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八道壕煤矿开采已近90年,矿区内资源基本枯竭,急需寻找接替资源.本区二维地震详查工作克服了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中的技术难点,取得较好的地震效果.查明了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断层的发育情况、采空区的范围.通过地震勘探,为钻探起到了引路作用,降低了勘探风险,经钻探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滩坝砂油藏勘探成效。方法采用相干体技术和利用地震属性定性分析技术,进行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在构造圈闭的有利储层发育区部署井位钻探。结果在纯化油田南部滚动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现了纯677块,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0万吨。结论滩坝砂油藏的滚动勘探中,采用相干体技术和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其滚动勘探成效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古榆树为沉积多样化的大面积陆相环境盆地。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赋存深且结构复杂的地区,按赋存范围及稳定性可划分为许多地质条件单元。成煤条件复杂的地区,采用单一的勘探手段难以完成对煤层赋存状况的控制。在古榆树地区采用二维地震勘探与钻探联合勘探,取得良好效果,发现1个储量丰富的整装大煤田。  相似文献   

4.
油田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是钻井地质设计,这项技术是连接勘探部署和钻探施工的纽带,钻井地质设计技术的发展在油田开发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伴随着各大油田的勘探与开发过程,和石油地质、钻井、地震、录井、测井、试油等学科密切相关的钻井地质设计技术也不断的发展,并且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采掘过程中实际揭露的构造与三维地震解释的构造进行对比,证明运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保障安全、高效地采掘生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补充钻探与巷探费用。尤其是对东荣三矿这样面临着高产高效转变时的地质勘探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震勘探技术是地质勘探,尤其油气、煤田资源勘探领域的核心技术。我困科技部组织了数十项863课题,如海上多波地震采集设备、用于探测天然地震的海底地震仪、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K排列大容最震源地震采集技术、高精度地震数字采集系统、地震勘探采集系统、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等相关课题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7.
地震勘探方法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一种,不仅在其擅长的油气资源勘探领域,而且在找寻其他矿藏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阐述用油气勘探的技术思路,结合富钾卤水的地震响应特征,确定地层深部富钾卤水的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应用效果,总结寻找卤水矿藏可运用的地震勘探解释技术和流程。四川盆地东部某富钾卤水区的实际应用表明,地震勘探方法能较好地圈定富钾卤水储层,并能提出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二维有线遥测地震仪采集道数少、勘探范围小的问题,以MPC8360作为交叉站核心处理器,提出基于MPC8360的交叉站系统解决方案,完成交叉站系统处理器模块、网络模块和FPGA采集模块设计,实现交叉站对测线的管理和数据的转发,从而为三维地震勘探奠定基础。测试结果表明:网络模块能够满足三维勘探对地震数据交换的要求,FPGA采集模块在正弦波采集过程中获得理想效果。最后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野外实验,反演的三维空间地层模型与现场的地下空区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交叉站能够满足三维地震勘探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张戈 《中国科技博览》2014,(32):343-343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是国内外著名的斜坡型油气聚集带,目前资源探明率已高达80%。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富集在中上台阶,以构造油气藏为主。随着勘探思路的转变,坡洼过渡带岩性油气藏勘探已成为新的目标。应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储层分析及运用地震属性提取和波阻抗反演等技术对上述有利相带的砂体展布进行预测,并对具体目标进行精细刻画,建立适用于坡洼过渡带的配套勘探技术。综合以上技术手段,证明齐家一鸳鸯沟地区具有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发现多个有利岩性地层圈闭,并取得良好的钻探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庆辉 《硅谷》2014,(4):102-102,105
在油田地质勘探中,地震勘探是重要的勘测方法 ,对提高地质勘探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从目前地震勘探过程来看,地震勘探分为不同的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特殊的使用环境。基于油田地质勘探的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对地震勘探的方法分类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和讨论,保证地震勘探方法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并取得积极的应用效果。所以,我们应结合油田地质勘探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地震勘探方法分类及应用效果,为油田地质勘探提供有力的方法保证,提高油田地震勘探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中,将勘探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地震信息与实钻地质录井信息结合起来,通过综合分析,对实钻地层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从而科学指导现场下步油气勘探。对胜利探区使用的勘探决策支持系统的原理、实现做简单介绍,重点通过胜利青东海域现场钻探过程中,从录井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探索勘探决策支持系统在地层对比中应用方法,从而提高地质录井等油气勘探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我国黄土塬区面积广阔,蕴含大量的油气和丰富的煤炭资源。由于地表地质条件复杂,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难度极大。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地震勘探工作,该文对地震勘探的采集、处理技术进行详细研究。通过前人研究数据结合鄂南镇泾区块川口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总结出一套适用于黄土塬区的地震采集、处理方法,促进地震勘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至2050年前后,中国油气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潜力。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从"贫油国"到油气生产大国,建成了24个油气生产基地,自主发展形成一系列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我国油气地质条件十分复杂,这同时也孕育有广阔的勘探新区、新领域,待发现油气资源仍比较丰富,目前石油勘探刚进入中期阶段,天然气勘探尚处于早期阶段。同时,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经济快速发展油气需求缺口日益扩大,本土资源深入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勘探开发成本大幅上升,国际化经营拓展空间受多因素制约等。因此,必须始终加强油气勘探工作,一方面立足国内,坚持不懈开展新区新领域攻坚战,保持勘探工作量、储量、产量的稳定增长,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分享国际能源资源,引进和勘探利用国外石油和天然气;另一方面,还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全面推进节约用油用气战略,实现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飞速提升,生产生活中的煤炭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使得煤炭勘探成为煤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炭勘探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为了符合现阶段我国地质勘探工作的需要,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展,这要求立足于我国煤炭勘探工作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以此发挥出地震勘探技术的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现实,首先分析在煤炭勘探中应用地震勘探技术的必要性,其次提出提升地震勘探技术应用质量的有效举措,为有效提高煤炭勘探工作效率提供帮助,以满足煤炭企业在现阶段工作的需要,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阐述了矿井资源勘探的任务、技术要求和标准,矿井补充勘探,生产勘探的任务、各个不同阶段的生产勘探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地震勘探在国内外勘探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震源的选用及其先进程度,对于勘探的质量及速度关系极大。为加快我国的勘探速度,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对于新震源的研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1980年初,我厂为地震勘探研制生产了一种新震源——震源导爆索。经地质部第五、第二物探大队等十余个地质队的试用,证明它适用范围广,操作简便,劳动强度低,能加快勘探速度,缩短勘探周期,地震效果良好,获得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历史,就是开拓创新的历史。这段历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陆相和海相油气勘探两大跨越。自主创新了八大油气地质理论和八大技术系列,发现500多个油气田,2010年产油达2.1×108 t油当量,天然气950×108 m3。从近期研究和实践认为,中国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勘探潜力巨大,勘探领域广泛,并提出了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深水海域油气资源仍处在勘探开发的初期。为保持海洋油气资源的持续开发能力,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开始向深水区域转移。在深水油气钻探过程中,节流压井管线、隔水管、防喷器及海底井口等部位在钻遇天然气层后均易聚集天然气水合物,给深水油气钻探开发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研究深水钻井井筒环空水合物的生成可能性,可以提前作出合理的防治方案及措施,对深水油气安全钻探开发具有重且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矿工程作为地质资源勘探的重要的技术方法,是获得地下地质资源实物样品的有效手段,对于地质资源的勘探、新能源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探矿工程在地质资源勘探中的作用、地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我国地质勘探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促进我国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盐227井工厂钻探目的是有效动用盐227单元沙四段4~5砂砾岩体特低渗油藏,共钻探9口非常规井,9口非常规井中,只有盐227—9HF井第一眼在砂砾岩体钻进中发生井漏,该区块砂砾岩体厚度大、岩性致密,储层岩心分析为低孔特低渗油藏,而井漏是造成该井填井侧钻最主要的原因。录井根据地震、区块地质资料,结合本井钻探情况分析,可能是钻遇基岩面顶,泥岩裂缝引起井漏。为将来基岩面勘探开发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