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裂纹梁动态响应有限元分析中的线弹簧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以线弹簧模型为基础来分析裂纹梁动态响应的新数值方法.应用能量原理和断裂力学理论首次建立了线弹簧模型的刚度矩阵,从而确立了一种能使二维裂纹问题转化为一维分析的梁的有限元模型.使用这个模型,研究了不同裂纹长度和裂纹位置对悬臂梁固有频率和振型的影响,并把计算所得到的数值结果与现有的实验数据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无量纲裂纹长度小于0.6时,两者吻合得非常好;反之,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对这种误差产生的原因,本文也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等效线弹簧模型计算裂纹转轴的动力稳定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裂纹转轴动力学模型具有足够的精度,方法直观,便于求解。文中还讨论了裂纹深度、裂纹所处的位置对系统动力不稳定区域的影响,且与有关文献的结果作出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将线弹簧模型与共它一些数值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的针对三维埋藏蠕变裂纹的计算模型,使分析过程避开了裂纹尖端应力,应变场的直接考虑,同时,边界单元法在不仅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而且使计算结果仍具有相当的精度,本文还结合相应的一些实验数据进行了三维埋藏蠕变裂纹扩展的计算和预报。 相似文献
5.
通过三点弯曲加载的表面裂纹试样研究了碳氮共渗、渗氮及调质几种不同热处理的(?)面裂纹疲劳扩展行为。试验证实:半椭圆表面疲劳裂纹的长轴(c)、短轴(α)与试样厚度(B)符合α/c α/B=0.99±,,12的关系式。并且在我们的试验范围内(0.33≤α/c≤0.71;0.29≤α/B≤0.67),其长轴端应力强度因子可用简单的放学式进行计算:△K_c=A·△,(πc)/(1/2)·M_w.其中A≈0.5。由此大大简化了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相似文献
6.
利用弹性平面扇形域哈密顿体系的方程,通过分离变量法及共轭辛本征函数向量展开法,推导了一个圆形奇异解析单元列式,该单元能准确地描述平面裂纹尖端场。将该解析元与有限元相结合,构成半解析的有限元法,可求解任意几何形状和载荷的平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及扩展问题。对典型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简单有效,具有令人满意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应用复变函数的方法,对于含双边半无限裂纹的各向异性平面,给出了其在任意集中力作用下的复应力函数基本解与应力强度因子基本解;结果表明:当外载作用在裂纹表面上时,其应力强度因子与相应各向同性的情形相同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显式的权函数法,并将这种方法用于圆柱形容器接管外拐角表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和扩展跟踪上.结果表明,权函数法可以用于分析各种载荷下不同形状的裂纹.就一般的工程问题而言,权函数法不失为一种与有限元法互补的方便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表面裂纹复合型应力强度因子的研究一直是线弹性断裂力学中的重要课题,例如弯扭组合载荷下圆管半椭圆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解。考虑到裂尖的应力奇异性,在裂纹前沿手动设置三维奇异单元,用三维有限元法中的1/4点位移法计算弯扭组合载荷下圆管表面椭圆裂纹前沿的Ⅰ型、Ⅱ型和Ⅲ型应力强度因子,并分析其随裂纹深度增加时的变化规律。运用该方法计算了有关模型的应力强度因子,并与该模型的实验值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求解裂尖位于界面上的垂直双材料界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发展了一种加料有限元方法。该方法应用Williams本征函数展开和线性变换方法求解裂尖渐进位移场,将该位移场加入常规单元位移模式中,得到加料垂直界面裂纹单元和过渡单元的位移模式,给出加料有限元方程。建立了典型垂直界面裂纹平面问题的加料有限元模型,求解加料有限元方程直接得到应力强度因子,与文献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可方便地推广应用于垂直界面裂纹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3.
将”人工楔块“止裂技术有于表面裂纹疲劳止裂。在对表面裂纹试件进行了低频拉伸和高频弯曲两种载荷下的楔,无楔试验后,发现”人工楔块“止裂技术对于表面裂纹同样有显著的止裂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于含穿透裂纹的板结构,裂纹尖端应力场及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精度对评估板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含裂纹Kirchhoff板弯曲问题中裂纹尖端场的辛本征解析解,该文提出了一个提高裂纹尖端应力场计算精度的有限元应力恢复方法。首先利用常规有限元程序对含裂纹板弯曲问题进行分析,得到裂纹尖端附近的单元节点位移;然后根据节点位移确定辛本征解中的待定系数,得到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的显式表达式。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给出的应力分析精度得到较大提高,并具有良好的数值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16.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studies related to constant amplitude mode I loading are somewhat limited in situations where more than one mode exists. So, criteria, rules and laws for these situations have to be validated with experiments. This paper extends previous results by the authors for mixed-mode I and II fatigue loading. An effectiv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range which considers crack closure and crack surface interference is described for the analysis of a crack under mixed-mode I and II fatigue loadings, and this factor is assessed from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7.
基于Elber型方程的随机疲劳长裂纹扩展概率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拓展有效应力强度因子范围的概念为因子范围与门槛值之差,导出了Elber型方程并建立了他的随机疲劳长裂纹扩展概率模型。同时考虑了数据分散性规律和试样数量两方面对概率的影响。模型分别由存活概率、置信度和联合存活概率—置信度下的裂纹扩展率—应力强度因子范围关系曲线组成。在因子范围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下,应用线性回归技术和极大似然法建立了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通过对LZ50车轴钢试验数据的分析,考察了模型的效果,揭示出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精度良好,能合理地预测中高应力强度因子范围的长裂纹稳定扩展和低应力强度因子范围趋于门槛值的概率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