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RTM用酚醛环氧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行为。采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仪(DSC)考察了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特性,通过流变仪研究了体系黏度与温度及时间的关系。基于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特性,建立双Arrhenius黏度模型。研究表明,在恒温条件下,模型黏度的模拟值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此模型可描述树脂体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黏度变化趋势,为优化RTM工艺参数和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氰酸酯树脂体系的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改性RTM氰酸酯树脂体系流变特性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树脂体系的流变行为,建立了氰酸酯树脂在恒温和动态条件下的流变特性方程。研究表明,恒温条件和动态条件下的树脂流变行为符合Arrhen ius流变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流变测试结果符合很好。本研究为氰酸酯树脂体系的成型工艺的制定和优化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粘接》2018,(12)
以低黏度环氧树脂为基体树脂、耐高温的胺类为固化剂,制备了一种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型(RTM)环氧树脂体系,研究了其黏度特性、树脂的固化反应热和力学性能等。结果表明,我们研发的环氧树脂体系的凝胶时间、固化温度和后处理温度分别为53.2℃、87.39℃和127.7℃。该体系的黏度、凝胶时间、耐热性和高温固化后的力学性能均适合真空辅助RTM成型。  相似文献   

4.
针对快速RTM成型工艺对树脂性能的要求,研究了环氧树脂的化学流变行为和固化行为。根据其流变行为,发现采用双Arrhenius黏度模型方程可以有效预测树脂的成型工艺窗口;根据其固化反应行为,通过Malek方法,确定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为自催化反应,采用Sestak-Berggren双参数自催化动力学模型对其固化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模型曲线与实验曲线基本吻合。研究结果为快速RTM成型工艺参数的确定提供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树脂传递模塑(RTM)用环氧树脂体系对纤维的浸润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在基本的黏度实验基础上,采用双阿仑尼乌斯方程研究了其化学流变特性。结果表明,纤维经丙酮处理后浸润性能提高,RTM环氧树脂浸润纤维变得容易;并通过双阿仑尼乌斯方程建立了RTM环氧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模型,该模型揭示了RTM环氧树脂在35~75 ℃的温度范围内黏度低于800 mPa·s,且低黏度保持时间大于20 min,满足复合材料RTM成型的基本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6.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在室温至350℃范围内对双马来酰亚胺(BMI)5429树脂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该树脂在室温至180℃范围内的动态黏温特性。结果表明,BMI 5429树脂的DSC曲线在100~150℃附近存在一个吸热峰,其可能来自于树脂中热塑性树脂或其预聚体的溶解吸热;在170~300℃存在一个固化放热峰;随着温度的上升,BMI 5429树脂黏度表现出3个阶段的典型变化特征:第1个阶段黏度逐步降低,130℃后黏度趋于平衡,170℃后黏度迅速增加。在80,85,90,95℃下对树脂的恒温黏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双阿累尼乌斯黏度方程的化学流变模型,借助该模型预测了树脂在85~95℃下的低黏度工艺窗口,为BMI 5429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以双酚A、苯胺和甲醛为原料制备了双酚A型苯并口恶嗪(BOZ)单体,并对其进行了FT–IR、1H–NMR测试,重点研究了该单体聚合所得树脂的流变特性。在黏度实验的基础上,依据双阿累尼乌斯方程建立了与实验结果较吻合的等温化学流变模型。该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体系的低黏度工艺窗口,为该树脂的RTM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5228环氧树脂体系化学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对5228环氧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特性进行研究。采用DSC热分析技术和粘度测量手段,研究该树脂体系固化特性和固化过程中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根据对等温和动态粘度曲线的分析,建立了工程恒温粘度模型,通过积分变换将模型推广到非恒温条件下使用,验证了所建立的粘度模型在工程中的准确性。所建立的工程粘度模型能有效地预测体系热压工艺的粘度变化和工艺窗口,具有工程实用性,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模拟分析及工艺参数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研究了环氧树脂的化学流变特性,分别考察了双阿累尼乌斯黏度模型、工程黏度模型及联合黏度模型在真空辅助成型工艺专用环氧树脂(2511-1A)应用的有效性。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联合黏度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该树脂的时间-温度-黏度的变化情况,进而预测了树脂的工艺时间窗口。根据时间-温度的变化关系,建立了非恒温下2511-1A环氧树脂体系的联合黏度模型,预测了在不同升温速率下黏度的变化,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吻合,可进一步应用于热压工艺技术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VARTM用EP体系流变特性及固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工艺用环氧树脂(EP)体系的流变特性,结合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和旋转式粘度计对A1、A2、A3三种EP体系的测试结果,确定A2树脂体系适合于VARTM工艺,并根据双阿累尼乌斯方程,建立了A2树脂体系的流变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特性,为合理制定工艺参数提供了重要依据。用DSC仪对A2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过程进行分析,利用外推法确定了固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用于缠绕成型的双马来酰亚胺树脂体系,研究该树脂体系的化学流变特性.经黏度实验证实,该体系黏度平台低,低黏度保持时间长,110℃下保持黏度低于1000 mPa·s的时间为864 min.在黏度实验和差示扫描量热(DSC)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树脂体系恒温情况下的双阿累尼乌斯黏度模型,该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可有效...  相似文献   

12.
航空高纤维体积含量复合材料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工艺要求树脂体系有较低的黏度,因此分别采用双阿累尼乌斯黏度模型和联合工程黏度模型对所配制环氧树脂体系的黏度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联合工程黏度模型由于考虑了固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累积效应对树脂体系黏度的影响,所以相对于双阿累尼乌斯黏度模型,不管是反应初期还是后期更能准确预测所配制环氧树脂体系黏度的变化。通过联合工程黏度模型确定了该环氧树脂体系的最佳注射温度为35~45℃,该温度范围内树脂的初始黏度大于80mPa·s,且树脂从配制到黏度增加到200m Pa·s的时间大于29min,增加到500mPa·s的时间大于97min,满足航空高纤维体积含量复合材料RTM工艺的充模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选取了三种低黏度且可以室温固化的环氧树脂体系:QC350A/B,1564/HY3487,EV6620/HVC188,表征了树脂体系的流变性能、室温固化固化度及固化物弯曲性能。结果表明:三种环氧树脂体系在20~50℃有适于树脂传递模塑(RTM)工艺的低黏度操作平台;室温固化2周内固化度可达到90%,可以完成室温固化;室温固化21 d弯曲强度与高温后处理试样相当,弯曲弹性模量优于高温后处理试样,室温固化能够满足使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4.
《应用化工》2022,(Z2):179-181
HY-3是一种湿法缠绕用中温固化环氧树脂,通过等温粘度测试研究了该树脂在30,40,50及60℃下的流变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树脂体系符合双阿累尼乌斯流变模型,根据所建立的模型确定了树脂体系适用于湿法缠绕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正亨斯迈的汽车专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双组分快速固化聚氨酯树脂体系,可帮助优化具有严格尺寸公差的复杂的三维复合材料零件的生产。VITROX RTM 00410树脂于2020年3月初在JEC World 2020上正式推出。VITROXRTM00410树脂满足了汽车行业短循环时间的要求。它结合了柔性、低黏度,以及在中等模具温度下快速固化的注射窗口。VITROX RTM 00410树脂的  相似文献   

16.
以BBE(双酚A二烯丙基醚)作为BDM(4,4′-二氨基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改性剂,采用旋转黏度计和非等温DSC(差示扫描量热)法分别研究了BBE/BDM树脂体系在不同温度时的黏度和固化反应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树脂体系在90~215℃范围内具有较低的黏度(低于1 000 mPa·s),完全满足RTM(树脂传递模塑)的工艺要求;该树脂体系的凝胶温度为210.7℃、固化温度为254.7℃和后处理温度为287.7℃,其固化体系的表观活化能为209.79 kJ/mol、频率因子为3.23×1018s-1和反应级数为0.955(近似1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用于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VARTM)酚醛树脂的流变特性。根据实测等温粘度曲线,采用双阿累尼乌斯模型,建立了用于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VARTM)酚醛树脂的化学流变特性模型方程,分析表明模型拟合与实验结果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为有效地预测RTM树脂的低粘度工艺窗口、合理制定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参数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包建文  陈祥宝 《热固性树脂》2001,16(5):18-19,24
LAC - 1环氧树脂是一种长贮存期、低粘度、耐湿热的树脂体系 ,它特别适合于复合材料树脂传递模塑成型 (RTM)工艺。本文着重研究了LAC - 1树脂体的粘度 /温度特性、室温贮存特点以及在工艺温度下的粘度/时间关系 ,并初步探索了固化树脂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对一种适用于RTM工艺的低粘度双马树脂QY8911-Ⅳ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树脂体系的粘度特性和固化特性,并对不同后固化温度下的树脂固化物的耐热性、力学性能及吸水性等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表明,该树脂体系具有粘度低(80℃为200mPa·s)、固化收缩小(1%)、耐热性好(T_g为260℃)、力学性能好(弯曲强度为170 MPa、冲击强度为20 kJ/m~2)和吸水率低(0.39%)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注射工艺和固化工艺,以此树脂为基体,采用RTM工艺,制备出了碳布增强的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其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754 MPa和110.9 kJ/m~2。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用于蜂窝夹层结构粘接的阻燃结构胶膜的化学流变特性与蜂窝粘接性能。通过流变仪研究了胶膜固化过程中化学黏度的变化,考察了固化反应(温度、时间)、阻燃剂、增韧剂对体系化学流变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流变特性和胶瘤形成在蜂窝夹层结构粘接过程中的作用,并测试了蜂窝夹层结构的剥离和平面拉伸性能。结果表明:阻燃剂的加入使得体系100℃前的黏度有所升高,固化活性略有降低,最低黏度温度从112℃推迟到120℃;加入增韧剂后的胶黏剂的黏度显著提高,制备的阻燃胶膜最低黏度在50Pa.s左右,固化过程中具有适宜的流动性和胶瘤形状,固化后具有较高的滚筒剥离强度和平面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