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图尔盖盆地Doshan地区底辟构造的发现及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oshan地区新发现的底辟构造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其浅层碳酸盐岩底辟在叠加于下伏深部底辟构造上的同时,还保持与下部底辟构造形态的一致性。底辟构造规模普遍较小,平面多呈NW-SE向展布。综合区域应力背景、塑性层形变、裂解气显示等相关要素分析,认为底辟构造属深源型底辟,其形成发育主要受控于晚白垩世。南图尔盖盆地大规模走滑、抬升变形过程中,基底深部古断裂再次活动导致深部物质沿断层小规模上拱。此类构造的发现在为构造研究提供全新模式的同时,也为南图尔盖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在位于斜坡-潜山带的底辟构造,有着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寻找相关构造、岩性油气藏的理想区域,应作为后期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盐构造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盐构造广泛分布于北美、非洲、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是当前国外构造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热点。2002年AAPG年会重要议题之一是盐构造与油气勘探,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盐构造演化主要经历底辟早期、局部盐岩运移、线形盐墙同期变形、成熟底辟形成晚期和底辟活动等5个阶段;主要发育盐墙、盐株伞盖、盐倒悬体、盐焊接、盐岩推覆体、微型盆地、逆断层和走向滑动断层等8种构造样式;利用三维物理与数值模拟可以恢复盐构造发育过程和空间变化,有助于识别盐构造。与盐构造有关的油气勘探近期分别在墨西哥湾、非洲(安哥拉、刚果深水大陆架)、中东的伊朗等地区取得重大发现,显示了盐构造的巨大油气勘探前景。随着三维地震成像和盐构造地震识别技术的应用,与盐构造相关的油气藏将是今后权为重要的油气储量增长点。参13  相似文献   

3.
里奥-德雷(Rio del Rey)盆地位于喀麦隆境内、尼日尔三角洲(Niger Delta)东北缘,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已有30余年油气勘探开发历史。古新世以来发生的长期海退和三角洲沉积作用,形成了现今的里奥-德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其主要发育3个地层单元,自下而上分别为阿卡塔(Akata)组、阿格巴达(Agbada)组和贝宁(Benin)组。在三角洲进积推进过程中,由于大陆边缘的重力作用和三角洲泥岩的塑性推覆作用,由陆向海、自北向南形成了3个构造区,即伸展构造区、泥岩底辟构造区和逆冲推覆构造区。其中,在泥岩底辟构造区形成了许多与泥岩底辟或泥岩脊相关的辟顶背斜、断背斜构造圈闭或辟边岩性遮挡圈闭,现今已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主要与这些圈闭有关。同时,泥岩底辟的活动也形成了储集和运移方面的优势条件,促使油气在泥岩底辟构造区富集高产。因此,未来泥岩底辟构造区以及与泥岩底辟相关的圈闭仍然是里奥-德雷盆地进一步寻找勘探潜力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4.
底辟多为受断层影响的次生底辟,而尼日尔Termit盆地早期断层不发育,同生底辟现象明显。通过实验模拟证实研究区泥岩底辟形成机理为:区域应力场压性分量为主动力,挤压塑性层上拱,再辅以不均匀负荷两侧挤压造成。根据受力类型及所处构造位置,将研究区底辟分为坡折—挤压型、低凸—引张差异负荷型和凹陷—差异负荷型。泥岩底辟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主要为:①欠压实高压泥岩具有生烃潜力,在达到生烃门限后,可以生烃;②底辟上拱改善了油气垂向运移能力,产生的微裂缝利于高压流体排出;③泥岩底辟形成的圈闭主要为辟顶背斜和辟边岩性遮挡圈闭;④坡折带的中斜坡临近生烃凹陷,砂体条件优越,该部位底辟形成的圈闭为油气的有利聚集区。勘探实例表明:在底辟活动程度最强的东部坡折带,靠近Moul凹陷一侧的下组合探井,试油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5.
探明储量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探明储量是在不断总结和深化地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的。不同构造特征的含油气盆地有不同的储量增长过程,盆地结构越复杂,储量增长的周期越长。在勘探投入相似的条件下,储量增长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盆地资源量。勘探实践中,每一项理论与技术的重大突破,都会带来储量新的增长。油气勘探是技术密集型的系统工程,随着勘探难度的增大,只有实现理论和技术上的发展,才能保障探明储量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裂谷地球动力作用的时间,特征及规模与某些已知油气盆地的地层条件及其含油气潜力之间的密切联系。裂谷作用对油气潜力的影响最清楚地表现在中生代裂谷盆地中,同时也可借助与裂谷断层的反复活动有关的构造信息和来自裂谷复合体或是地幔的烃流来认识这种影响。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远景区在很大程度上与裂谷盆地有关,这些盆地(巴伦支海和喀拉海)是在三叠纪开始广泛发育的裂谷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古生代和地古代裂谷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初论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的底辟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底辟型油气构造圈闭在我国东部各含油气盆地的研究中,已开始引起重视。盐丘构造的存在,一般已不再有很大争论。但是,对底辟构造存在的广泛性,特别是对底辟作用在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演化中,究竟有多大影响,我国底辟型构造圈闭的形态、结构以及形成机制上有什么特点,对油气聚集的控制有那些规律可循等等问题,为文论证者还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我国含油气盆地,由于所处的板块构造位置不同、板块构造运动方式不同,形成了西部以挤压为主的聚敛型沉积盆地、东部的扩张型沉积盆地和中部(太行山一武陵山以西)的过渡型沉积盆地。根据含油气构造几何形态、成因机制,综合岩石圈板块运动方式,我国的含油气构造可分为两大类、六种主要类型。即沉积盖层重力滑动型——逆冲断层型、同生构造型和底辟构造型;基底控制型——张性断块型、压性断块型、扭动断块型等。各种类型中还包括若干亚类。逆冲断层构造型生长在西部盆地和中部盆地造山带的前缘;同生构造型往往发育在东部裂谷型盆地之中;底辟构造型常出现在东部裂谷盆地中;张性断块以东部地区为多见,挤压类型盆地也有;压性构造多发育在西部挤压型盆地与中部过渡型盆地之中,扭动断块在西部、中部、东部等盆地中均可发现。我国几乎具有世界上沉积盆地中的各种形式的局部构造类型,但由于具体地质构造背景不同,故其在成因、形态上有所差异。特别是我国的许多复合式盆地,由于演化中地质构造应力条件经过多次变化,因而常有中间型的构造或几种类型的混合型构造。  相似文献   

9.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地质与成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该盆地50余年油气勘探开发主要成果及其主要地质资料,研究其石油地质特征,总结其成藏和油气富集规律。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早白垩世开始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包括裂谷期和漂移期两个演化阶段,盆地形成发育与冈瓦纳大陆裂解和南大西洋、赤道大西洋张开有关。始新世以来长期海退形成了现今的尼日尔三角洲,自下而上发育阿卡塔组、阿格巴达组和贝宁组3个岩性地层单元。三角洲前积推进过程中,在大陆边缘重力作用下,自北向南形成了尼日尔三角洲伸展构造区、底辟构造区和逆冲推覆构造区。深水区的大型底辟逆冲构造圈闭和陆地-浅海伸展构造区的深层大型断块圈闭、断鼻构造圈闭、构造翼部大型的岩性圈闭是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今后寻找大油气田的主要地区。图4表1参43  相似文献   

10.
统计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浅水区、北海维京地堑、尼日尔盆地陆架区、中苏门答腊盆地以及曾母盆地、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和辽河油区的油气储量发现过程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前人3阶段划分的基础上提出将油气储量发现划分为4个阶段,这样更能反映不同阶段的本质区别。储量迅猛增长阶段(相当于前人的储量发现高峰阶段早期)一般出现在勘探的早—中期,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峰期";储量增长速度回落阶段(相当于前人的储量发现高峰阶段晚期),储量增长速度明显减缓,"高峰"特征不明显,而这一阶段所发现油气田规模减小、数量增多,勘探工作量急剧增加的特征却十分显著;不同阶段储量发现的效率不同;不同储量发现阶段末期累计储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有一定统计意义。油气储量发现阶段是盆地类型、勘探活动规律的直接反映,与盆地的勘探阶段、勘探程度大体一致。储量发现阶段的研究有助于勘探家清醒地认识一个地区目前所处的勘探阶段、目前勘探任务的特点和应采取的勘探对策;同时,油气储量迅猛增长阶段末的累计油气储量与资源总量之间的统计关系,也有助于认识一个中等勘探程度盆地的资源总量。  相似文献   

11.
北加蓬次盆属于裂谷盆地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叠加的复合型盆地,发育大量盐构造。通过分析研究区盐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分布形态,认为研究区下白垩统Ezanga组沉积有巨厚的岩盐层,发育了龟背状构造、楔形底辟、大型底辟等盐构造,并且不同的盐构造类型具有不同的形成应力环境;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分析,认为与盐构造有关的盐上背斜及浊积体在泥岩封堵形成的岩性圈闭控制了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12.
莺歌海盆地流体底辟构造及其成藏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仍为研究热点的莺歌海盆地底辟构造问题。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认为莺歌海盆地的底辟属于流体底辟构造,并从空间概念上分横向和纵向阐述了底辟构造的发育特征。针对莺歌海盆地的特殊地质现象,探讨了底辟的成因机制,以及底辟构造的成藏贡献。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油气成藏条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西部,两盆地虽仅以①号断层相隔,但其油气成藏特征差异明显:莺歌海盆地以中新统三亚一梅山组和上新统底部莺歌海组海相泥岩为主要烃源岩,而琼东南盆地主要烃源岩为渐新统崖城一陵水组近海含煤岩系;泥底辟活动产生的大量垂向断层、裂缝是莺歌海盆地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琼东南盆地西区则以侧向输导为主,东区兼有垂向和侧向输导特征;莺歌海盆地中新世晚期泥底辟背斜、披覆背斜、断块等构造圈闭及地层岩性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圈闭类型,琼东南盆地则以古近纪构造圈闭为主、新近纪地层岩性圈闭为辅。认为莺歌海盆地下含气系统具有巨大资源潜力,是未来油气勘探的主要靶区;琼东南盆地的主要勘探领域应放在古近系和能与古近系连通的新近纪岩性一构造复合圈闭上,深水区则是该盆地非常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乐东气田是莺歌海盆地乐东区中-浅层大型气田,其气藏类型为底辟穹隆背斜控制的构造-岩性气藏。为研究其底辟构造特殊的天然气富集模式,分析了该区天然气的成藏条件:乐东22 1/15 1气田所属构造位于中央坳陷带生烃凹陷内,烃源条件优越,底辟上拱为天然气聚集提供了富集场所,同时深部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又为天然气向浅部正常温压系统运移提供了动力,天然气沿着与底辟活动有关的断裂-微裂隙垂向运移至浅部滨海砂岩和风暴砂岩储层中。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底辟构造与天然气的空间配置关系,结合生烃动力学、碳同位素动力学等研究方法,探讨了该区底辟构造与天然气富集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底辟构造决定了天然气的空间配置关系,天然气聚集在底辟成藏条件配置好的顶部及两侧的构造、岩性圈闭中;②底辟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与油气生成及运聚成藏等均具有成因联系和耦合关系。结论认为:该区的天然气藏为晚期富集,具有多源混合-幕式成藏的特点;其油气充注过程可分为3期,与底辟构造的期次幕式活动相匹配。  相似文献   

15.
曾母盆地属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两个不同块体会聚带上,后期又经过走滑体系的作用,其特殊的构造部位和特定的沉积环境,造就了独特,丰富的构造样式,主要有断块构造,花状构造,底辟构造,反转构造,潜山构造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局部构造发育了不同时期和部位,空间上相互叠置,为油气聚集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震剖面的解释和油气成藏模拟实验,探讨了滨里海盆地南缘盐相关构造和油气藏的特点。滨里海盆地南缘盐构造以高幅度的盐底辟和盐墙为主,并以盐焊接、盐滚或层状盐层相连,分别与盐上和盐下构造层相对应,发育2种油气成藏模式,即盐焊接构造相关油气成藏模式和盐下非均质性储层油气成藏模式。二维油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表明,盐焊接构造是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关键,而断层的发育和层间非均质性控制了盐下层系中油气的分布。模拟实验结果深化了对盐相关构造中石油聚集成藏的理论认识,对含盐盆地的油气勘探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大西洋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内部发育大量泥底辟构造,因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西非油气勘探的重要潜力区。基于大西洋地质构造演化背景及尼日尔三角洲盆地相关地质研究,针对泥底辟形成的控制因素和泥底辟构造演化模式问题,运用控制变量法和二维离散元模拟手段,得出一定的地层倾角会促进泥岩在三角洲末端大量堆积,同时隆起的新生洋壳可阻碍大套泥岩向海运移,两者综合促进了该区泥底辟的发育。该研究对中国沿海盆地泥底辟构造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活动期次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近海最重要的天然气探区之一,具有超高温及异常高压的独特地质条件,中央坳陷形成了众多巨型泥底辟构造,根据对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精细研究泥底辟构造分布区的地层结构,分析泥底辟活动期次,分析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的泥底辟构造发育具有不同期、不同步及纵向叠置等特点,泥底辟活动具有多源、多幕的特征,而多期幕式活动直接导致了油气的的多期幕式充注。  相似文献   

19.
渤海地区底辟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地区主要发育盐底辟和泥底辟,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渤海地区的底辟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盐底辟外部形态变化较大,周缘伴生构造包括盐边凹陷、龟背构造和丰富的正断层等,盐底辟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重力滑动作用和郯庐断裂带的走滑作用控制;泥底辟形态变化较小,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和反转作用控制。底辟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圈闭和隐蔽圈闭都是渤海地区值得关注的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0.
莺歌海盆地超压体系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莺歌海盆地是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上的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一个年轻的、快速沉降的、沉积深厚的海相第三纪盆地,具有异常高温、高压,泥底辟构造非常发育。本用改进了的趋势线法,利用地震速度谱资料计算地层压力,绘制了全盆地的超压顶面等深度图及各层压力系数变化图。经作图发现,莺歌海盆地异常超压体系,象一个漂浮在盆地中的高温高压包,盆地中间埋藏浅而厚,盆地边缘加深变薄以至消失。此外,还发现了古超压面,它与现今的超压面是不一致的。并认为古、今超压面之间是古温度和古压力的能量释放带,现在找到的气田都在这个能量释放带范围内,属于超压体系以上的成油体系。这个成油体系以与泥底辟构造相伴生的高温高压包为烃源岩,由于水热增压和新生流体增压,高压包的压力是不断变化的,当压力增高至冲破上覆地层时,烃类呈幕式从高压包中释放出来,并以水相运移为主,由高势向周围低势区运移。能量释放带从纵向上接受高压包中通过泥底辟和“气烟筒”向上运移的油气。横向上,高压包中的油气沿大断层及不整合面向能量释放带中运移,即向盆地边缘断裂构造带及大三角洲砂岩体内运移、聚集。所以,找准能量释放带中的各类圈闭是油气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