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因素分解法,分析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结构因素、人口因素和居民活动因素对中国1997―2017年电力消费增长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在新增电力消费中的贡献最大,技术因素和结构因素减缓了电力消费的快速增长,人口因素和居民活动因素对电力消费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加。建议要继续保持经济高质量增长,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电力发展目标和针对性政策措施,合理引导家庭电力消费模式转变,以电力高质量发展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2.
余蕾 《宁夏电力》2022,(6):66-70
随着电力系统向清洁低碳转型以及电力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电力可靠供应的保障难度加大,需进一步研究电力消费增长规律,为电力保供、电网发展以及电力需求预测等工作提供参考。“十二五”以来,宁夏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大幅波动,本文应用因素分解模型对宁夏2011—2021年电力消费增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扩大是电力消费增长的首要动力,产业结构变化对电力消费影响较小,而电耗强度抑制用电量增长并且是增速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光峰涛  何永秀  尤培培  高效 《中国电力》2019,52(12):123-131
自中国经济步入院系新常态以来,电力消费年均增速放缓,与经济增速表现背离。在电力能源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电力消费驱动因素进行结构分解分析,比较不同经济阶段各因素的作用机制,解析电力消费的增长模式,探究其年均增速放缓的原因。结果表明:人均最终需求水平一直是电力消费增长最大的增量因素,但其贡献比例呈递减趋势;除2010-2012年阶段外,电力直接能耗系数一直是电力消费增长最大的减量因素,而最终需求结构以较小的拉动率促进电力消费增长;电力消费的增长动力来源由净出口驱动(2005-2007年)为主转变投资驱动(2007-2010年)为主,再向消费驱动(2010-2015年)为主过渡。  相似文献   

4.
为了找出推动我国电力消费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减缓我国电力消费增长的方法,基于1995—2010年我国电力消费相关数据,运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ogarithmic mean division index,LMDI)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因素对我国电力消费增长的贡献度。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是促进电力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1995—2010年对我国电力消费增长的累计贡献度达到了117.76%,收入效应次之,累计贡献度为16.53%;生产部门技术进步有效抑制了电力消费增长,居民部门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小;产业结构优化的节能效应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因此,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科研力度,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成为抑制电力消费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1997年云南省电力公司电网供需情况 1997年全社会用电量209.55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7.2%,增幅下降4.68%,而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的76.82%,工业用电量160.97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6.61%,增幅下降4.6%,其中化学工业用电量44.20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18%,增幅下降6.81%;黑色金  相似文献   

6.
7.
1997年国家计划安排投产大中型机组45台,10345MW。其中:水电机组17台,2525MW;水电机组28台,7820MW。1997年投产技改机组8台,1125MW;争取投产机组7台,2290MW。1997年投产330kV及以上送变电工程544万kVA,2063km。1997年电力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8.
1997年照明电器新进展(电光源部分)王建群编译1卤钨灯为了解决MR16型卤钨灯的紫外辐射问题,日本Ushio公司美国加州分公司对此作了改进,反光碗安装前透镜后,紫外A、B、C段的辐射量明显减少,灯的额定使用寿命可长达10000小时。该灯系列现有35...  相似文献   

9.
对云南省电力局1997的事故,障碍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员素质不适应电力生产发展要求;习惯性违章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及修闰给生产单遗留下来的不安全因素等。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2016年中国电力供需特点,对2017年电力供需形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2016年受实体经济稳中趋好、夏季高温天气、上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影响,全国用电形势呈现增速同比提高、动力持续转换、消费结构继续调整的特征,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为近52年新低。2017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速将维持在5.0%~6.0%,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21万亿~6.27万亿kW·h;净增发电装机约1.2亿kW,年底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7.7亿kW;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略有回升,达到4 200 h左右;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但局部地区仍存在少量电力缺口,分区域看,华北电网电力供需偏紧,华东、华中、南方电网电力供需平衡有余,东北、西北、西南电网电力供应富余。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东北地区近年来的全社会用电情况,分析不同产业对全社会用电的影响。结合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用电的发展趋势,采用多种方法对东北全社会用电量进行了综合预测,预计“十一五”期间东北电网用电量年均增长速度约为6.4%。  相似文献   

12.
杜振华 《电气技术》2016,(10):108-110
通过对2005—2014年商丘全社会用电量和生产总值两类数据的分析,探讨电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剖析2014年该地区电量负增长而经济正增长的原因。结论指出,高耗能行业发展低迷和凉夏暖冬特殊气候两种因素致使2014年本地区出现了电量负增长而经济正增长的特殊现象,并预测随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调整,本地区电力消费将进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力消费协整关系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择电力消费为被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出口和电力价格水平为解释变量,以1980-2004年的实际数据为样本,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建立的协整模型揭示了我国电力消费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同时该模型反映了解释变量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Granger检验表明电力消费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误差调整项显著且其系数为负,说明具有将系统的短期波动调整到长期均衡的机制。通过对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tor error correctionmodel,VECM)进行脉冲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出口对电力消费具有持续的正影响,而电力价格对电力消费具有持续的负影响。分析结果对电力消费预测和电力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用电任务调度优化是家庭智能用电研究的重要应用之一,然而缺少有效的智能调度优化算法制约了用电任务调度的实际应用。根据家庭用电的主要特征,对家庭用电任务进行了定义,将用电任务分为运行连续任务和运行可中断任务两种类型。研究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家庭智能用电调度优化模型及优化算法,模型以降低一天中的用电负荷峰值或用电费用为优化目标,并通过家庭用电任务算例对算法优化效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能够很好地优化用电任务的运行安排,具有较好的算法收敛性和优化效率,能够有效降低用电负荷峰值或减少用电费用。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我国用电监测及其管理系统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数量多、信息难以共享、功能重复交叉、综合投资较大、运行维护困难等问题,提出了通过标准化设计整合这些系统。开发一种多功能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想法。章给出了多功能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和设计方法,并指出了对终端、功能、信息及软件平台进行标准化设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考虑了几个主要经济因素对居民用电量的影响,并用历史数据拟合出用电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artialLeast-squaresregression,PLS)是新一代回归分析方法,是对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的改进。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居民用电量需求情况,可为居民电价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陕西省西安市新一线城市的确立和人才引进等计划的实施,将会引起居民用电量大幅增长,明确其增长动因及未来增长潜力对电力供应企业把控市场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统计计算2010年至2016年陕西省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以及居民用电量等相关数据,采用LMDI法分析了陕西省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动因,由分解结果可知,用电习惯、居住条件改善、城镇化进程、人口增长4个方面,对陕西省居民用电增长分别贡献了18.39%、52.51%、13.84%、15.26%,可以看出居住条件和用电习惯为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用电行为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智能小区的居民用电行为展开研究,基于云计算平台和并行k-means聚类算法,建立了峰时耗电率、负荷率、谷电系数等时间序列特征,并采用熵权法计算各类特征权重,实验数据来自已建的智能小区中的600名用户。实验结果表明,智能小区的居民用户被分成空置房、上班族、上班族+老人、老人家庭、商业用户等5类用户,聚类的准确率达到了91.2%,证明文中基于云计算平台和并行k_means聚类算法的居民用电行为分析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