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几种接地网最大接触电位差的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等效矩形接地网的变换公式和矩形接地网的最大接触电位差公式 ,并利用这两个公式导出了 L、T形和锯齿三角形等任意形状接地网的最大接触电位差公式  相似文献   

2.
此文提出了等效矩形接地网的变换公式和矩形接地网的最大接触电位差公式,并利用这两个公式导出了L形、T形和锯齿三角形等任意形状接地网的最大接触电位差公式。  相似文献   

3.
国家电力行业标准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给出的方孔接地网的最大接触电位差计算公式,从原理上看,它只适用于计算正方形接地网的最大接触电位差。为此,用该公式作基本数学模型,以文献〔1〕提出的等效矩形接地网的变换公式为依据,引入多变量的修正函数,并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归纳出任意形状接地网的最大接触电位差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把任意形状的接地网变换成等值矩接地网的方法,并提出了接地网“不对称系数”的新概念。基于接地网不对称的概念和等值矩形接地网的变换方法,导出了计算任意形状接地网的最大接触电位差的新公式。  相似文献   

5.
结合福州城市中心区某110kV地下变电站工程的设计建设,论述地下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方法。从接地网总体布置方案设计、接地极材料选型、接地网接地电阻值计算、最大接触电位差及最大跨步电位差校验等基本方面,进行地下变电站接地网设计。  相似文献   

6.
王洪泽  杨丹 《广东电力》2006,19(12):4-9
中国电力标准DL/T 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所推荐的接地网最大接触电位差计算公式的缺点是不宜用于面积S<30 m×30 m的小型接地网。为此,提出了以正方环为基本几何模型的接地网最大接触电位差新计算公式,它既适用于小型接地网,又适用于大型接地网,而且,它还比以平行导体为基本几何模型的美国《交流变电站接地安全导则》的最大接触电位差计算公式更符合接地网的实际情况,且物理概念和几何概念也更清楚。新计算公式与计算机数值算法比较,相对误差较小,且适用范围大,可供有关工程人员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
矩形接地网接触电势的解析计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洪泽 《电力建设》1998,19(2):38-41,48
提出了计算矩形接地网最大接触电势的新公式,经验证计算表明,当矩形接地网的长宽比ε不大于16时,新公式的计算值与计算机数值计算法的计算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8.
电力标准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所推荐的地网最大接触电位差公式的缺点是不宜用于面积A<30×30m2的小型地网。为此,该文提出了以方环为基本几何模型的地网最大接触电位差新公式,它既可适用于小型地网,又可以适用于大型地网。而且,它还比以平行导体为基本几何模型的美国《交流变电站接地安全导则》的最大接触电位差公式更符合地网的实际情况,且物理概念和几何概念也更清楚。新公式与计算机数值算法比较,相对误差较小,且适用范围大。  相似文献   

9.
康巧萍  吴丹 《湖北电力》2011,35(5):15-17
文章按照地网均压理论,设计出不等间距均压接地网;经对地网参数的计算及实际测试验证,发现了相关标准中个别系数有误;通过实际测试,证明了均压接地网的均压效果非常显著,各网孔电势大致相等,各网孔电势与平均值相差不超过2.67%,最大网孔接触电压差是长孔或方孔网的40%左右;能够很好地满足规程对于接触电位差、最大跨步电位差等安...  相似文献   

10.
接地网网内电位差的均衡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地网电位均衡性对接地网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大接触电压和网格电压的计算结果显示出采用按指数规律布置接地导体对降低接触电压和改善电位均衡性具有显著作用。将接地网四角做成半径为D/2(D为均压带间距)圆弧的方法和按指数规律布置接地网的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显著降低边缘的电位梯度,更近一步降低地表电位差。文章还阐述了保证接地网电位均衡性的措施,并指出接地网防腐对维持接地网电位均衡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形状记忆合金电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凯  辜承林 《微特电机》2001,29(6):16-19,25
概括了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晶体学和热力学特性,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电机的结构、原理、驱动、控制和应用,综述了当前形状记忆合金电机的应用与研究中的若干热点。  相似文献   

12.
形状记忆合金电机具有机械性能高、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可作为驱动元件应用在小尺寸的机械装置中.本文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电机的基本原理及结构,对其优缺点和研制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形状记忆合金电机的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雪 《低压电器》1999,(5):48-51
形状记忆合金与以金属都具有具有随温度变经而发生变化的特性,本文就它们的变经机制,性能,应用场合等进行比较,使这两种材料在使用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形状特征的图像检索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图像形状特征的图像检索方法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为了便于在众多的图像信息库中快速、准确的检索出所需图像,研究了基于形状特征图像检索的主要步骤,且对步骤中所涉及的算法做了比较、选取、改进。利用MATLAB语言开发了一个基于形状特征的图像检索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的检索出相似的图像,且对于实验结果做了查全率和查准率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证明该系统切实可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气体放电灯中,为了使电弧管能承受气体放电时产生的高温和高压,电孤管泡壳的原材料采用石英玻璃,泡壳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成形的方法也有很多,选择合适的成形工艺,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6.
A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easuring the shapes of 3‐D objects whose surfaces have regions of different reflectance. The 3‐D coordinates of the object sections are obtained by triangulation with a light‐section method, using a slit light source and a CCD camera. A CCD camera with an expanded dynamic range is employed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reflection from uneven surfaces. The CCD camera expands the dynamic range by combining multiple images captured at different shutter speeds. A trial 3‐D shape measurement system has been produced using our metho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was confirmed experimentally. © 1998 Scripta Technica, Electr Eng. Jpn, 126(2): 40–47, 1999  相似文献   

17.
核脉冲波形甄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分析核脉冲波形堆积和传统的全硬件核脉冲信号处理电路,提出基于DSP和高速A/D的波形甄别系统方案,可有效地实现去脉冲堆积和脉冲幅度测量,减小系统的死时间,也简化模拟电路设计。在此基础上,可设计新型单道和多道幅度分析仪等核测量仪器。  相似文献   

18.
胡薇  金雷 《电机技术》2012,(4):30-31,33
通过对矿山用YB系列电机的修理,对转子凸形槽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并对矿山用YB系列电动机转子槽形的改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形状记忆合金电机研究与应用中的若干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凯  辜承林 《微电机》2000,33(2):32-35,45
概括了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晶体学和热力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电机的结构、原理、驱动、控制和应用。综述了当前形状记忆合金电机的应用与研究中的若干热点。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verify experimentally the validity of the rotation mechanism theory of the SMA engine. The main results obtained by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We derived a theoretical formula which predicts the rotation speed and output power of the SMA engine. We built large‐sized experiment equipment to measure the rotation speed and torque simultaneously, and obtained a maximum output power of 3.74 W. We compared the measured values of the rotation speed and the torque with the theoretical values, and partially verified the validity of the theory. We derived an empirical formula which predicts 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of the SMA engine. ©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Electr Eng Jpn, 174(4): 19–27, 2011;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Online Library ( wileyonlinelibrary.com ). DOI 10.1002/eej.21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