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β-环糊精与罗丹明B及番红花红T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罗丹明B及番红花红T为客体的包合物.用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谱研究了β-环糊精与染料的包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客体分子分别形成了1:1的包合物,客体分子进入β-环糊精分子的疏水性空腔内,当β-环糊精加入到一定浓度的客体溶液中时,罗丹明B体系的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减弱,而番红花红T体系的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增强.还通过荧光光谱法及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分别测定了15、25和35 ℃ 3个不同温度时染料与β-环糊精包合体系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包合物的形成主要取决于β-环糊精与客体分子的分子结构及两者作用力的大小,β-环糊精空腔大小与客体分子或其某些基团的大小越接近,越容易包合,包合物的稳定常数就越大.包合物的表观热力学常数显示,在上述包合体系反应的推动力是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硫酸亚铁-β-环糊精包合物,紫外分光光度法表征了包合物的形成,并用循环伏安法进一步证实β-环糊精和硫酸亚铁的主客体包合作用。最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确定了硫酸亚铁-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比,并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硫酸亚铁可形成包合物,包合比为1:1,包合常数为57.74L/mol。  相似文献   

3.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包合物的结晶形态,通过差热示重扫描、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核磁共振等方式对包合物进行性质分析,并通过相溶解度法计算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羟丙基-β-环糊精能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是一种稳定的新物质,青藤碱与HP-β-CD形成的包合物的包合分子比为1∶1,其包合常数为150.0。  相似文献   

4.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因具有“内疏水,外亲水”结构,能选择性识剐小分子而备受关注。文章以2-萘酚-β-环糊精包合物为研究对象,采用PM3半经验方法探讨了1-萘酚分子在环糊精空腔中的位置以及旋转角度对包合体系能量的影喃,通过计算包合体系能量的变化趋势,优化了体系能量最低点时的包合物结构。结果表明,包合体系的能量随客体分子在环糊精空腔中旋转角度的变化而改变,环糊精空腔的非对称性对包合体系的能量有影响,在设计环糊精包合体系的计算模型时应考虑空腔的不对称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水相中β-环糊精与苯甲砜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β-环糊精(简称β-CD)作为催化剂在水中氧化苯甲硫醚的反应中,发现产物苯甲砜可以较稳定停留在β-环糊精的空腔中.采用1H-NMR、TG-DSC、FT-IR等各种表征方法对β-环糊精与苯甲砜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在水相中β-环糊精与苯甲砜可以自发地形成结构稳定的包结物;其吉布斯函变△γGmθ(298K)为-21.109 kJ·mol-1,稳定常数Ka为5015.苯甲砜以摩尔比为1:1进入β-环糊精的内部空腔,产生与β-环糊精不同的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信息,结合FT-IR分析推测出苯甲砜从β-环糊精的小口径进入其空腔内部形成的包结物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刘文超  李伟  周书丽  姚琪 《广东化工》2011,38(11):22-23
文章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β-环糊精/氯菊酯超分子包合物。采用正交设计研究氯菊酯与β-环糊精的主客体摩尔比、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等对包合作用的影响,优选出超声波法制备了β-环糊精/氯菊酯超分子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借助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差热分析证明了超分子包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朱士龙  陈迪钊  李勇  林红卫  段友构 《精细化工》2012,29(2):159-163,208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纯化后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包合物的结晶形态,通过差热示重扫描、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性质分析,并通过相溶解度法计算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青藤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性质发生明显变化,羟丙基-β-环糊精能显著增加青藤碱的溶解度,包合物中青藤碱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分子个数比为1∶1,其包合常数为150.0 L/mol,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为-12.41 kJ/mol。  相似文献   

8.
以β-环糊精与苯甲酸乙酯、苯甲醚和间甲酚在水相中通过范德华力发生包合反应形成了主客体超分子络合物,并用核磁共振氢谱对络合物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分子模拟计算,证实了发生包合反应的可行性.通过核磁共振分析,给出了客体分子在β-环糊精空腔的可能构象.  相似文献   

9.
肟菌酯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光谱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水和乙醇溶液法来制备肟菌酯β-环糊精包合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包合物的形成以及各种条件对包合率影响.在70℃包合6 h,得到主客分子的最佳摩尔比为2:1包合物.重现性好,包合率稳定,将肟菌酯制成β-环糊精包合物后显著提高了它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进行包合,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物相鉴别以及用烘箱进行热稳定性实验。研究了β-环糊精包合钩藤碱的最佳工艺并对包合物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经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定,表明钩藤碱-β-环糊精确已形成包合物,其条件是钩藤碱与β-CD比为1∶7,乙醇最佳浓度为80%,包合最佳时间为15 min。热稳定性实验对包合物的稳定进行测定,表明了钩藤碱β-CD包合物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混合物。本试验中当钩藤碱与β-CD形成包合物以后能明显提高稳定性,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的钩藤碱β-CD包合物操作简便,成本低,对设备要求不高,且稳定性好,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β-环糊精为药物载体,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了吡嗪酰胺-β-环糊精包合物、异烟肼-β-环糊精包合物、异烟肼利福霉素腙-β-环糊精包合物,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了胸腺五肽-β-环糊精包合物。吡嗪酰胺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吡嗪酰胺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1.03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96.18%。异烟肼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异烟肼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30℃、包合时间0.5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87.80%。异烟肼利福霉素腙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异烟肼利福霉素腙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1.08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90.83%。胸腺五肽与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胸腺五肽与β-环糊精物质的量比1.5∶1、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1.15 h,此条件下的综合评价为90.03%。包合后药物的水溶解性和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较好的抗结核杆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制备并鉴定茶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达到将茶树油固化的目的。采用饱和溶液法对茶树油进行包合,通过L_9(3~4)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并采用薄层层析法(TLC)、紫外分光光度法(UV)及显微成像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别。结果显示,茶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质量与茶树油体积之比为5︰1,无水乙醇与茶树油的体积比为2︰1,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4 h,TLC、UV和显微成像均显示茶树油与β-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且其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了β-环糊精分别与蒽酮、丙烯酸丁酯和三乙胺在水相中通过范德华力发生包合反应形成了主客体超分子络合物,并用核磁共振氢谱对络合物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分子模拟计算,证实了发生包合反应的可行性。通过核磁共振分析给出了客体分子在环糊精空腔的可能构像。  相似文献   

14.
β-环糊精(β-CD)是一类环状低聚糖,价格低廉且易得,因有独特的空腔结构而常被当作宿主分子,与其他物质形成包合物。β-环糊精包合物常被作为一种药物制剂的中间体,可大量用于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稳定性、液体药物固体化、降低刺激性等。β-环糊精包合物也在食品和化妆品领域应用广泛。综述了β-环糊精包合物包合条件、影响因数及应用,并在β-环糊精包合物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β-环糊精与苄基甲基酮主、客体分子的包合反应.通过红外、热重-差热、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方法确定了包合物的形成与组成.包合物明显改变了主、客体的晶相、光谱及热学性质.核磁共振及元素分析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苄基甲基酮形成了包合比(主、客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包合物,苄基甲基酮的苄基及甲基分别嵌入了两个β-环糊精的空腔.  相似文献   

16.
以β-环糊精为原料,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β-环糊精微球,饱和水溶液法得到丁香油β-环糊精微球。以包合率、产率、综合评分为指标,探讨了单因素对包合效果的影响,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热稳定性情况。结果表明当包合温度为40℃,微球与丁香油的投料比(g/mL)为2∶1,包合时间2h,m(水)∶m(β-CDP微球)=20∶1时所得包合效果最好。得到丁香油微球平均包合率为78.90%,微球的平均收率为90.08%。热稳定性实验表明丁香油β-CDP微球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丁香油β-CD包合物,释香性能实验表明丁香油β-CDP微球20d时还保留55.60%。  相似文献   

17.
关天增  闻京伟  李桂兰 《化学世界》2003,44(4):179-180,178
考察了 β-环糊精·吡咯昔康包合物的光谱特征和热稳定性 ,用相溶解度法确定了该包合物的组成 (1∶ 1 )和包合常数 (K=983 .0 m L/g或 K=3 2 5 .8L/mol)  相似文献   

18.
环糊精包合客体分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环糊精具有独特的疏水空腔结构,与一些物质包合后.能显著改变这些物质的理化性能。本文在环糊精包合染料的基础上,探讨了环糊精包合客体分子的机理。认为包合物形成主要取决于环糊精和客体分子结构及两者作用力的大小。客体分子或其中某些基团的大小与环糊精空腔大小相近的易于包合,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影响包合物的稳定性,疏水力是包合过程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头孢拉定-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头孢拉定与羟丙基-β-环糊精已形成包合物,包合物主、客体分子之比为1:1。高效液相色谱实验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使头孢拉定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为原来的5.3倍。  相似文献   

20.
用正己烷提取紫苏子油,利用溶液法制备了β-环糊精与紫苏子油固体包合物,用索氏提取器对包合物进行了脱包实验,得到脱包曲线。结果表明,紫苏子油和β-环糊精形成1∶1包结复合物,包合后热稳定性增强,脱包速率降低,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