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经酸连轧后的34MnB5钢为原料,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退火试验,分析最佳退火温度,并进行不同热冲压工艺的平模淬火试验。研究退火温度、淬火温度对热成形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790℃时,条带状组织已基本消失,晶粒的等轴化程度较高,混晶现象明显改善,贝氏体晶粒组织细化,在基体内部均匀分布铁贝两相。退火温度为790℃,淬火温度为930℃,保温5 min时,显微组织为细小均匀的板条马氏体,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其屈服强度达到1353 MPa,抗拉强度达到2018 MPa,伸长率达到7.5%,且横纵向三点弯曲角均可以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2.
姜颖  向浪涛  徐华  黄微涛  王灿 《轧钢》2020,37(4):100-102
针对重钢4 100 mm产线生产的厚度为16~25 mm Q235D热轧钢板低温冲击性能不合问题,通过对钢板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轧制工艺进行分析,发现产生沿晶界呈连续带状分布的珠光体组织,并且同时伴随有混晶现象是导致钢板低温冲击性能不合的主要原因。将精轧终轧温度提高至890~900 ℃,改善了钢板组织形态,获得均匀的组织,提高了Q235D钢板低温冲击性能,满足了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姜颖  向浪涛  徐华  黄微涛  王灿 《轧钢》2007,37(4):100-102
针对重钢4 100 mm产线生产的厚度为16~25 mm Q235D热轧钢板低温冲击性能不合问题,通过对钢板化学成分、金相组织和轧制工艺进行分析,发现产生沿晶界呈连续带状分布的珠光体组织,并且同时伴随有混晶现象是导致钢板低温冲击性能不合的主要原因。将精轧终轧温度提高至890~900 ℃,改善了钢板组织形态,获得均匀的组织,提高了Q235D钢板低温冲击性能,满足了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选取连续铸轧后经过一道次冷轧的2.55 mm厚铝箔坯料进行显微组织、SEM、EDS、XRD分析,对比相同成分和轧制工艺、不同均匀化退火工艺的铝箔坯料组织变化,探讨均匀化退火工艺对超薄双零铝箔坯料组织的影响,以提高铝箔的质量。结果表明,均匀化退火升温速率越快、加热温度越高,则晶粒尺寸越小,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长大;在升温速率15℃/min、加热温度600℃、保温时间7 h的退火工艺下,铝箔坯料的组织较均匀,晶粒和第二相尺寸细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退火工艺对WE71镁合金冷轧板的微观组织和硬度值的影响。试验表明,经挤压开坯,然后室温轧制的WE71镁合金板材在退火过程中发生了静态再结晶现象,使晶粒细化,组织均匀性改善。在480℃退火20 min,硬度值下降大约13%;通过对比480和500℃下退火过程中的平均晶粒尺寸、组织均匀性及硬度值,制定出最佳的退火工艺:退火温度为480℃,退火时间15~20 min。  相似文献   

6.
针对GH907合金自由锻环形件组织不均匀的问题,分析了原材料和锻造过程对锻件组织的影响,提出了改进措施。加热温度偏高、终锻变形量偏小、终锻温度偏低是导致锻件不均匀组织的主要原因,原材料的混晶组织会加剧锻件的组织不均。采用软包套保证终锻温度,将坯料的高径比提高到1.8,将棒材直径减小到155 mm,将环坯加热温度降到1050℃,终锻变形量提高到35%,此时锻件的组织均匀性明显改善,力学性能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模拟退火试验研究了气冷连续退火工艺对冷轧双相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均热温度升高,钢板强度首先大幅下降,之后逐渐上升到最高点,然后又有所下降,退火温度应保证均热时得到一定数量的奥氏体,但对于喷气冷却的快速冷却工艺,过高温度产生过多的奥氏体降低了淬透性,不利于钢板力学性能;均热后适当的缓冷可以析出新生铁素体,这有利于双相钢板的塑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柳钢高线生产的φ6.5 mm ML08Al低碳冷镦钢盘条近表面出现混晶组织的问题,分析了加热工艺、变形工艺及吐丝温度对产生混晶组织的影响,并对相应的温度制度进行了优化。一加热段迅速将钢坯加热至880~920 ℃,二加热段控制在1 080~1 120℃,均热段控制在1 050~1 090 ℃,各段温度控制精度±12 ℃,加热时间不小于95 min,有利于奥氏体晶粒均匀化,大幅度降低钢坯表面与芯部、头部与尾部温差;结合水箱冷却能力及轧机设备能力,预精轧结束后对轧件快速冷却,将入精轧温度由970 ℃降至860 ℃,将轧件冷却至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轧制,同时利用精轧机组机架间水冷系统,控制终轧温度为990~1 020 ℃,以避免轧件变形过程温度过高导致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吐丝温度由原先的950 ℃降至830 ℃。采用优化工艺后,获得了晶粒尺寸均匀的F+P组织,改善了ML08Al盘条冷镦性能。  相似文献   

9.
针对柳钢高线生产的φ6.5 mm ML08Al低碳冷镦钢盘条近表面出现混晶组织的问题,分析了加热工艺、变形工艺及吐丝温度对产生混晶组织的影响,并对相应的温度制度进行了优化。一加热段迅速将钢坯加热至880~920 ℃,二加热段控制在1 080~1 120℃,均热段控制在1 050~1 090 ℃,各段温度控制精度±12 ℃,加热时间不小于95 min,有利于奥氏体晶粒均匀化,大幅度降低钢坯表面与芯部、头部与尾部温差;结合水箱冷却能力及轧机设备能力,预精轧结束后对轧件快速冷却,将入精轧温度由970 ℃降至860 ℃,将轧件冷却至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轧制,同时利用精轧机组机架间水冷系统,控制终轧温度为990~1 020 ℃,以避免轧件变形过程温度过高导致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吐丝温度由原先的950 ℃降至830 ℃。采用优化工艺后,获得了晶粒尺寸均匀的F+P组织,改善了ML08Al盘条冷镦性能。  相似文献   

10.
王建军 《金属热处理》2014,39(7):99-101
用MMS-200热模拟试验机对Q690D钢板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及不同调质工艺对Q690D钢板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冷却速率为7~15 ℃/s时,材料组织才能转变为马氏体组织。淬火加热温度780 ℃时,钢板没有完全奥氏体化,造成组织不均匀。当淬火温度大于840 ℃时,钢板组织与850 ℃时变化不大。随回火温度升高,试验钢的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李鹏  李人杰  杨雄  黄利 《金属热处理》2022,47(8):223-227
针对高强度热镀锌结构钢SGC570产品的技术要求,选择C-Mn化学成分体系、热连轧+冷轧+连续退火热镀锌的工艺路线对其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室通过热模拟退火试验、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和显微组织观察等手段,得出高强度热镀锌结构钢SGC570产品的再结晶温度为550 ℃,为了提升屈服强度,选择在530~540 ℃之间进行不完全再结晶退火;在工业化小批量试制阶段,通过分析退火温度与产品组织性能的关系对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工业化生产最佳退火温度为530 ℃。  相似文献   

12.
刘鹏飞  杨波  陈宇  刘宏亮 《金属热处理》2022,47(11):122-125
利用奥钢联热模拟试验机模拟980 MPa级双相钢连续退火镀锌过程,利用拉伸试验机、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连续镀锌工艺中均热温度和快冷出口温度对双相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热镀锌退火后,980 MPa级双相钢的微观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组织中有Nb,Ti碳氮化物析出。随着均热温度的升高,马氏体体积分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屈服强度和屈强比不断升高。快冷出口温度从340 ℃升高到430 ℃,马氏体发生回火分解,降低了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同时改善了伸长率。快冷出口温度为400 ℃时,强塑积达到最大值13.9 GPa·%。当均热温度为840 ℃,快冷出口温度为460~480 ℃时,可以获得抗拉强度在980 MPa级以上的双相钢。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亮连续退火模拟试验机研究热镀锌双相钢在较低冷却速率下,不同冷却速率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提高,双相钢组织中马氏体含量增加,晶粒尺寸减小;抗拉强度增加,屈服强度下降,屈强比降低,对伸长率和加工硬化值的影响不显著,冷速为12℃/s是该钢种的临界冷却速率,此时伸长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邹英  刘华赛  韩赟  王朝斌  邱木生  阳锋 《轧钢》2022,39(4):76-80
热基镀锌是提高高扩孔钢耐腐蚀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伸试验机和成形试验机等设备,研究了退火温度对铁素体贝氏体型高扩孔钢组织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450 MPa级热基镀锌高扩孔钢的工业试制。结果表明:随退火温度由710 ℃升高至790 ℃,钢中渗碳体颗粒逐渐溶解,贝氏体体积分数先升高后降低,铁素体晶粒尺寸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断后伸长率先降低后升高。不同退火温度下,试验钢的扩孔率均达到85%以上。工业试制产品具有良好的组织和性能均匀性,其横向屈服强度为396 MPa、抗拉强度为477 MPa、断后伸长率为27.5%、烘烤硬化值为42 MPa、扩孔率大于80%,各项性能均达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开发1 500 MPa级铝硅镀层热成形钢,采用连退模拟器模拟了 5种退火涂镀工艺,采用拉伸试验机、金相显微镜检测样板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及镀层组织,以确定最优退火、涂镀工艺;针对试验中的漏镀缺陷,分析了其产生原因.结果表明,在带钢运行速度为80 m/min,加热温度为770℃,快冷温度为650℃的工艺下,铝硅镀层CR1...  相似文献   

16.
对0Cr18Ni9不锈钢进行表面超音速微粒轰击处理,使表面获得纳米晶粒,并且晶粒尺寸沿厚度方向逐渐增大呈梯度组织。将处理后的样品进行不同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热处理,研究其组织结构和硬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低于500℃时,表层晶粒尺寸未发生明显变化,只是在表面纳米晶层及其相邻的亚微晶层上发生马氏体相变,对应的硬度沿深度分布也未见明显的改变;当加热温度高于500℃时,表层组织发生回复与再结晶,导致硬度明显下降。与加热温度相比,保温时间对组织和硬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叶姜  樊雷 《轧钢》2021,38(1):80-83
为制定DP780高强汽车钢合理的生产工艺,对其进行了连续退火试验,研究了连退工艺中均热温度和均热时间对其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均热温度由780 ℃提高到820 ℃时,钢中生成的奥氏体含量增加,连退板马氏体体积分数、晶粒尺寸、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等均有增加.当均热温度为820 ℃,均热时间由86.4 s延长到...  相似文献   

18.
热轧组织对冷轧无取向硅钢退火织构及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加热温度处理的热轧低硅钢带进行了冷轧及退火实验,分析了热轧钢带的组织对冷轧无取向硅钢再结晶退火过程中的组织及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组织对冷轧无取向电工钢冷轧板再结晶组织及织构演变有重要影响;等轴晶粒组织的热轧钢带比混晶组织的热轧钢带冷轧后再结晶退火快,且退火后晶粒尺寸均匀;随着等轴晶粒尺寸增加,冷轧退火后形成的冷轧硅钢{110}类型的织构增强,{100}类型的织构减弱;表明热轧组织为等轴晶粒时,不利于冷轧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对TP304钢实施19%和25%的冷塑性变形后,分别在650℃、700℃、800℃及900℃下进行30 min再结晶退火,研究变形率和再结晶退火温度对TP304钢晶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TP304钢在650℃、700℃及800℃下再结晶退火30 min,不能实现完全再结晶;900℃下再结晶退火30 min,可获得完全再结晶组织;19%冷变形+900℃再结晶退火30 min,TP304钢晶粒平均直径从40μm细化到22μm;25%冷变形+900℃再结晶退火30 min,TP304钢晶粒平均直径从40μm细化到17μm,二者晶粒度级别均由6级细化到8级,25%冷变形+900℃再结晶退火30 min的细化晶粒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20.
为开发高端车用CR300MB冷轧热成形钢,对经冶炼、连铸、热轧、酸轧的CR300MB冷硬卷取样并进行连续退火和罩式退火工艺模拟,结果表明,两种退火工艺模拟试样的力学性能均能满足某高端车企标准要求,但连续退火试样的强度偏高,断后伸长率偏低,组织晶粒粗大,多为细长的轧制变形晶粒并存在带状组织偏析,而罩式退火试样的力学性能更接近进口材料实物水平,组织晶粒比较细小,大部分为等轴晶。综合分析可知,680 ℃罩式退火工艺模拟试样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均最佳,确定采用680 ℃退火、保温10 h的罩式退火工艺开发试制冷轧热成形钢CR300MB。工业试制的CR300MB热成形钢热冲压前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满足标准要求,且组织和性能均优于罩式退火模拟时的试样,基本达到进口材料实物水平。开发的CR300MB热成形钢采用加热温度930 ℃,保温时间300 s,保压压力8000 kN,保压时间10 s的热冲压工艺成功完成某高端车企零件试制,零件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和脱碳层深度检测均合格,表明高端车用热成形钢CR300MB的研发和应用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