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无形资产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创造了经济利益,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在使用中不断地损耗。无形资产推销便是对损耗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主要对影响无形资产推销的3个因素分别展开论述首先确定在无形资产推销基数时强调无形资产成本与相关支出的区别,分清不同来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包含的具体组成部分,其次在提出确定无形资产推销期限时应注意遵循谨慎性和灵活性原则,以无形资产收益年限和有效期孰短作为上限,可以适  相似文献   

2.
无形资产在企业融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公司法》与原《公司法》相比,对无形资产在企业设立时允许的出资比例有了较大提高,原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规定显然已不太适用。本文从无形资产的实际性质和无形资产融资在企业资产结构中比例增加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阐述了无形资产加速摊销的必要性,并对无形资产摊销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所谓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那些可以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等。它们代表着企业或所有者拥有的一种法定权或优先权,或者是企业所具有的高于一般水平的获利能力,它可以为企业在较长时期内提供经济效益。 无形资产属于“软件”范畴,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然而专利再好,技术再先进,没有人们认识利用,它只能是“潜在”的。只有当人们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有用的价值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无形资产既有先进性,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对其价值转移方式的确定有着不同的认识,大体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是不予摊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无形资产的存在期并不限定(如商誉),其价值也不一定在经营过程中被消耗掉,有些还会增值(如商标权、商誉)。因此,不赞成摊销。但是如果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已跌到其成本以下,其差额部分可准许摊销。 第二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判断是主观的,没有科学的证明。为了稳重起见,主张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上篇文章中谈到、无形资产的摊销也应当采用加速摊销的方法,从开始使用之日起,按其不同的受益对象,在有效期限内摊入不同的成本费用中去.这样可以使企业提前受益,便于新技术的快速引进,并减少了资产的风险.那么如何来进行摊销呢?这就是本文要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原中国电信分营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三个独立运营公司后,原中国电信几十年积累的无形资产也随着企业分营而流失,有观点认为,原中国电信的企业声誉不好,应放弃原中国电信的无形资产,重新经营企业的无形资产、重新树立企业形象,为了防止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的片面性,造成无形资产进一步流失与浪费,运用成本收益法、收益现值法、成本加成法等方法,给出了三大运营商所拥有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以此促进三大运营商对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认识与管理。  相似文献   

6.
在原中国电信分营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三个独立运营公司后,原中国电信几十年积累的无形资产也随着企业分营而流失.有观点认为,原中国电信的企业声誉不好,应放弃原中国电信的无形资产,重新经营企业的无形资产、重新树立企业形象.为了防止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的片面性,造成无形资产进一步流失与浪费,运用成本收益法、收益现值法、成本如成法等方法,给出了三大运营商所拥有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以此促进三大运营商对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认识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对企业无形资产从自创和外购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探讨了以摊销为目的和以投资,转让为目的的评估方法,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笔者论述了运用指标体系法和生产函数法对企业无形资产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对二者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经济效益时,应综合使用两种方法,以利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笔者论述了运用指标体系法和生产函数法对企业无形资产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对二者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经济效益时,应综合使用两种方法,以利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企业兼并重组是当前资本市场引人注目的热点,在兼并中无一例外涉及到商誉问题。但是我国对商誉会计的处理存在问题,如商誉摊销对企业的利润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商誉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不随价值摊销而消失等。对购并中的商誉问题进行探讨:首先阐述了企业并购中商誉涵义的理论本质、构成要素;其次分析了在企业并购中怎样对商誉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最后论述了企业并购后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以及对负商誉的认识。同时提出了规范我国商誉会计处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