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视察黄河,在听取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设想的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8月~12月为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黄河源查勘,研究了通天河色吾曲——黄河多曲的引水线路。这是研究从长江上游引水济黄的开始。1953年2月19日~22日毛主席乘“长江舰”从武汉至南京视察长江。19日,在听取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汇报长江治理工作时,毛主席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毛主席还用铅笔…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与南水北调中线近期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本枢 《人民长江》1993,24(11):1-6
南水北调是根据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这种水资源分布均布衡的特点而提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分西线,东线和中线,从长江系引水调往西北,华北地区。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调往黄河上游补济西北缺水地区,最大可调水量约200亿方米。东线引水点选在江苏江都三江营,引水干线没沿京杭大运分级提水,以倒虹吸穿过黄河,输水线路总长2089公里,多年平均抽江水量191.5亿立方米。中线工程先从汉江引水,后从长江引水,引汉工  相似文献   

3.
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自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也是可以的。"后来在视察长江时,又对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说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调一点给北方?"从此,"南水北调"也就成了长江水利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4.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而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英雄的中华儿女正在豪迈地高吟新的壮丽诗篇,描绘巨幅宏伟蓝图:“黄河之水长江来”!而这一宏伟蓝图就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由来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和  相似文献   

5.
1 前言 毛主席在1952年10月视察黄河时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195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从长江中下游引水的南水北调布局构想。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气候变化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缺水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水比喻是维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血液,那么,水系就是大地上导引水流的脉络,是祖国母亲身体内的血管网络!为了改造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系条件,解决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问题,今天,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在深入开展勘测、规划、设计、论证的基础上,绘就了宏伟的南水北调蓝图——引长江水去滋润祖国华北、西北广袤干渴的土地,去解决那里的城乡建设,工农业生产及  相似文献   

7.
颂南水北调     
北少南多丰补获,和衷共济统幅员。率谋攀画欲稼笔,巧绘蓝图诵饰篇。纵贯中华灵福地,横穿禹甸众河山。套将革食迎南水,伟业精工举世婚。颂南水北调@张子旭  相似文献   

8.
水是人类生存之源,是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往往有余有缺,与人们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对水资源进行地区间调配,是开发利用上的必然趋势。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北方水少,南方水多。  相似文献   

9.
丹江澄碧水潺援,蜿蜒远眺太行山。玉替罗带秀千里,北国春梦系江南!凿岩破壁开隧洞,跨河飞涧渡槽穿。虹桥连岸龙飞舞,宏伟奇工人胜天!春雷奏响开工曲,擦掌摩拳备战酣。世纪蓝图亲手绘,夙愿今偿倍腾欢。功盖千秋泽万代,丹青巧绘桃花源。南北共饮甘泉水,醉聆水韵颂新篇!有感于南水北调开工@盖苏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水资源总量虽较丰富,但人均水资源相对贫乏;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空间分布很不平衡;水资源年内或年际变化大.北方地区即使在考虑加大节水力度和挖掘当地水资源的前提下仍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借助于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南水北调是优化配置中国水资源的一项宏伟工程.从宏观上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情况,介绍了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工程总体情况以及对主要技术问题研究和论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1952年 1952.10.30,毛主席视察黄河,在听取黄委王化云主任关于引江济黄设想的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1953年 19 5 3. 2. 2 2,毛主席视察长江,在听取长办林-山主任关于长江防洪的初步设想汇报后说:“三峡问题暂时还不考虑开工,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1954年 1954.10,黄委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中,提出从通天河、汉江引水到黄河的可能性和设想。 1955年 1955.3.18,邓子恢副总理…  相似文献   

12.
王先达 《治淮》2003,(3):13-14
自1952年10月,毛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水利(电)部持续开展了50年南水北调前期工作,于2002年7月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很快,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总体规划,2002年12月27日举行了隆重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朱镕基总理宣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这项举世瞩目的宏大工程从规划进入了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北方缺水问题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制约因素。北京市市长陈希同说过,水的问题既是北京城市发展的近虑,也是远忧,如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就有被迫迁都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正"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这一直是我国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时期就已经提出了"南水北调"战略思想,就是要将南方的水调到北方去。而时至今日,这一伟大项目已经完成了"东线""中线"两项分项目的内容,并且开始运行。本文就将针对该项战略性计划运行管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自提出南水北调思想至今已经过去六十多年,在这段  相似文献   

15.
关于南水北调与沧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论述南水北调工程对沧州和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沧州市调好水、管好水、用好水的建议,得出建设水生态系统工程以促进沧州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设计需要3条特征水面线,即:设计水面线、设计流量水面线、加大流量水面线.合理地确定特征水面线,对于总干渠设计、工程投资及安全运行影响重大.就建立总干渠数字模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在数字模型上进行设计流量水面线和加大流量水面线的计算,并就过水建筑物的壅水特性及桥墩、渠道变截面对水面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还就总干渠在运行过程中如糙率、建筑物渐变段水头损失系数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水面线的影响作了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工程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指从长江下游调引长江水过黄河,经位临运河、南运河自流供水到天津。东线工程88%是利用现有河道输出,便于分期分步实施,可适应受水区经济发展和缺水形势,逐步扩大建设规模,分期建设投资较小,没有什么风险。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一步方案,从长江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与水环境承载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生态环境目标 水资源的基本属性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属性,涉及水的数量、质量、能量,以及水域、水环境。水资源的功能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诸多功能。但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之间很容易出现不协调,这就需要将水资源进行配置,这个配置要力求合理。合理配置包括调整水资源在空间、时间及质量上的分布,乃至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南水北调是河北省、华北乃至全国最重要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其特点是“从合适的地  相似文献   

19.
王慧  王慧敏  仇蕾 《人民长江》2008,39(2):8-10
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实际和传统水资源配置方法的局限性,借鉴金融工程理念,将水期权契约作为市场机制下水资源配置方式来提高东线水资源使用价值和配置效率.分析期权契约理论用于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的可行性,结合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系统实际,构建基于期权契约的东线水资源配置体系,根据对流域水资源供求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水价的均值回复特性,并用Ornstein-Uhlenbeck均值回复模型来描述其动态随机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多次执行期权契约,采用应用动态规划方法对期权价值进行求解,构建水期权契约在东线的应用流程.结果表明在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配置中引入水期权契约能够提高水供给保证率、降低水资源配置成本.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一些经验 1.1 1960年为扩大运煤,整治了京杭运河苏北段,使之成为一级和二级标准的航道,有条件作为输水主干河道,利用里运河北调江水,有可能使江水直接调入中运河后北调,可以允分利用洪泽湖库容调蓄淮河来水,减少弃水;又可以由中运河后退入洪泽湖,在农业大用水前增加蓄水量;洪泽湖枯水如遇沂、沭、泗河多水,可调水南入洪泽湖;还可避免经洪泽湖调水的弊端:旱年农业大用水期间调入江水,因洪泽湖干涸,短时间抬不高湖水位而无法调出,起不到调水作用;所有泵站几乎都可结合排涝,效益显著;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