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力恒 《城市住宅》2021,28(6):12-15
考古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由于人们的认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变化,已实施的展示手段可能会与实际利用需求不匹配,因此展示的提升改造被赋予现实意义.以陶寺遗址大型建筑基址ⅡFJT1现场展示的提升改造为例,着重从信息筛选与形象设计出发,探讨考古遗址现场展示的提升改造策略,讨论展示方式的选择与展现程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杨学培 《四川建筑》2004,24(Z1):76-77
文章从出土的建筑石刻和建筑模型入手,研究汉代建筑与近代建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汉代建筑的百页门窗、鸽楼、木梯、建筑制图手法以及建筑制式等在近、现代的青衣江上游流域民房建筑中还能看见,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和顽强.  相似文献   

3.
王放 《中州建设》2009,(1):42-42
11月24日,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成立30周年庆祝会在郑州举行,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局长陈爱兰到会祝贺并讲话,对古建所30年的发展和主要工作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4.
汉代的观演建筑在功能上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宋元以后较单纯的娱乐性相比,有着多个已经淡化或消失的属性。该文以秦汉时代的尚武精神为着眼点,结合历史文献与文物形象资料,对汉代观演建筑进行了科学分类,并对其主要特征做出系统分析,旨在说明尚武精神对汉代观演建筑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汉代建筑的研究,始于营造学社成立之初。而中原地区1丰富的汉代实物遗存使其成为汉代建筑研究的核心区。笔者尝试从建筑技术、建筑形式、空间形态及地域特征等方面对中原地区汉代建筑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中原地区汉代建筑文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楼阁建筑是汉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原汉画像中包含的汉代楼阁建筑结构及技术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总结出汉代楼阁建筑的形制变化、功能与使用、形式与内容、精神与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和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空间布局最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能为现代仿汉建筑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和形制...  相似文献   

7.
8.
针对历史保护建筑的数字化保存需求, 对比传统虚拟现实技术采集周期长、工作量大、再现展示不方便等问题, 研究了基于实景照片的三维全景图像再现方法, 并结合历史保护建筑的特性, 以热点交互的方式融合其历史轨迹资料、重点部位特写及工程相关数据, 形成历史保护建筑的数字化档案馆。结合封装发布技术, 将三维全景成果方便地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展示。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澳大利亚公众对建筑遗产的兴趣日趋浓厚,大学也同样介人到这一领域当中。澳大利亚的大学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实践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为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及邻近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培养专业工作人员方面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的教学,包括研究生的指导,都得益于研究及咨询工作的支持。澳大利亚的建筑遗产课程和研究有自身的特点:接受文化遗产的广义概念,侧重在社会的、经济的和哲学的脉络中来看待建筑遗产保护,而不是把遗产研究仅仅看作对历史纪念物进行修复的技术性学科。建筑遗产课题已经被列入人…  相似文献   

10.
周学鹰 《华中建筑》2006,24(9):124-128
该文对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之斗栱进行研究.联系考古发掘实物资料,现代研究论著等,进行系统地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现代建筑汉代风格──浅谈南阳汉画馆建筑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构思南阳市建筑勘察设计院王文莉,范力夫1989年,笔者有幸参与了南阳汉画馆的设计工作。工作一开始,首先面临的是采取什么建筑形式的问题。因为汉画馆是全国为数极少的建筑,而且它非同一般的美术馆,也非同...  相似文献   

12.
旧建筑保护与再生论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建筑遗产的“文化生态”变化想到“文化安全”狗年伊始,我拿到一份飘着墨香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不觉为之一振。发布于 2005年12月22日的国务院《通知》,指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通知》对当前建筑遗产的”文化生态“变化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发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3.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面宽、线长、点多、容量大。她不似黄山以奇取胜,不似泰山以历史文化独步天下,也不具有漓江“甲天下”的王者风范。她是一支钢琴协奏曲,以其田园风光和“天人合一”的神韵沁人心脾,涤荡心胸,其中楠溪江乡土建筑更是和谐的乐章,成为风景  相似文献   

14.
历史性建筑作为我国文化遗产,我们应对其加强保护,但也并不排斥合理开发。在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同时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意义与问题,并提出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李敏  方拥 《城市住宅》2021,28(6):24-27
从两汉时期的东北地区地穴式建筑遗存考古研究入手,得出距今约2000年前(相当于两汉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各民族普遍流行半地穴式房屋,分为有门道式和无门道顶入式两种,通过考古、文献以及东北亚地区的民族学材料分析,对此类房屋的构造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重庆建筑》2007,(11):17-17
在近日召开的“云南特色城镇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规划计大师,对传统建筑与城镇的保护改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斗棋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是中国建筑的符号。斗棋的演变特征可以看作是古代木构架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考古发现有大量的汉代明器,其中为数可观的建筑明器都表现有建筑斗拱,样式繁多,用途广泛。本文主要从汉代建筑明器论述斗拱的形制特点及其在建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文婷  孙宁  曹新茹 《门窗》2013,(4):150+152
本文将重点研究历史建筑保护导则以及保护技术,其中会提出在保护历史建筑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处。并将阐述保护历史建筑的具体方法以及保护原则存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5年前我们曾经以“建筑再利用”为题探讨了当时中国萌动着的城市与建筑更新改造的主题。当时光转瞬,我们再次关注旧建筑的何去何从时,我们发现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到几乎没有历史层面意义的普通旧建筑,被重新界定身份。原本不被关注的旧建筑,如产业建筑在更新中被重新定义,转而成为艺术时尚的基地。旧建筑价值被发现或被赋予新的内容,历史似乎被再次制造,其间所引发的文化和社会层面的探讨是必然的,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多元的。本期希望给予一个讨论的平台,从一些可能的角度, 呈现当前中国旧建筑再生的图景,抛砖引玉式的探讨其间的现象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历史建筑与城市保护的历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们经历了从保护文物,保护历史建筑到历史城镇的漫长过程,这是人们认识的重大进步。历史遗传存是不可再生的,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民族和祖国的文化。我国的保护工作与先进的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