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盛世多盛事。长江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性工程,经过十年的建设,迎来了双线五级船闸成功试通航的盛事。 百年宏图,十年初就。2003年6月16日,三峡工程的业主单位中国三峡总公司在三峡工地举行长江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试通航仪式,庆祝这一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
杨蕴华  庞卡 《水力发电》2003,29(7):72-73
长江三峡工程在提前蓄水至 135m后 ,16日再次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双线五级船闸开始试通航。双线五级船闸的通航 ,对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库区水位抬升 ,原有 139处滩险全部淹没 ,整个库区成为深水航道 ,万吨级船队可从宜昌直达重庆。水库蓄水和船闸通航后 ,重庆至武汉航运年单向下水通过能力显著提高 ,可从 10 0 0t增加为 5 0 0 0t。由于长江中上游航道和水运条件的改善 ,将使长江水运优势得以较好地发挥 ,运输成本降低 35 %~ 37%。双线五级船闸是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头最高、双线梯…  相似文献   

3.
在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二期工程主体段的施工中,为确保双线五级船闸闸室直立墙在开挖爆破施工和运行中的安全与稳定,对双线五级船闸开挖的爆破震动进行跟踪监测,通过监测成果分析,准确地掌握开挖爆破的振动强度特性和对槽、洞、井安全的影响,并获取合理的开挖施工参数,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爆破地震效应的影响,加快了开挖施工进度,确保了双线五级船闸的施工质量和岩体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4.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通过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自6月16日首航以来,已经试通航一个月了,船闸运行比较正常,船闸的操作运行和船舶过闸的情况,较预期为好。但根据船闸管理单位提供的资料,从6月18日至7月16日,每天运行24h的记录(设计每天运行时间为22h),北线(为下行线)每天一般为8~10个闸次,最少的1个闸次为4次,最多的3个闸次各为12次,其中有两天船闸采用了一半时间与南线同向运行的运行方式,若一天上、下行各为4个闸次,另一天上行为5次,下行为4次;南线(为下行线)每天一般为8~10个闸次,最少的两天,每天各为5次。  相似文献   

5.
1 工程总体设计评价1.1 设计标准 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设计水平年为2030年。船闸和航道可通过万吨级船队,最大单船3000t,设计单向年货运量5000万t。满足长江航运规划要求。 经审定,双线五级船闸级别为Ⅰ级;闸首、闸室和输水廊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及其高边坡渗流监测成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双线五级船闸及其高边坡的渗流监测成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高边坡地下水位主要受闸室开挖和降雨影响,目前地下水位基本稳定,高边坡地下水压力和闸室底板、闸墙背后渗压较小,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联合调试是确保船闸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调试工作涉及船闸的各种设备、土建工程和水力学监测等方面,技术比较复杂。联合调试在国内尚属首例。调试过程中,采取事前控制为主,加强过程监控与事后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在落实预防措施和对策中实现了质量控制目标,使联合调试工作满足船闸试通航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历史活动,有的写在纸上,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等;有的写在建筑物上,如万里长城、都江堰等,三峡工程是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是浓墨重彩的一页。作为三峡工程三大建筑物之一的双线五级船闸,改写了万古长江的通航线路。 2003年6月16日,历经十年建设的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开始首次试通航,“黄金水道”长江航线将首次按照人的意志重新布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边坡的锚杆锚固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认为:锚杆应力主要受边坡开挖的影响。高边坡、直立坡、不稳定块体锚杆应力目前一般在50MPa以下。船闸2003年试通航运行期间锚杆应力变化影响不大。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的锚杆对边坡的支护加固效果较好,实施后边坡的变形扩展得到了控制,边坡整体是稳定的。应力和变形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工作性态正常。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三峡建设》2003,10(6):66-67
6月16日,三峡双线五级船闸开始试通航,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船闸进入了运行阶段。许多读者十分关注,来函或者电询问有关问题,编者就其中主要问题请有关专家进行解答。本期特别感谢长江委宋维邦总工、中国三峡总公司邓朝工程师。  相似文献   

11.
三峡永久船闸锚固工程中的几项技术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永久船闸主体段直立边坡锚固工程量大,结构复杂,技术难题多,工期短,质量要求高,施工条件差;施工中,较好地处理了锚固与开挖关系,突出解决了锚束造孔、验孔、穿束、高排架搭设计及安全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三峡船闸是三峡枢纽工程中任务最艰巨、最富挑战性的项目之一,是武警水电部队在三峡承建的主要施工项目。船闸施工技术难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了水电施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高强度土石方开挖、深槽直立边坎成型开挖、陡高岩体边坎加固、薄壁衬砌墙钢筋混凝土浇筑、特大型高精度人字门安装等施工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永久船闸结构复杂,孔洞多,受气温变化影响大。三峡地区气候炎热,气温骤降频繁,极易引起混凝土温度裂缝。同时,块体厚度较薄,基础的束区设计允许最高温度低,混凝土温控防裂有很大难度。为此设计进行合理分缝分块,确定混凝土主要设计指标和温度控制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曹勇 《人民长江》1994,25(4):49-53
三峡工程永久通航措施采用双线连续五级船闸方案。其运行方式是:一般情况采用单向过闸,即一线上行,另一线下行,异常情况则要求任一线均能迎向运行。运行自动化设计由后者控制:双线迎向过闸。本研究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二层控制系统──将多级船闸分成三部分,每部分相当于三个单级船闸。每部分由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对两对人字门和两对充泄水阀门进行集中联接。人字门和充泄水阀门的现地控制采用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每部分的集中  相似文献   

15.
宋维邦 《人民长江》1993,24(5):50-56
三峡永久通航船闸设计总水头113米,是目前世界上设计总水头最高的大型船闸。多年来对船闸的水级划分和线路位置进行了多方案研究,经着重对连续式5级船闸和分散式带中间渠道的3级船闸两种布置方案进行专题论证,决定选用连续5级船闸方案.与分散3级船闸相比,该方案的主要优点是,船闸的布置紧凑,运行管理简单,线路长度短,线路位置与枢纽施工场地总布置的矛盾小,工程的施工强度低,枢纽的发电工期少1年,船闸的工程量和造价明显节省,船闸的主要工程技术问题通过较深入的研究已有较落实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胡水根 《人民长江》2003,34(9):36-36
介绍凿岩设备分类、主要工作原理、选型应考虑的有关因素,具体阐述了三峡船闸施工凿岩设备的选配情况,以及选用的各种凿岩设备的实际凿岩速度.三峡船闸凿岩设备选配方面的经验是:根据钻孔孔径和孔深选择合适的凿岩机及钻具;在通风条件好、粉尘小,缺少水源的情况下,凿岩机的发动机应选择风冷型,在通风条件差,粉尘多的环境下应选择水冷型.  相似文献   

17.
三峡临时船闸在工程施工期间承担临时通航任务,二期工程末,临时船闸完成通航任务后,再改建成冲沙闸,以解决通航建筑物上、下游航道的泥沙淤积问题.临时船闸改建成2孔5.5 m×9.6 m(宽×高)的冲沙闸,在库水位145 m时的泄流能力为2 458 m 3/s,可基本满足上、下游引航道冲沙的要求,必要时辅以机械松动冲淤.着重介绍了临时船闸改建冲沙闸,并利用临时船闸宽24 m、长280 m的闸室段布置底流消能工的高水头底流消能方式的水力设计.  相似文献   

18.
杨志芳  胡勇 《人民长江》2000,31(Z1):59-60
三峡双线五级永久船闸是长江三峡的重要交通枢纽,其供电系统的低压断路器是可靠供电的保证。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低压断路器选择的基本原则,并就满足可靠性和自动化要求、选择性设计、节省投资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M·Y BOX技术在三峡船闸竖井混凝土浇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前田建设工业株式会社研制的新型混凝土运输设备M·Y BOX,在垂直布置时利用混凝土原材料自重,通过M·Y BOX可以达到防止骨料分离的目的.针对三峡永久船闸输水系统竖井的工程特点,将该产品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较好地解决了竖井混凝土垂直输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五强溪船闸裂缝的流形元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国新  周立本  朱伯芳  徐润明 《水利学报》2003,34(11):0037-0042
对流形元法进行了扩展,开发了考虑裂隙渗流和变形耦合作用、用断裂力学法模拟离散裂缝的扩展及用杆单元模拟钢筋作用的流形元法,用以模拟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水压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用扩展后的软件模拟分析了五强溪船闸闸墙的大变形问题。模拟结果表明,五强溪船闸闸墙的超标变形是由于闸室底部大量纵深裂缝所致,缝内渗透压力在裂缝扩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建议船闸提高水位运行前应做止水或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