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城市山地公园建设应以遵循自然、因地制宜为原则,充分挖掘基址特征、地域文化、人文需求,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营造富有自然野趣、山地肌理特色的公园景观。基于海沧大屏山郊野公园小山坳景观建设实践,探索公园空间建设与原有地形地貌的契合,降低公园建设成本,将山地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重庆市北部新区九曲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湿地公园建设对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山地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和规划途径,以期为山地城市的生态保护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公园应运而生。本文浅析了山地型生态公园的内涵,总结了其特征,并概括了依托自然山体建设生态公园这一类型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4.
靳泓  应文 《华中建筑》2020,38(3):77-80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山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山地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该文以重庆市鹿山公园为研究范例,以生态修复理念为核心,将其贯彻于生态已受损的山地公园规划设计中,以期达到修复山地生态系统,美化山地环境的目的,同时为其他城市建设、改善山地公园生态受损环境提供一定经验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福州的山水格局和山地公园的建设契机进行了分析,从海绵城市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得出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山地公园建设,是福州应对"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河在城中城在江边"特殊山水格局的需要的结论,更是"源头减排"的具体实践,论述了山地海绵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并通过梅峰山地公园的项目成效对建设必要性进行佐证。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方针,当今城市化浪潮下,景观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方向,山地步道作为绿道系统的重要环节,应满足人们日益上升的对城市山水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基此文章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鼓楼区福山生态郊野公园为例,对福州城市西北片区最具原生态的自然山地型公园,同时也是登山漫步揽城临江和亲近自然、沁人心脾的郊野公园的生态保护理念为依托,秉承保护山地景观肌理和自然本底的生态公园,通过主游步道建设串联起沿线景观资源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山地步道在建设过程的技术要素和相应的景观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7.
笔者对安平桥的历史文化和周边环境等现状情况调查摸底,并通过专家咨询、部门座谈会等形式获取有关安平桥公园建设的建议和意见。运用SWOT法和AHP法综合分析影响安平桥公园建设的文物保护、生态质量、文化内涵、景观构造、景观效果、管理机构等不同指标重要性的差异,并根据差异结论总结出安平桥公园建设应以文物和生态保护为主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可作为安平桥公园建设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苏醒  王琳  李多 《园林》2017,(4):46-49
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首批试点的十六个城市和地区中,悦来新城所在的重庆市是唯一一个典型山地城市,地形高差大、土层浅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海绵城市建设相较平原城市面临更多挑战。本文基于悦来新城会展公园海绵城市建设实例,对山地公园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提升和关键作用加以充分论述。  相似文献   

9.
基于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分析山地生态公园建筑的选址要求和建筑特点,研究影响山地生态公园建筑设计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候、自然景观等环境因素,并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两方面指出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山地公园游步道设计的原则和理念,对山地公园游步道在总体设计中应考虑的景观因素、技术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结合金鸡山公园游步道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人性化设计为手段的步道设计思路和手法。  相似文献   

11.
刘颂  刘蕾 《中国园林》2020,36(2):11-16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途径。当前区域生态空间规划侧重于在静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提出蓝图式规划愿景,忽视了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动态干扰和应对风险的适应性弹性策略研究。以动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目标,分析城市扩张对生态安全格局干扰影响机制,在建立城镇空间发展预测模型和生态空间格局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动态多情景模拟预测-生态空间安全性评价-方案协调弹性响应"的区域生态空间弹性规划途径,为实现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提升生态空间安全性,以及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自然保护的认知和理念决定了生态保护的方法与手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经历了4个阶段,其中以维持自然为核心的物种保护法和以生态服务为核心的生态功能法是当前生态保护规划的2种主流方法。从城市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和生态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基于生态服务-生态健康(ES-EH)综合评估的城市生态保护方法。以哈尔滨空港新城为例,选取影响重大的6个生态因子,以加权叠加法识别出生态保护区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划定的10.36%的保护区保留了53.49%的生态调节、89.04%的文化服务和15.69%的生态支持功能,以及71.85%的重要生态结构和61.91%的生态高恢复力地区。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如何科学保护现存的生态资源意义重大,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及城市生态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快速城市化使得城市生 态系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城市发展与生 态保护之间亟待一个平衡。所以生态格局的 构建对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城市可持 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同时也是景观生态学 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文中以太原市城六区 生态修复实践为例,通过生态特征与问题识 别、生态敏感性分析以及生态干扰度分析, 得出生态风险评价结果,阐述融合生态本 底、生态过程构建生态格局从而划分生态空 间控制线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谭文杰  陈德绩  张虎 《规划师》2011,27(6):82-86
莲洲生态保育区是珠海市典型的生态优先地区,承担着环境维护、生态培育、农业生产、水源保护等重要作用,其发展的关键词为生态、农业和休闲.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现代农业理论和生态旅游理论,该地区可采取"生态之‘芯'--碧水青田、生态兴城,农业之‘芯'--芯越莲翔、鱼米之乡,休闲之‘芯'--黄杨山水、阡陌香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是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景观生态学"过程-格局-功能"研究框架,将生态结构系统、生态过程完整、生态功能稳定作为生态服务高效的目标导向,构建了"源地识别-廊道优化-节点选取-网络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网络构建途径。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对泰山区域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模型方法,识别与优化了泰山区域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泰山区域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16.
王云才  盛硕 《风景园林》2020,27(8):62-68
城市扩张侵占生态空间,带来生态空间破碎化、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下降、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城市人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保护与修复城市生态空间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必然途径。山地城市生态空间占比大、地形复杂,协调人地关系面临更多挑战。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基于生态梯度分析构建生态空间保护与人地关系协调的逻辑与实践框架。以南水北调中线上重要的山地城市——十堰市为例,分析生态问题并诊断生态空间破碎化为根源,整体性保护主要生态要素和核心生态功能,识别其中人类活动干扰空间和潜在威胁空间,划定多梯度保护与修复格局并提出相应的实践导则,协调城市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涛 《山西建筑》2014,(2):24-25
从城市规划的生态性着手,阐述了生态城市规划中美学的体现,讨论了生态城市中的生态美及生态安全关系,并指出既要确保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还要确保生态美学的完善,才能达到生态城市的理想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9.
崔晶  曹荣林 《山西建筑》2008,34(16):28-29
从生态城市的内涵出发,阐明了生态基础设施对于构建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剖析了城市生态基础的内涵,指明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着力点,以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红线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由于对城市生态用地概念的界定模糊,理论学界对其内涵难以整合、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对城市生态用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的有效措施,导致我国目前生态空间日益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态势。2012年实施的新的城市用地分类,突出了土地的生态价值,但却仍未明确生态用地类型。基于此,并在对天津市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之上,运用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土地分类法,ANDERSON(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分类系统)分类法,CORINE(欧盟环境信息协调)分类法等土地分类方法,结合天津市的生态系统,生态空间布局和土地生态功能,研究出适用于规划设计、编制、实施管理的生态用地分类方法,便于城市生态红线规划管理的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