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武  李云 《聚氯乙烯》2004,(6):14-17
介绍了倒加料工艺在20L小试验釜和30m^3工业化试验大釜上的应用情况,对正加料、倒加料工艺进行了比较,可知采用倒加料工艺能提高树脂性能、改善树脂的粒径分布、缩短聚合反应时间,但有前期反应较稳、釜压偏高、后期反应较剧烈、搅拌电流偏高等反常现象。由于釜的结构不同,控制方式、投料配比、投料方式也不同,所以采用20L小试验釜进行试验时这些现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半间歇釜式反应器内物料积累过多且反应放热过快时,容易引发热失控风险,造成化工安全事故。设计较优的加料操作,既可以避免热失控风险,又可以缩短操作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针对半间歇釜式反应器,以乙酸酐水解为模型反应,基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安全高效加料操作的数值优化策略。在该策略中,首先确定不同加料方式(如一段、二段和三段加料)下的安全操作温度区间,然后在该温度区间内寻找最短操作周期对应的操作温度,该温度即为最佳的加料操作温度。优化结果表明三段加料的安全操作温度区间和最佳操作温度分别比一段加料宽60.9%和低1.9 K,六段加料已经基本可以实现操作周期最短,增加操作压力也有利于缩短操作周期。  相似文献   

3.
结合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异戊橡胶中试装置,探讨了异戊橡胶聚合工艺升温机理和控温方法,通过长周期开车表明,选用合适的聚合釜个数、聚合釜搅拌形式,通过夹套冷却水温度调节、进料己烷温度调节、侧线冷己烷和催化剂用量调节可以使异戊橡胶中试装置聚合工序温度平稳可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TFE与某单体共聚中试装置的冷却系统,并针对该共聚进行了热水槽冷却控温、循环槽热水与冷却水混合控温、直通夹套冷却水控温的热负荷、总传热系数、降温速率测试与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冷却水与循环槽热水混合冷却控温方法,其传热系数较高,釜内温差较小.是一种适用于TFE与某单体共聚的控温方法;采用冷却水直通夹套,完全可以控制该共聚反应过程出现的温度急剧上升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采用全自动化密闭操作,先进的防粘釜技术及工艺,热水进料,反应中间连续注水,使用复合引发剂,聚合釜循环水处理一夹套清洗,是提高国产30m^3聚合釜生产能力的好方法。但国产30m^3聚合釜釜壁粗糙,内冷管多,极易粘釜。如何在基本不影响现有生产的基础上30m^3聚合釜的传热系数,以利于全自动化操作是提高生产能力工作中的难点。分散剂、引发剂及秒种助剂集中配制,使用高效无毒终止剂,改良聚合釜的搅拌体系,调整  相似文献   

6.
采用ASPEN PLUS的Polymer Plus对SPG聚丙烯技术中本体淤浆聚合工段和气相卧釜工段的两个关键的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淤浆聚合反应收率在52%~58%时,聚丙烯总收率最高。淤浆反应温度提高,聚丙烯总收率和淤浆反应收率都提高。随着气相反应温度提高,气相反应收率先下降随后缓慢提高。加入少量氢气可以使聚丙稀数均分子量快速下降,聚合物分散度快速增加,而当氢气超过一定量以后,这种变化趋缓。为了确保反应器体积的充分利用和催化剂活性基本消耗完,要确定淤浆反应器体积和气相釜的体积和反应温度的匹配关系。根据反应热分布相应采用非均匀冷凝回流的方法,可以解决采用均匀冷凝回流方式时卧釜温度控制比较困难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优化卧釜气相聚合流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PVC生产中聚合温度异常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VC聚合期间根据生产牌号的需要,投用回流冷凝器,提高釜的传热能力,能较好地保证釜内反应物料温度的稳定。在生产末期,粘釜成为聚合反应后期温度高的主要因素。冷冻水的温度和流量直接影响着聚合釜的传热速率,要加强工艺操作技术管理和设备维护。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高聚合度PVC糊树脂提高聚合反应温度和用扩链剂来调节聚合度。并对扩链剂的选用及其加料方式、用量和反应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聚合时间由原来的每釜8.55小时缩短到每釜5.83小时.效果明显,而且聚合度和树脂质量均合格,从而为高聚合度糊树脂生产缩短聚合时间。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提供一定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三步加料法或两步加料与偶合法,以烷基锂为引发剂,环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活化剂,四氯化硅为偶联剂,在13m~3聚合釜中,着重从预混合、单体浓度和反应温度考察了合成线型或星形SBS时的传热,传质情况。根据试验结果和“快速聚合技术”的要求,开发出单釜容积30m~3、内设垂直冷却管的夹套式聚合釜;选用的搅拌浆,其轴向4m之内的瞬时最大温差仅为5℃,并可在1min内使其降为0.5℃。经试生产,产品质量达到设计指标,聚合周期为120min,单釜产量达2.6t。  相似文献   

10.
从稀土异戊二烯聚合反应动力学出发,以2万t/a异戊橡胶生产装置为例,对其聚合单元首釜进行热稳定性分析,发现缩短原料在第一聚合釜内的停留时间,能够降低第一聚合釜的转化率,可以有效地提高第一聚合釜的热稳定性;对不同形式的搅拌器对釜内物料的返混效果进行了比较,采用内外反向双螺带聚合釜,釜内温度梯度小,催化剂浓度和活性均匀,避免了局部温度和催化剂浓度过高;优化第一与第二聚合釜之间管线走向,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首釜至二釜之间管线挂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冉亮 《中国氯碱》2010,(2):21-22,32
在12.5m3搪瓷氯化釜上,以热水通入反应釜夹套加热釜内物料,测得反应釜内物料温度、反应釜夹套进出口温度以及加热时间等数据,然后,依据牛顿插值法处理水的物性数据,再根据传热速率方程计算得到传热系数为333.7W/(m2·℃)。  相似文献   

12.
采用乳液聚合方式,在搪瓷釜中制备聚丙烯酸酯复合胶乳,根据热量衡算,计算了反应过程中所需的热量,比较了蒸汽加热和热水加热方式的加热效果,以及两种加热方式对乳液粒径和搪瓷釜粘釜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加热方式耗时较短,且乳液成品粒径较小,粘釜情况较热水加热方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垃圾渗滤液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对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进行超临界水气化产氢处理。分析了反应温度、压力和停留时间对气化产氢效果、氢气产量以及COD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470℃、压力为23.1 MPa、停留时间为10 min条件下,经超临界水气化处理后,渗滤液COD去除率达到75.6%,气体产物中CH4、CO2和H2分别达到32.34%、2.72%、61.88%。  相似文献   

14.
杨沛  罗琼  蒋朝范  刘献  安丽  王北福 《广州化工》2012,40(9):56-57,60
天然气水合物(NGH)是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笼形物,亦称可燃冰。本文根据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机制,在实验室模拟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环境。实验主要通过将95%的水与5%的纳米SiO:制成泡沫,并在1.3℃条件下,将纯度为99.9999%的天然气充人到装有泡沫的密闭反应釜中,观察反应釜中压力的变化情况,并探究不同的充气压力对储气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芳  孙诚 《河北化工》2012,(9):34-36
研究了对氨基苯酚重氮水解制备对苯二酚的连续化水解工艺,重点考察了停留时间、反应釜的串联数、水解温度以及反应酸的套用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工艺参数:三釜串联,反应温度>108℃,停留时间为4h,重氮液从1#釜滴加,反应收率可以达到86%~90%,与间歇反应收率接近。采用连续化水解操作,设备投资小,产能高,工业化前景好。  相似文献   

16.
热二聚法分离C5混合物中的环戊二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管式连续反应器及釜式间歇反应器对石油裂解C5混合原料中的环戊二烯(CPD)进行热二聚,生成双环戊二烯(DCPD)后进行分离。深入研究了CPD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以及C6含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提出了不同情况下选择使用的反应条件和反应器型。  相似文献   

17.
釜式反应器中热二聚法分离C_5混合物中的环戊二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釜式间歇反应器对石油裂解C5混合原料中的环戊二烯 (CPD)进行热二聚 ,生成双环戊二烯(DCPD)后进行分离。研究了CPD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以及C6含量等因素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清洗头更新前后生产运行的各项数据对比,总结出在线清洗效果对接枝反应釜运行的重要影响,从而说明保持接枝反应釜的良好在线清洗效果,可延长接枝反应釜运行周期,提高反应控制平稳率、单釜生产效率以及转化率。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PVC-U硬制品干混料的作用与原理及混料工艺对混料效果的影响.干混料的制备效果受热混、冷混温度,混料锅投料量,冷混锅冷却速度和干混料静置时间的影响;从白度、表观密度、热稳定时间、流动性等8个方面分析了如何监控干混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A study of the new phase, kettle wax, in the system sodium laurate, sodium chloride and water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analytical and visual methods. The lower boundaries of kettle wax and its equilibria were established and when plotted occupy a highly dominant island region on the phase diagram. It occupies a portion between 60 and 70 wt. % soap and about 3 and 7 wt. % of salt.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kettle wax in this system have also been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kettle wax existed above 75°C. and below 215°C. and has the same type of equilibria with lye throughout this temperature range. In the system sodium laurate, sodium chloride and water, curd is not formed, even by saturating the lye with salt at 90°C. Hence graining out results only in the formation of kettle wax and ly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