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富士’苹果在冷藏条件下适合的保鲜处理方式,探究了在(0±1) ℃贮藏条件下,微孔、打孔保鲜袋结合小包装便携1-MCP处理(处理剂量为0.875 μL/L)对‘富士’苹果果实硬度、外观色泽、TSS含量、TA含量、MDA含量、POD活性和PPO活性变化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纸箱衬微孔膜包装、纸箱衬微孔膜包装+1-MCP、纸箱衬打孔膜包装、纸箱衬打孔膜包装+1-MCP处理、纸箱装未加任何包装的裸果为对照(CK)。结果表明:1-MCP结合保鲜袋处理能有效延缓富士苹果果实硬度、TSS、TA的下降速度,抑制a*值降低和b*值升高,降低贮藏后期MDA的生成量,保持POD活性,并使之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效抑制PPO活性,延迟PPO活性高峰。其中以微孔+1-MCP处理效果最佳,贮藏225 d时,微孔保鲜袋结合1-MCP处理TA含量为0.12%,硬度为5.78 kg/cm2,MDA含量最低,POD活性最高,PPO活性最低,分别为9.63 mmol/g、15.47 U/(min·g)和8.82 U/(min·g),且这些指标与对照均差异显著(P<0.05)。因此,建议生产中采用微孔保鲜袋和小包装1-MCP处理剂的内包装。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桑果发育期生物活性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3龄和5龄桑树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发育期总酚、总黄酮、酚酸、单宁、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及总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桑果在发育成熟过程中,果肉内总酚、总黄酮、酚酸、单宁、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叶绿素a含量逐渐下降,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整个发育期,3龄树桑果果肉总黄酮和酚酸含量高于5龄树桑果,但总酚、单宁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低于5龄树桑果。果肉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先下降后上升,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逐渐降低,总抗氧化能力逐渐上升;整个发育期,3龄树桑果果肉内的SOD、CAT和PAL酶活性高于5龄树桑果,但APX酶活性低于5龄树桑果,5龄树桑果果肉的总抗氧化能力高于3龄树桑果。因此,桑果果肉中生物活性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与果实成熟度、树龄大小有关。在桑果发育过程中,桑果果肉的总抗氧化能力不断提高,在花后第25 d达到最高。树龄越大的桑果总抗氧化能力比越强。  相似文献   

3.
采收成熟度与冷藏枇杷果实木质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七成、八成和九成熟的“解放钟”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cv. Jiefangzhong)果实为试材,于4℃贮藏期间测定3 种不同成熟度果实的品质指标及木质化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确定适宜于冷藏的枇杷果实采收成熟度,以减缓冷藏期间果实木质化败坏的发生,延长其贮藏期。结果表明:果实冷藏至35d,成熟度越高,果肉木质化越严重,但七成与八成熟果实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明显(P > 0.05);木质化程度相对较低;八成熟果实的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明显高于七成熟和九成熟果实(P < 0.05)。不同成熟度果实可滴定酸(TA)含量以及4- 香豆酸辅酶A 连接酶(4C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差异不显著(P > 0.05),九成熟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明显高于七成和八成熟(P < 0.05),PAL 活性与木质素含量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r=0.89)。不同采收成熟度与冷藏枇杷果实木质化密切相关,适于冷藏的枇杷果实以八成熟采收为宜。  相似文献   

4.
以"爱甘水"梨果实为实验材料,研究了1-MCP处理对梨果实脂膜过氧化及其相关酶的影响,测定了经1-MCP处理后梨果实中乙烯释放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探讨了1-MCP对梨脂膜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对梨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脂膜过氧化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了MDA和H2O2含量的增加,对CAT活性、PPO活性、POD活性、APX活性有一定促进作用。1-MCP可以有效地延长果实的贮藏寿命,保持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5.
以黄桃为材料,研究采前套袋和未套袋处理对其采后贮藏期间果肉褐变指数、硬度、总糖、可溶性固形物(SSC)、可滴定酸(TA)、维生素C(VC)、总酚、总黄酮和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未套袋组黄桃果实的腐烂和褐变程度较套袋组轻,贮藏8 d时,腐烂率分别达90%(套袋组)和80%(未套袋组),褐变指数分别达78.3%(套袋)和67.5%(未套袋)。品质分析表明,采前未套袋处理延缓了黄桃果肉硬度、TA、总糖、SSC、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降低。抗氧化分析表明,采前未套袋处理可保持PPO、POD、SOD和CAT活力,且在贮藏后期具有更高的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腐烂率与抗氧化剂含量、抗氧化酶活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但分别与营养组分、总抗氧化活性呈高度负相关。抗氧化剂(VC,总酚和总黄酮)与抗氧化酶活性(PPO,POD和SOD)呈显著正相关(P0.05)。分层聚类分析将17种生理生化指标分为2大类,该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可反映黄桃果实生理、生化指标间的相似与差异。结论:采前未套袋处理的黄桃果实贮藏品质优于采前套袋处理的黄桃果实。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研究二氧化氯(Cl O2)对蓝莓低温贮藏期间和货架期期间果实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C贮藏及货架期期间,Cl O2可显著延缓蓝莓好果率的下降,降低呼吸速率,抑制p H值、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用25μg/L Cl O2处理可有效提高蓝莓果实过氧化氢酶(CAT)和脂肪氧合酶(LOX)活性,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升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蓝莓果实好果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主要受75μg/L Cl O2的影响。在贮藏后期75μg/L Cl O2对蓝莓果实的MDA、蛋白质和GSH含量的影响较大。在货架期期间,25μg/LCl O2对蓝莓果实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CAT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由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可知,蓝莓果实的好果率、H2O2含量与POD、PPO呈负相关关系,与APX、CAT呈正相关关系。POD通过作用SOD间接影响蓝莓果实好果率的变化,而PPO是通过POD或LOX对好果率发挥作用。LOX、GSH和SOD是影响蓝莓果实H2O2的关键因子,MDA对H2O2含量的影响主要通过GSH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臭氧气体浓度(2.14,4.28,6.42,8.56 mg/m~3)处理对蓝莓贮藏品质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为蓝莓采后保鲜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0℃贮藏条件下,臭氧气体处理能够延缓蓝莓果实腐烂,保持较高的好果率,同时抑制了果实硬度、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的下降,并保持较高的花色苷含量;臭氧处理还能较好地保持蓝莓果实中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4.28 mg/m~3浓度处理有利于保持果实的贮藏品质和抗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水杨酸处理对西葫芦采后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水杨酸处理对西葫芦采后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50、75、100和200 μmol/L的水杨酸浸泡西葫芦10 min后,在4 ℃条件下贮藏,对贮藏过程中西葫芦的生理品质和抗氧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50 μmol/L水杨酸处理西葫芦的维生素C、叶绿素和总酚含量较未处理的西葫芦保持更好;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增强了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丙二醛(MDA)含量减少,延缓膜脂过氧化进程,较好地保持了细胞膜的完整。结论:水杨酸处理可以保持采后西葫芦的品质,延缓西葫芦果实的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9.
以生鲜罗汉果为试材,重点开展果实于0、2、4、8℃下的耐藏性及特性变化规律研究,特别是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4℃综合保鲜效果最佳,4℃贮藏60 d的细胞膜渗透率、MDA含量和PPO酶活性指标均低0、2、8℃,TSS含量反之,其中MDA和TSS含量分别为2.29 nmol/g·mf和14.6%。另外,0℃贮藏60 d时细胞膜渗透率和MDA含量较高,果实出现冷害,贮藏品质差;2℃贮藏时,TA含量较低,PPO酶活性较高,不利于贮藏;8℃贮藏时,果实失重率和PPO酶活性较高,果实出现品质劣变、腐烂、果皮发黄等现象,使成熟衰老速度快,不利于长期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10.
以树上干杏为试材,根据表皮颜色将其分为4个成熟度,测定果实硬度、TSS、TA、色度、果胶、呼吸强度和PG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不同成熟度杏果实的品质。结果表明:第Ⅲ成熟阶段的杏果实综合评价最佳,果实硬度、TSS和TA分别为2.17 kg/cm2、25.53%和1.15%,适于鲜食或加工;第Ⅱ成熟阶段的杏果实硬度高,呼吸强度和PG活性较低,建议确定为最佳采收期,适于贮运销售。  相似文献   

11.
有梭织机稀密路织疵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有梭织机打纬过程中织机构件的位置和状况对纬纱之间距离的影响出发,推导出纬向密度计算公式,直观分析了影响纬向密度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为减少稀密路织疵在国产老织机上采取的几项改进措施:采用弹簧回综、机外送经、电子驱动、导布辊加压等装置。  相似文献   

12.
脂肪酸聚甘油酯(Polyglycerol esters of fatty acids,简写为PGE)在常温下有半固态和固态两种存在状态,本文通过对分别添加这两种PGE的软冰淇淋基料进行粘度、pH、粒径分析和垂直扫描分散稳定性分析(Turbiscan),发现半固态PGE的添加量为0.2%时,乳状液的粘度最低,粒径最小,稳定性最好;固态PGE的添加量为0.4%时.乳状液的粘度最低,粒径最小.通过比较发现,两种PGE对基料的影响有很大差别:半固态PGE能使乳状液的粒子更小,并能有效延长乳状液的稳定性;而固态PGE由于其熔点较高,可以促进脂肪结晶.  相似文献   

13.
曲虫治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慎安 《酿酒》2004,31(3):13-14
通过对曲虫治理应用研究效果的分析 ,结果表明 :质量效果提高 7% ,糖化力效果提高 80 % ,综合效果提高 92 7%。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食用油中酸价测定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建立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为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GB 5009.22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酸价的测定》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建立数学模型, 计算各变量的不确定度, 最终计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结果显示, 样品中酸价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1.764×10?3 mg/g, 样品中酸价含量为(0.16±0.002) mg/g(置信水平95%, 包含因子k=2)。结论 在测定过程中, 测量重复性对总的不确定度影响最大, 其次是滴定管的体积。  相似文献   

15.
朱江晖  阎玉秀 《纺织学报》2011,32(9):142-146
针对服装打版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的现状,设计了服装尺寸自动生成系统.量取女套装上衣经典款式样板的细部尺寸参数,采用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法对女套装上衣样板各特征指标的权重进行提取,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服装结构设计数学模型.建立样板尺寸自动生成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编程加以实现.建立3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  相似文献   

16.
就皮化材料与清洁化制革的关系、目前传统制革工艺中存在的严重污染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采取的新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清洁化是我国制革行业的必由之路,清洁化制革工艺与皮化材料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有研发出相应新型的、高吸收的、功能型的、易降解型的各类化工材料,才合乎清洁化生产的要求。在制革工艺中采用生物酶制剂辅助浸水脱脂、无硫脱毛与无灰浸碱工艺、无铵脱灰/碱等改造传统工艺,减少污染;采取高吸收铬鞣、无铬或少铬鞣制,提高铬的吸收率或克服铬鞣的弊端;在染整中,合成并采用助剂辅助染料、复鞣剂和加脂剂等的吸收与结合。这几方面通过集成应用,方可减轻制革的污染,实现清洁化生产。同时,就皮革固废物的利用及水的循环使用问题提出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李振光  沈明浩 《纺织学报》2011,32(12):64-70
本实验研究了碳源、氮源、诱导剂、金属离子、pH等培养条件对栗生灰黑孔菌Melanoporia castanea (Imazeki)T. Hatt. & Ryvarden产漆酶的影响。并利用Minitab15软件、Plackett-Burman PB 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栗生灰黑孔菌Melanoporia castanea (Imazeki)T. Hatt. & Ryvarden产漆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最佳液态发酵培养基组分为:玉米秆粉9.976g/L,黄豆粉9g/L,ZnSO4•7H2O 0.3µmol /L,对苯二胺0.5mmol/L。2、最佳培养条件:温度28℃,转速180r/min,PH值为5.913,装液量60ml/250ml,接种量10%。在以上条件下培养漆酶酶活可达到431 U/ml。  相似文献   

18.
陈海相  易晓军 《印染》2003,29(10):36-38
从pH值测定原理出发,分析温度对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测定的影响,认为纺织品水萃取液pH值测定的最佳温度为20~25℃或37℃。  相似文献   

19.
Fresh-cut leek is one of the principal ingredients of Greek traditional sausage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degree of cutting of leek on the physicochemical traits of Greek traditional sausages was investigated. Leek was cut to three different degrees (coarse, medium and fine), before being mixed with meat, salt and seasonings; the mixture was placed in natural casings and stored for six days at 15–18 °C. Sausages lost about 25% of their initial weight by the end of storage. While pH decreased in all treatments, it was significantly more so (to pH 4.1) in sausages with fine-cut leek, from as early as the second day of storage. During storage all sausages showed a decrease in lightness and a change in colour from yellow to red. The internal atmosphere of the sausages with fine-cut leek showed peak CO2 concentrations of 30% while those with coarse and medium-cut leek showed peak CO2 concentrations of 20% by day one of storage and equibrated to 5%. Ethylene in the internal atmosphere of sausages with fine and medium-cut leek peaked by day one at 5.5 μl l−1 but to only 2 μl l−1 for those with coarse-cut leek. Sausage nitrate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did not show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Fine-cut leek contributed to sausage stability and quality more rapidly than medium or coarse-cut leek.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几十年以来水氯镁石脱水研究的进展,给出了该项研究在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相平衡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并介绍了脱水过程中关键技术难题以及该项目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预测了该研究项目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