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增强热固性塑料(玻璃钢)用玻璃纤维的直径,五十年代时为9~10μm,后来发展为13~18μm,最近19~22μm的也已有采用。目前全世界玻纤产量中,粗纤维产量约占70%,手糊玻璃钢等用纤维的直径也多为13μm以上,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玻璃钢制品的成本。我国玻纤工业建立以来,一直沿着细纱薄布的道路发展。对粗纱无纺(少纺)厚布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玻璃钢工业的发展,玻纤毡也飞跃发展起来。目前玻璃钢用玻璃纤维的单丝直径由9~10微米,发展到13~18微米。据资料介绍,美国用作增强材料的玻璃纤维分H、K、M和P级,其中M级和P级玻璃纤维单丝直径为15.24和19.05微米。国外透明高强玻璃钢中使用的玻璃纤维毡,单丝直径是13~16微米。由于毡的吸透性强,不需作脱腊处理,价格较低,每平方米售价为0.3~0.5元,薄毡的厚度从0.2~0.8毫米的生产工艺简便,加工毡的粘结型浸润剂可随意选择,因此它比生产连续玻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1955年时国外玻璃钢用玻璃纤维的单丝直径一般为9~10微米,近年来发展到以l3微米为主,并且进一步发展到15~18微米,例如美国用于玻璃钢增强材料的H、K、M和P级玻璃纤维,其中用于纤维缠绕成型的M级和P级纤维的单丝直径为15、24和19.05微米。苏联制作CBAM已开始采用32~35微米的玻璃纤维。目前国内用于玻璃钢的仍以40支和  相似文献   

4.
玻璃纤维的最大用户是玻璃钢,在国外早已如此,我国近几年来也是这样了。目前,我国玻璃钢年产量已达3万吨以上,纤维用量占玻纤总产量的28%,这充分说明我国玻璃纤维应用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既然玻璃钢是玻纤的最大用户,那么玻纤工业为玻璃钢提供更好、更多的基材,就成为玻纤生产、科研的迫切任务之一了。本文将对这一方面的科研工作成果和今后发展意见提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梁斌 《玻璃纤维》1995,(2):30-32
随着我国玻璃钢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玻纤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玻纤增强材料为适应市场需求,先后开发了各类无捻粗纱等产品,并在机械成型玻璃钢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玻璃纤维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润滑和保护玻璃纤维及赋予玻璃纤维一些特性,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浸润剂.而浸润剂是一种水溶液,除一些其它组份及有机物外,水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拉制后的玻纤原丝含有大量的水份.(一般为10%左右)而作为玻璃钢增强材料的玻纤制品,由于受玻璃钢工艺及产品性能的限制,必须要求玻纤制品的含水率低,一般在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玻璃纤维纱的质量存在着一大弊病——即支数和单丝直径不均匀。据日本富士玻纤公司测定,同样用作SMC的粗纤维,日本富士制样品单丝直径波动±1微米;我国常州253厂制样品直径波动±3微米。另据赴日考察资料介绍,国外对原丝支数允许波动范围为±4%;我国的部颁标准订为±10%。支数和直径的不匀会影响后道产品的性能。近年来,随着外贸事业的发展,对玻纤出口产品有着更高的质量要求,所以迫切需要去寻求一种能快速、准确地检验纱支均匀度的方法和测试仪器,以深入开展对玻璃纤维纱支均匀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我国玻璃钢制品的生产中,使用手糊法成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不饱和聚酯玻璃钢,主要还是采用手糊法。 在手糊法成型中使用的增强材料,主要是玻璃纤维无捻粗纱方格布,特别是中碱成分的方格布,应用愈来愈多。据调查,全国大、中型玻纤企业生产的中碱方格布产量,1979年为  相似文献   

8.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Aiken的高强玻璃纤维和玻纤粗纱生产厂AGY公司推出长玻纤增强热塑性塑料(LFT)用高性能玻纤粗纱新产品S—1 Glass(S-1玻纤)。S-1 Glass也可切断为短纤维.用于一般玻纤填充增强聚合物。  相似文献   

9.
无缀玻璃纤维针织复合毡及原料的质量秦皇岛仙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田继岚1概述无缀玻璃纤维针织复合毡也称缝编毡。它是一种无纺玻纤制品,是做玻璃钢产品的新型增强材料。复合毡是用缝编机,把玻璃纤维无捻粗纱,按特定方向排布,缝制成毡。它比以往其它种类的增强材料具...  相似文献   

10.
新型单股玻纤无捻粗纱用挤拉成形法、纤维缠绕法制得的玻璃钢由于连续纤维含量高而具有优良的力学特性,主要在土木建筑业中用作结构材料。在这些成形方法中所用的玻璃纤维有合股无捻粗纱和单股无捻粗纱两种。近来由于作业性优良、价格较低,单股无捻粗纱的应用增多了。日...  相似文献   

11.
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新泰市玻纤无捻粗纱厂共同完成的组合炉及800孔漏板玻纤拉丝工艺通过了国家建材局成果鉴定.该成果是由全电熔中碱组合炉、高强度吊筋800孔漏板、纤维成型区气流组织和停车时吹丝根冷却技术,长作业线工艺布置、高压喷雾,可变速单丝涂油器以及浸润剂供油小循环系统等组成的成套技术.解决了目前我国高质量玻纤无捻粗纱缺少,不能满足引进玻璃钢成型设备的使用要求的难题,为生产优质玻纤增强粗纱及玻纤厂坩埚法技术改造提供了成套的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国内玻璃钢用增强材料主要是无捻粗纱和无捻粗纱方格布。无捻粗纱方格布,其中中碱方格布占整个增强材料的90%。此外,还有小批量试生产的玻璃纤维表面毡及正在研制的短切玻璃纤维毡。 作为玻璃钢成型的第三种材料——预浸渍材料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六十年代,围绕着酚醛预浸渍材料为主的改性材料有FB材料、FX材料等。在聚酯预浸渍材料中有最先发展的是BMC,近年又出现了SMC。热塑性预浸渍材料中能作为工业生产的有玻璃纤维增强的聚丙烯、聚碳酸酯料粒。预浸渍材料主要用作尺  相似文献   

13.
从润湿角度探讨挤拉工艺用无捻粗纱单丝的直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润湿角度对挤拉工艺用无捻粗纱单丝直径进行了探讨,认为玻璃纤维单丝直径与树脂浸润速度成正比例关系,放粗挤拉用玻纤单丝直径有利于树脂的润湿,满足挤拉工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玻璃钢工业迅速发展,对玻璃纤维粗纱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特别是大卷装(喷射、缠绕、挤拉)无捻粗纱以及短切纤维,既要它们在加工过程中原丝含水率不超过0.1%,又要具备复合材料工艺要求所必备的分散性、成带性、浸渍性、增强性.故对烘炉设备、烘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除要提供一定热量和温度,还要保证无捻粗纱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我厂根据生产需要,去年由南京玻纤院引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原材料涨价,以及环保法规的日趋严厉等,欧美玻璃钢业举步维艰,下面简略介绍。1 原材料涨价 (1)树脂 1993年西欧邻苯型聚酯树脂的价格1994年12月份的涨幅为15%,1995年一、二季度涨幅分别为12%和8%~10%。树脂涨价的主要原因是树脂的原材料涨价。(2)玻璃纤维 英国PPG公司宣布:该公司1995年各种玻纤(SMC粗纱除外)产品已预售一空,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年来连续玻璃纤维的产量约4万余吨,玻璃钢的产量约2万吨左右,其中玻璃纤维模塑料的产量在千吨左右。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生产的玻璃纤维用于制造玻璃钢的大约只占总量的10%左右,玻璃纤维模塑料的产量约占玻璃钢产量的10%。这与先进国家相比,玻璃纤维、玻璃钢、模塑料产量是相当低的,而且它们之间的比例也是不相称的。  相似文献   

17.
玻璃纤维作为玻璃钢制品的主要增强材料,在玻璃钢制品中的质量分数甚至高达80%,因此可以说玻璃纤维的性能决定着最终玻璃钢制品的性能。在保证玻璃纤维制品具备优异的机械性能的同时玻璃纤维也要具备优良的使用顺畅性,如缠绕过程中低毛羽等要求,毛羽的大小代表玻璃纤维产品的工艺性能,关系到客户的生产效率及生产环境,毛羽过大会影响玻璃钢产品外观质量。因此,直接纱产品的毛羽量一直是玻纤产品的关键控制指标,影响产品的后续工艺性能。主要从玻纤产品的纤维直径、成型工艺关键过程控制点:原丝喷雾、漏板工艺风、浸润剂温度等因素对玻纤产品毛羽量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和新泰玻纤无捻粗纱厂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玻纤无捻粗纱生产设备”生产线,于1994年23日~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我国玻璃纤维和玻璃钢工业及其它玻纤增强建材制品工业的健康发展,1984年以来,我局先后两次发文,明确指出用陶土坩埚生产的高碱玻璃纤维当做无碱或中碱玻璃纤维使用危害极大,并提出严禁用陶土坩埚生产的玻璃纤维制作玻纤制品.然而,至今仍有一些企业和个人对上述通报置若罔闻,仍以碎玻璃为原料,用陶土坩埚生产低劣的高碱玻璃纤维充当中碱或无碱玻璃纤维使用,欺骗用户,牟取暴利,以至酿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今年5月1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大空飞车”游乐机在运行中,玻璃钢车体突然断裂飞出,造成一死二伤重大的事故,经国家玻璃纤维产品质检中心对断裂车体的玻璃钢材质测试分析,使用陶土坩埚生产的高碱玻璃纤维作为玻璃钢车体的增强材料是造成车体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陶土坩埚生产玻璃纤维,拉丝作业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20.
简讯·资料     
[江苏省召开首届玻纤、玻璃钢学术交流会] 江苏省硅酸盐会玻璃纤维、玻璃钢专业委员会于83年5.6~5.9日在江苏如皋召开了首届学术交流会。80个单位的1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收到了56篇论文。会议除交流了学术论文外,还总结了该省玻纤、玻璃钢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交流了发展玻璃纤维、玻璃钢的经验,分析了该省当前玻纤、玻璃钢工业的科研和生产形势,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