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聚合物驱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聚驱驱替对象转向渗透率更低、层间差异更大的簿差油层后,由于薄差油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的适应性较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造成了薄差油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总体效果,聚驱分注技术面临着解决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渗透率严重不匹配的挑战。为此,研究了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实现高渗透率油层控制注入量的同时降低粘损率;低渗透油层适当降低分子量和粘度,又有足够的注入速度。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效果明显。本文介绍了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的工艺原理、管柱结构、工艺参数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庆油田一类油层聚合物驱即将结束,三次采油对象逐渐转入二、三类油层,由于层间差异大、渗透率低、薄差层对中、高分子量聚合物适应性差,采用同一种分子量聚合物驱替,造成低渗透油层注入困难、动用程度低,影响聚驱开发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技术,该项技术通过分子量调节器和压力调节器切割出适合薄差油层的聚...  相似文献   

3.
中区西部"两三结合"分期分质工业性试验在原"两三结合"试验的基础上对极限油层展开技术攻关,试验区目的层是有效厚度小于1m,渗透率小于100md的薄差油层。这类油层有渗透率低,油层厚度薄,平面联通条带窄,油层发育差等特性,在注聚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层间矛盾。在综合利用各种动静态资料分析层间潜力的基础上,研究并实施了相应的调整技术,这些技术为提高注入井注入能力,油井见效率,和改善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替效果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二类油层工业化区块的高效开发,将薄差油层作为聚驱开发的主要对象,在注入中分子量聚合物条件下,油层的动用状况变差,连通井区含水回升速度快,阶段提高采收率低。因此在前期分质注入现场试验中在优化段塞组合,优化注聚参数的前提下,加强分质注入参数配套调整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聚合物与不同油层匹配性,探索注聚中后期改善聚驱开发效果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聚合物单一段塞注入易发生高渗层突进、薄差油层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大庆油田开展变粘度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方式,改善了非均质油层的驱油效果,交替注入方式一般采用高、低粘度的交替[1]。而本文结合恒压法驱替实验中不同渗透率油层可动用压力梯度不同的现象,提出在聚驱不同开发阶段,采用压力梯度与聚合物注入参数相结合的交替注入方式,即在较低压力梯度下注入高粘度体系动用高渗透率油层,在较高压力梯度下注入低粘度体系启动低渗透率油层,最终达到最大程度动用不同渗透率油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二类油层平面、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导致注入浓度与油层匹配性变差,驱替效率下降。本文根据不同聚合物体系恒压渗流实验研究结果,结合井组平均渗透率,完善二类油层聚驱注入浓度与油层匹配方法,注聚浓度匹配细化到层段,实现了注入浓度与油层的最佳匹配。注入浓度优化后,整体注入压力分布更加均衡,低渗透部位、薄差层吸水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针对污水注入体系下聚用量大、干粉利用率低的问题,在**区块二类油层聚驱**号注入站开展交替注入试验,通过中分子量聚合物高低浓度交替注入,进一步改善注入状况,在保证聚驱开发效果的同时,达到降低聚用量15-20%的目的,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刁萌 《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3):108-110,96
聚合物驱油已经成为某油田稳产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在介绍了实验区块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二类油层不同聚合物驱油注入分子量、注入压力、注入量以及聚合物段塞等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大驱油效果提升;1200万分子量聚合物驱油效果明显优于600万分子量和800万分子量聚合物;低分子量岩心聚合物注入量在0.5PV时注入效果最佳,中分子量岩心聚合物注入量0.5~0.7PV注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认识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可行性及各项相关技术,2007年3月在北东块8-182井区开展聚合物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由于三类油层属三角洲内、外前缘相沉积,多发育为表内薄差层和表外储层,具有渗透率低、厚度薄、层数多和相对均质的特点,聚驱注采能力及见效特征与二类油层有很大区别。文章通过对三类油层沉积特征的认识,分析影响聚驱效果的主要因素,总结三类油层聚驱阶段取得的效果及认识。为喇嘛甸油田三类油层注聚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驱油过程中的注入剖面变化是在注聚初期,其吸水剖面与水驱基本相同,聚合物溶液还是主要进入高渗透层,随着高渗透层渗流阻力的增加,聚合物溶液开始进入低渗透层,注入剖面得到改善。随着低渗透层聚合物溶液的不断进入,其渗流阻力增加,导致其吸水逐渐下降,吸水剖面出现返转。本文通过大量的物理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聚合物驱油过程中的吸水剖面返转规律,说明了剖面返转是一种聚合物驱油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渗透率级差、聚合物分子量和浓度都是影响剖面返转规律的重要因素,研究了渗透率级差、聚合物分子量和浓度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降低二类油层聚驱成本、提高聚驱效率、改善开发效果上取得新突破,需要深入研究二类油层聚驱效果。本文通过实验确定了不同油层可注入的最大聚合物体积;研究了不同聚合物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给出了不同油层条件下最佳注聚体系,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方案编制、指标预测及注采跟踪调整提供依据,最终提高二类油层聚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前言 大庆油田实践表明,聚合物驱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以上。2007年大庆油田聚驱年产量达到1149万吨,占总产量的1/4,已连续六年超过i000万吨,为大庆油田高产、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大庆油田沉积环境影响,油层非均质性严重,高、低渗透层差异较大。在笼统注入方式下,存在着高渗透层无效循环严重、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的矛盾。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开发效果,必须实现分层注入,即通过限制高渗透层注入量、提高低渗透层注入量,  相似文献   

13.
考虑稠油的非牛顿特性、聚合物的粘弹性、水相渗透率的下降、不可及孔隙体积以及残余油饱和度的降低等因素,建立并求解了稠油粘弹性聚合物驱渗流数学模型,分析了注入量及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对驱替速度和驱替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入量一定的情况下,在聚合物溶液波及范围内,聚合物溶液弹性越大,注采井间的速度越大,驱替效果越好;聚合物溶液弹性一定的情况下,注入量越大,注采井间的速度越大,驱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溶液的注入不可避免的影响油藏物性参数,进而直接影响聚合物驱油的整体效果,因此本文针对大港油田港西A区开展了聚驱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孔隙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并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储层物性参数变化的驱替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的注入使近井地带渗透率大幅度降低,同时导致层内和层间非均质加剧,影响采油效果;粘度连续降低的变粘度驱油体系能够适应这种储层变化情况,并且大幅度动用中低渗透层剩余油,比单一粘度聚驱提高采收率3.8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薄差油层是厚度小于1 m的表内薄层以及表外油层,储层渗透率差,因此影响因素与主力油层不同。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油水井进行了分类,通过单因素分析,评价了7个对薄差油层聚驱开发效果起主要影响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统计学分析,建立了一套新的薄差油层聚合物驱油效果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庆油田一类油层聚合物驱区块多数已经进入后续水驱阶段,聚合物驱的主要开发对象已经由一类油层转向二类油层。二类油层纵向上非均质性强,平面上相带变化复杂,砂体连通性差,导致开发中的平面矛盾非常突出,注入参数个性化设计、注入方式及跟踪调整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大庆油田开展了改善二类油层聚驱效果研究,通过分层注聚、分质分压注聚、合理设计注入参数、交替注入方式等一些列技术措施的实施,改善开发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三、四类薄差油层由于储量较大,被看作是油田开发中后期产量递减的重要接替。也因此成为三次采油的重点研究对象。对于三、四类薄差油层,由于其层间矛盾较大,用同一分子量聚合物驱油,很难实现不同油层间的同时匹配,导致匹配较差油层的动用程度较低而影响总体开发效果。在精细地质建模的基础上,采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实验区产油、含水完成了历史拟合,并分析和预测了不同注聚方案的开发效果。研究表明:分层分质注聚效果好于笼统注聚,分期分质注聚效果好于分层分质注聚。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二类油层工业化聚驱开发,将1m以下油层拓展为聚驱开采对象,在注入中分子量聚合物条件下,0.5-0.9米油层吸水砂岩及有效厚度比例仅达到40%-50%,随着注聚的深入,发育差注入井的注入能力变差,油层动用状况变差,连通井区含水加速回升,阶段提高采收率仅能达到10%左右。因此开展中、低分分子量注入试验,可通过优化段塞组合,优化注聚参数,可以有效改善油层动用,提高聚驱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聚合物单一段塞注入油层动用程度低、聚合物用量大的实际,进行了聚合物多段塞交替注入技术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了不同分子量聚合物的注入PV数,现场试验使注采关系和油层动用状况得到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大庆油田在"十五"初期开展了多个二类油层聚驱矿场试验,喇南一区上返萨Ⅲ4-10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以该实验为基础,紧密结合油层性质,根据实验三年的注采动态变化,探索了二类油层的合理注入参数及注入方式,总结了适合二类油层的综合调整方法,并对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为研究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大面积推广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