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城市规划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及综合应用实践特点出发,论述了不同知识和技能层面的教育目的;基于专业应用指向,结合当前我国规划教育中存在的矛盾,讨论城市规划教育组织中的重点任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教育特色的内在联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洪亘伟  杨新海 《规划师》2011,27(12):106-110
研究针对目前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育的发展概况和困境,结合专业发展需求,提出专业基础教学应培养学生基本的城市规划思维、训练规划基本技能及建立科学创新意识,建构包括专业思维启蒙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专业基础教学新体系,搭建合理知识体系框架,并通过“植入新模块”的教学环节设计,植入新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从而强化专业基础阶段教学,...  相似文献   

3.
回顾了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历程,分析了规划专业教育由建筑、工程技术向社会、经济、环境、管理与政策科学拓展的过程,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总结了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办学优势及人才培养特色,并探讨了规划专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及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及其学科范畴已大大突破了其传统内涵,并在某些情境下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社会规划的特质.这就需要将空间问题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生产条件中加以考量,实现城市规划与社会学的双向渗透与多层面耦合。本文主要聚焦于社会学渗透下的城市规划工作梳理其带来的多层面影响:理论层面上为城市规划架构社会学基础,运作层面上为城市规划接入社会学过程,技术层面上则为城市规划引介社会学方法;进而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现阶段中国城市规划的总体审视。  相似文献   

5.
刘利刚  吴凡 《风景园林》2017,24(12):117-124
海绵城市有助于缓解中国城市与雨水处理模式相关的四大问题,即水资源缺乏、城市内涝、水生态破坏与水质恶化、地下水位剧降。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水利与给排水、建筑设计等各专业认知并解决各自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强相互协调与配合。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首先需确定不同城市的主要问题,进而从产业规模与类型、城市空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开发模式各角度选择合适的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策略;海绵城市规划应在城市总体空间布局和地块空间布局层面形成有利净化和消纳雨水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海绵城市规划应融入城市规划体系,与城市总规、控规和详规等各阶段进行良好的结合;海绵城市规划应逐步从事后的改造型规划,向事前的引导型规划转变。以北京林业大学硕士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迁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为例(该课程由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专业组成的教师团队指导),对宏观城市级别的海绵城市总体空间规划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不断变革中的城市规划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进程,日益突出的城市问题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发展。在20世纪初,城市规划逐渐成为西方国家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之一,这是城市规划教育的主要需求来源。以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为例,1909年颁布了第一部城市规划法,同年在利物浦大学诞生了英国的第一个城市规划系。在近100年里,城市规划教育经历了不断变革的过程,形成与众不同的专业领域,体现了规划教育与规划学科发展、规划职业制度和规划师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密切关系。1 规划教育与规划学科发展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不断演进,城市规划教育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华昌宜,198…  相似文献   

7.
城市规划专业在农林类院校属“非主流”专业,而农林类院校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初衷往往源于社会需求和已有办学资源。文章结合福建农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特点和学生就业特点,以及地域性人才需求特点,提出特色化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严薇 《城市规划》2006,30(9):26-30
分析了城市规划管理中产生“寻租”现象的根源及防止政府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官员滥用职权的约束条件,国家、规划控制权使用人和开发商围绕寻租与监督展开博弈的机制。提出了通过引入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等外部监督手段,加强规划管理执行过程监督,结合已较成熟的结果监督和内部监督体系,完善城市规划行政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提高政府规划管理的有效性,遏制“寻租”现象在城市规划管制中的蔓延。  相似文献   

9.
秦小东  杨娜 《福建建筑》2010,(4):144-145
以建筑学为依托建立的城市规划专业,在继续保持城市物质形体规划方面优势的同时,必须重视加强社会经济类课程的学习,使之与城市物质形体规划有机结合,顺应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宏军  施源 《城市规划》2007,31(4):20-25
近期建设规划作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一个创新,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城市政府调控城市发展的需求,但其配套制度和实施手段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本文结合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实践,基于政府现行运作制度框架,剖析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尝试从政府运作角度探讨城市规划(尤其是总体层面规划)实施机制的自我完善途径,在此基础上梳理出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与政府相关年度计划的协调关系,并提出完善年度实施计划的一系列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各类空间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同社会群体需求的复杂性或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是城市规划面临的核心难题,"试图以增长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发展观"已难以奏效。城市规划应及时从单纯重视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对社会空间的关注。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这一复杂背景下,城市规划应关注几个关键性的社会问题,即社会阶层日趋分化下的居住分异问题,就业——居住的空间不匹配问题以及贫困与低收入住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依据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依托点—轴—网的框架结构理念,从原则、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探讨了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将知识、能力、素质作为有机整体,提升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达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杨帆 《规划师》2007,23(3):65-69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掌握政治知识对城市规划专业实践和社会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政治知识应成为城市规划学科建设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对城市规划政治的研究,可从城市规划的价值基础、城市规划事件过程和城市规划参与者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居住空间贫富分异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社会经济转型而来的城市人口贫富分化加剧,以及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加速了居住空间贫富分异现象的发展,同时也容易引发一些城市社会问题。因此,对大城市居住空间贫富分异的现象必须进行适度的引导和控制,加强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引导与宏观调控作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抑制其可能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潘安  吕传廷 《城市规划》2006,30(10):49-54
城市规划编制与研究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石,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应对变化的主体和背景,需要每个城市规划工作者进行积极的思考。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未来规划编制与研究应加强政策研究、加强与实践结合、加强学术研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的职业实践和社会角色决定了规划伦理意识培养是城乡规划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国内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伦理意识教育体系,文章借鉴国外规划伦理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研究中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伦理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加强规划教育伦理课程体系建设、重视规划伦理案例库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创新规划伦理教学模式、加强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16,(12):106-112
通过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社会文化基础、形成过程以及发展至今的历程进行回顾,从学科发展动力、表现形态以及知识特征和知识体系化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论文强调,城乡规划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发展,要在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学科知识的生产,并指出知识生产的路径、相应方式以及需要关注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中国规划学科知识和成果向其他学科和其他国家输出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   总被引:57,自引:10,他引:47  
石楠 《城市规划》2004,28(6):20-31
就空间论空间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化、多元化的社会经济进程,城市规划必须研究空间背后的社会利益机制,所有的城市规划工作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利益问题进行的,城市规划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城市规划的目标就在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应该始终是城市规划师的基本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但是城市规划并不能自动地实现公共利益,为此需要克服来自几个方面的自利性影响。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应该在空间上拓展,更应该在学科领域上加强交叉,尤其是注重对于决定土地与空间利用模式的利益关系的研究,应该逐渐向政策科学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视规划中的利益诉求机制的建设和规划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及社会公益用地范围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英国城市规划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自己成熟的体系。通过分析,文章将英国城市规划教育分为3个阶段:基础知识培养阶段、专业理论知识培养阶段、主攻方向选择阶段,并针对3个阶段所设置的课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城市规划2009级教学计划提出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模型,提出高度的市场经济、充分的社会民主和稳定的规划秩序构成了规划的"不可能三角",其内在逻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市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矛盾,以及这对矛盾的协调界面——规划秩序。围绕这一模型,可以对规划地位、规划理性、规划价值、规划实践展开新视角下的讨论,主要观点包括:(1)对于城市发展,规划秩序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对等的影响权重,而不是简单地随动、从属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规划地位应予以加强并在空间秩序的构建中回归人的本质。(2)规划理性首先应知"有不可为",要把握好"度";其次,秩序的要义是"各适其位,各尽其才"。(3)规划价值体现在明确"是非"问题、不较"长短"问题、慎对"有无"问题,要构建一个兼具原则性、程序性和包容性的规划秩序。(4)在规划实践中必须重视规划的技术制度二象性,加强空间规划与政策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