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帅 《成都水利》2004,(6):13-15
从八个方面归纳了都江堰饱含的水文化内涵。都江堰水文化特征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开拓进取,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致的。指出了水文化研究对建设爱国主义基地、可持续发展、提高水利工作地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水,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同的时期,人们治水、用水的思路都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水文化。在云贵高原东侧梯级斜坡地带中部的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其中有一典型的屯堡村落——鲍屯,并在明代建筑了一水利工程,暂称屯田水利(有专家称小都江堰)。通过对水文化与屯田水利的分析,探讨性地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建立“人水和谐发展”的新型水文化。  相似文献   

3.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类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反映了我国传统水利科技、传统文化思想的先进性、可持续性与可继承性。都江堰灌区在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形成和积淀了丰富的水管理制度与经验,是今天都江堰水利文化建设亟待挖掘和研究的内容。建设都江堰水利文化,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措施,而且是完善灌区水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礼会的发展,灌区正在从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灌区经济礼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正在全面打造“数字都江堰”。随着灌区推行合同制供水,定额配水,计量用水,以计量设施为主的供用水计量测报系统首先在灌区开始了全面建设,它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下面就都江堰人民渠一处供用水计量测报系统建设的情况,来探索灌区农业用水计量测报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核心地带,灌区扩(改)建和节水改造在四川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灌面的扩大,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但受岷江上游水资源的影响,灌区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在灌区大力开展节水改造、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同时,通过“引大济岷”工程,调大渡河的水来解决岷江水量的总体缺乏是十分必要的,对都江堰灌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全川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都江堰平实而高超的布局,李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急流缓受,不与水敌”的治水理念,无不闪烁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饱蕴着独特的东方文化神韵。毫无疑问,都江堰是当今世界上最环保水利工程的典范,李冰是世界最具智慧的治水大师。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先生在著名的《文化苦旅》一书中说:“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他曾将都江堤与长城做比较:“我认为,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边远的时间。长城社会功能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站送溜溜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灌溉了中华民族.”著名诗人赵朴初亦挥毫作诗曰:“是宜与长城,并阳秦皇代。长城久先用,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这…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数字都江堰”一期工程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就“数字都江堰”二期工程的建设原则、重点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节水型灌区”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9.
吴平勇 《中国水利》2004,(18):59-61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水利工程本身,而是其传承千年的科学治水思想和水文化.因此,对都江堰的保护并不是要把工程固化下来,而是要保护其巨大的文化价值.目前都江堰还存在着水资源不足、工程老化及管理不完善三大问题,修建紫坪铺和杨柳湖工程可更加有效地促进整个工程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科学地保护和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江堰和青城山联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双遗产”)的工作开展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人们为灿烂的中华文明、为都江堰赢得世界人民的赞誉感到自豪与高兴。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由此而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进行着思考,许多问题需要重新研究、明确、注意协调和妥善处理,方能在今后对都江堰继续进行科学的管理与使之持续地发展。 一、对都江堰的定位 都江堰具有2256年的悠久历史。都江堰市旁岷江河床中的都江堰渠首工程,积淀着历代“治水兴蜀”的文化;两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