mol/L时,获得最佳接枝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了纸包装材料用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聚合物,并采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聚丙烯酰胺、淀粉以及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认淀粉已接枝上聚丙烯酰胺;通过热重分析,发现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比聚丙烯酰胺更稳定;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可知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是接枝在淀粉颗粒表面的,呈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5.
将硅片用“Piranha”溶液浸蚀处理,使其表面富含羟基,然后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进行表面修饰,得到硅片表面APTES单分子层,利用APTES分子上的氨基与Ce^4+组成复合引发聚合体系,引发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单体进行硅表面接枝聚合。采用表面接触角测定(CA)、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相似文献   

6.
袁焜  左国防  朱元成  刘新文  唐慧安 《材料导报》2011,(Z1):415-417,433
将硅片用"Piranha"溶液浸蚀处理,使其表面富含羟基,然后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进行表面修饰,得到硅片表面APTES单分子层,利用APTES分子上的氨基与Ce4+组成复合引发聚合体系,引发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单体进行硅表面接枝聚合。采用表面接触角测定(CA)、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约50nm厚度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薄膜能成功地接枝到硅片表面。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接枝聚合中阻聚技术的研究发展,包括3种接枝聚合过程中阻聚的研究,即高能辐射引发、紫外光辐射引发和过氧化物引发接枝聚合中的阻聚技术.讨论了各种阻聚剂和接枝工艺对接枝聚合的影响.探讨了各种阻聚技术的机理.归纳了对阻聚剂的特点,并对阻聚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聚季铵盐聚丙烯酰胺对电镀废水中Ni2+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静态条件下,对聚季铵盐聚丙烯酰胺(PQAAM)吸附含Ni2 的电镀废水进行了研究,探讨了PQAAM用量、废水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去除Ni2 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pH值为6.0~8.0、Ni2 浓度0~100 mg/L范围内,吸附时间为80 min、吸附温度为20℃时,按Ni2 与PQAAM质量比为1∶30投加PQAAM进行处理,Ni2 去除率可达98%以上.含Ni2 电镀废水经PQAMM吸附后,废水中Ni2 的含量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丙烯酰胺的微波聚合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丙烯酰胺水溶液在微波照射下的聚合反应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微波聚合条件,AM单体浓度以及引发剂浓度与转化率和分子量的关系,比较了丙烯酰胺微波聚合同常规加热聚合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以乙酰丙酮(Cu(acac)2)为引发剂,研究了丙烯酰胺(AM)与炭黑(CB)的表面接枝共聚反应。讨论了引发剂、单体、炭黑和温度对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分析确证了炭黑表面的接枝反应,利用电镜表征了接枝炭黑的形态。表面接枝后的炭黑在水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种光引发剂引发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反相乳液接枝聚合,IR光谱分析表明了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生成,考察了光引发剂的种类和浓度对接枝聚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引发接枝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裂解色谱对淀粉丙烯酰胺接枝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裂解色谱法对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进行裂解分析,从裂解谱图上能够得到淀粉和丙烯酰胺的特征裂解碎片峰,同时从接枝物中淀粉和丙烯酰胺特征碎片峰的面积可计算出淀粉或丙烯酰胺的相对比例。确定淀粉在接枝物中的分布,由接枝物的裂解色谱图还可得到峰面积和接枝率的关系图,从此关系图中可直观得到接枝物的接枝率,对于研究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交联剂,将丙烯酰胺与洋芋淀粉进行接枝共聚,然后水解,从而制得了超高吸水性聚合物。该样品在室温下24h内可吸蒸馏水5085倍,远高于同类样品的文献报导值。对影响材料吸水能力的主要因素,如单体及引发剂浓度、氢氧化钠用量、水解反应时间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获得了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4.
锰盐引发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本文研究了以锰盐为引发体系的淀粉和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除了研究一般反应条件如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之外,还着重研究了淀粉用量、介质pH值、淀粉团粒大小对接枝的影响,以探讨淀粉在接枝共聚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丙烯酸(AA)和盐酸(HC l)处理纳米镍粉,通过乳液聚合方法,在纳米镍粉存在下甲基丙烯酸甲酯(MM A)原位聚合,形成纳米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nanoN i/PMM A)复合粒子。IR分析表明,AA通过化学键与纳米镍粒子结合,颗粒表面引入了C=C基团;采用XRD,IR,TGA,DSC,TEM等分析手段分别对含有盐酸处理的纳米镍粉的复合粒子(HC l-nanoN i/PMM A)及含有AA处理的纳米镍粉的复合粒子(AA-nanoN i/PMM A)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MM A在AA-nanoN i表面接枝聚合,纳米镍粉表面的双键参与了聚合反应,形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  相似文献   

16.
甲基丙烯酸在炭黑表面接枝聚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Ce^4+和炭黑表面的羟甲基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探讨了甲基丙烯酸在炭黑表面的拉枝聚合机理。研究表明:反应温度和时间、单体和硝酸的浓度以及铈离子的用量对该反应有明显的影响。经接枝改性的炭黑在氢氧化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未精制的丙烯酰胺(AM)水溶液在有机络合物存在下的溶液聚合,通过等离子光谱确定了原料中的杂质离子种类,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了单体残留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有机络合物可抑制变价金属离子的链转移作用,提高单体转化率和聚丙烯酰胺(PAM)的分子量,且絮凝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用乳液接枝聚合方法制备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的复合胶乳水分散体系,考察了不同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单体浓度对复合胶乳粒径、接枝率、分子量的影响,并对这类复合胶乳体系的接枝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增大,粒径增大,分子量减小,接枝率增大;乳化剂浓度增大,分子量和接枝率变化不大,粒径则有下降趋势;环氧树脂浓度增大,粒径倾向于增大,分子量和接枝率则显著降低。说明缩聚物/加聚物接枝乳液聚合与一般乳液聚合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丙烯酰胺-DBMA反相乳液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SPAN80作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作为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N,N-二甲基-N-丁基-N-甲基丙烯酸乙酯溴化铵(DBMA)反相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条件等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考察了该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