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生长的各生育期,需要有一定的生育环境,如合适的土、水、肥、气候等因素,如果上述各因素失调,即所谓水稻的生态环境失调,则必定影响水稻的正常生育。以往人们只注意到水稻的生长除肥料之外,就靠水。即所谓有“收多收少靠肥,有收无收靠水”之说。其实不然,且不说肥的用法有讲究,水的用量也有讲究。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不适当的开发水利资源以及不合适的灌溉方法,都会使水稻的生态环境失调,产生潜育化水稻土、即所谓“渍害”,也就是所谓“环境水利”问题。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估计,我国南方约有一亿亩各种类型的潜育化水稻土,属中、低产田,如能改善其生态环境,将对促进我国粮食增产有很大影响。我省也有600万亩左右这类中、低产田,占全省水田总面积的2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我省有关地区的粮食向高产方面发展,也影响这类地区的农民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半水生作物,可在湿润土壤中生长,可实施无水层管理,干湿交替灌溉,也称为“控灌”(即控制土壤水分灌溉),可实现最大真实节水(减少蒸发蒸腾量,提高水分生产率)。但由于传统的耕作方式,每年需泡田、整地、水封闭除草、保持水层施肥及水层保温防冻等。同时,为了满足水稻分蘖与抽穗扬花水分敏感期需水,有的还要保持水层管理。  相似文献   

3.
1 基本概念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比较多,如气候、水分、养分、盐分、品种的遗传特性和管理水平等。只有当所有这些因子都充分有效的时候,水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才能达到其潜在值。当某一生长因子处于限制状态时,它就会限制水稻的生长速度,产量就会受到限制。 灌溉时,水稻的实际产量主要由水分条件控制。描述水稻产量与需水量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水分生产函数,其表达式为: Y=f(x) (1)式中x—水稻需水量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四性是作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其中水居首位。如果土壤的水分适量,四性处于协调的生态环境中,作物才能正常生长、成熟。反之水分超量或不足,则四性失调。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水调热,水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涝渍灾害就是由于土壤中水分过多,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作物减产。  相似文献   

5.
分析农业生产中各项措施的技术经济效果,明确农业各项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用和最佳组合,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新局面中急待研究的一个问题.水是水稻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稻生长活动协调进行、利用生态环境因素(光、热、气、养分等)的重要条件和介质.水稻的增产相当部分决定于灌溉水的作用.但这个作用到底是多大?每亩地、每方水对水的稻谷增产、  相似文献   

6.
水、肥、气、热、光是农作物的五大生活因素,它们相互间不可代替,缺一不可,同等重要。水是其中的活跃因素。在土壤中,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温,促进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结构,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农业高产稳产的目的。因此,农田水分状况与农作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农田水分存在形式有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三种。这三种水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的是土壤水;只有将地面水和地下水转化为土壤水,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土壤孔隙中有空气和水分存在,水气比例失调,就会造成作物生长环境和土壤物理性状变坏,不利于作物生长。各种农田水利工程措施,灌溉或排水降渍,归根结蒂都是为了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促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状况处于协调状态,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朱玉伟  拾兵  黄勇  焦志洋 《人民黄河》2005,27(1):42-43,46
为解决黄河口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须对河口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要保护和维持河口三角洲湿地环境,协调人类活动与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则确定其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核心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现状,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有关概念。指出未来生态需水量研究发展趋势是综合多学科的研究,微观上从水分需求机理研究入手,宏观上关注尺度效应和耦合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区域水稻旱情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制定南方地区水稻旱情等级划分标准,根据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建立水稻生长过程水平衡模拟模型,模拟水稻生长期水田水分循环过程;根据降水预报和水利工程蓄水状况,预测水稻旱情信息,掌握水稻旱情发生、发展和缓解的过程,对水稻旱情进行实时监视和跟踪。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示范区水分干旱模拟结果与实发旱情基本一致。研究成果可为水稻旱情预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为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节水灌溉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试验观测成果,分析了水稻株高、分蘖力、叶面积以及根系生长等生理生态性状受水分胁迫作用而发生变化的内在生理变化机理,研究、探讨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在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作用下,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产生差异的生理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ORYZA 2000模型的鄂北地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北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有限降水难以满足水稻需水量,需要实施灌溉以补充水分。为此,根据长渠灌溉试验站水稻灌溉试验成果,基于ORYZA 2000模型构建了鄂北地区水稻生长模型。根据不同受旱阶段及受旱水平设置了多种受旱方案,利用构建的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受旱方案水稻需水量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受旱程度的增加,水稻需水量与产量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模拟成果分析基础上,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分析得到了Jensen模型中不同生育阶段敏感系数,构建了鄂北地区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对指导当地水稻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通过覆膜旱作旱管来控制水稻根区土壤水分,充分利用降雨且辅以适时适量灌溉的技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水稻覆膜旱作对土壤水热、土壤养分、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生长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地区覆膜旱作水稻产量变化,探讨了水稻覆膜旱作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提出覆膜旱作水稻水热传输过程、不同薄膜材料的优选及不同地区实现覆膜旱作水稻的增产是水稻覆膜旱作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及方向。  相似文献   

12.
暗管排水     
暗管排水即通过在田间埋设不同的透水管材和形式,以排除土壤中多余的水分,降低和控制田间地下水位,治渍改土,为作物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关系最为密切,土壤水是农作物生长获取水分的主要来源,因为地面水入渗到土壤之  相似文献   

13.
李天淳 《治淮》2013,(12):42-43
针对黄河故道人文地貌特点,分析了该地区水文化和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在利用中保护,在开发中修复”的理念,体现水生态工程建设、水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并阐述了水生态、水文化保护建设的思路和布局。  相似文献   

14.
由于降雨的不均衡性又不及时灌溉,水稻生长则出现阶段性亏水而造成减产。但哪一阶段亏水对水稻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更大?在同一阶段不同的亏水水平对水稻的减产程度又是怎样?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于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生产指导意义。根据多年的试验资料,本文着重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亏水对水稻植株形态及产量的影响。1 试验及处理方法采用盆裁试验,供试品种早造为杂优稻“优Ⅰ439”,晚造“优Ⅰ63”。亏水处理分别在四个生育阶段进行,即分蘖期、幼穗分化发育期(即拔节至孕穗)、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均以三种亏水水平处理,即“轻度亏水…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需水较多、耐水性较强的作物,在系统发育过程形成了适应于水层下生长的特性.对于土壤水分的要求比较严格,水分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以至影响后期的产量。黑龙江省东宁县三岔口水稻法溉试验站,多年来对水稻花溉技术的试验研究表明,在稀植条件下淹灌水层与需水量是有一定特性的。水稻需水量受环境的影响很大,稀植栽培条件下,构成了个体发育健壮、群体协调稀少的种植特征,反应在水田耗水的需水量中出现蒸腾耗水和蒸发耗水相齐不下的需水特性,而且其耗水与灌水方式、生态环境及自身的发育程度亦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水稻生产中适宜的灌溉方式以及与其匹配的施氮量,以C两优华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使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水肥耦合试验。试验设灌水量和氮肥水平两个因素。以淹水灌溉的灌水量为基准,设置4个水分处理,即W1 (淹水灌溉100%)、W2 (轻度干湿交替灌溉66.7%)、W3 (中度干湿交替灌溉33.3%)和W4(雨养,灌溉0),不同水分处理灌溉频次相同,当W1水层消失时同时灌溉。设置6个氮肥梯度,0、90、135、180、225、270 kg/hm~2。对水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溉处理下,增加氮肥施用量,均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和叶片SPAD值;中度干湿交替灌溉,显著降低了低施氮量处理的株高,高施氮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灌水量减少对株高的影响。轻度与中度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高氮处理成熟期水稻叶片SPAD值显著降低,从而改善其贪青晚熟现象。在不同灌溉处理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雨养处理会导致水稻实粒数与结实率显著降低;不同灌溉方式下,氮肥施用量与水稻产量均呈现二次方的关系,不同水分处理下的水稻产量峰值出现时的施氮量不同,当施氮量达到135 kg/hm~2之后,继续增加施氮量,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在水分亏缺条件下继续增施氮肥会导致产量明显下降。综上所述,施氮量的多少应该与灌水量相匹配,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180 kg/hm~2氮肥会达到较好的水肥耦合模式,可以在减少灌水量的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并且保持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消耗单位水所获得的农产品产量,是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问题。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阐述农业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尺度、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并讨论提高WUE的主要技术措施,其中引入基于ET的科学水管理理念;分析WUE与灌溉水量、有效降水量和有效灌溉面积的关系;讨论利用WUE进行水资源利用评估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黑龙江省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已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实践,控制灌溉技术使水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更趋合理有效,促进和控制水稻生长.合理的土壤水分调节与控制,不仅减少了灌水次数和灌溉水量,大幅度地节约了水量,而且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达,控制水稻地上部株型无效生长,提高水肥利用的有效性.适时适量的灌溉供水,能较充分地发挥水稻生长的补偿效应,从而形成较合理的群体结构和较理想的株型,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因此,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具有节水、高产、优质、低耗、抗倒伏、抗病虫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降低地下水位是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与防治盐碱化的重要措施。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来看,要有适宜的水分、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基本条件,地下水位比较高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从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来看,必须降低地下水位到地下水临界深度以下。因此在治涝中不仅需要及时排除地面涝水,还要及时降低地下水位。  相似文献   

20.
赵一民 《东北水利水电》2001,19(5):45-45,47
水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要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文中对如何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