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以黄河为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李国英 《人民黄河》2005,27(11):1-4
通过对河流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互关系的阐述,确立了河流的价值主体地位,提出了河流治理的终极目标,即维持河流健康生命。以黄河为例,论述了21世纪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方略,从理论体系、生产体系和伦理体系3个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这一治河理念的内涵、目标及实现战略。认为应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1493”治河体系,构建人类和河流问的和谐关系,从而使黄河的健康生命得以恢复及维持。  相似文献   

2.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为体现其终极目标的四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应通过九条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治理黄河与国家共命运、同成长,谱写了崭新的历史篇章。从"一手拿枪,一手拿锨"进行不屈不挠的治河斗争,到新中国成立后探索开辟新的治河道路,揭开"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历史新篇章;从世纪之交研究解决黄河缺水断流等新矛盾,到进入21世纪调整转变治河理念,维护黄河健康生命,谋求人与河流和谐相处,推进黄河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  相似文献   

4.
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是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体现终极目标的4个主要标志。该标志可以通过减少入黄泥沙措施的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黄河河口治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等途径得以实现。"三条黄河"建设是确保各条治理途径科学有效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5.
李国英 《中国水利》2004,(24):68-70
2004年,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黄委以当好河流代言人为己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新的精神,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体系,展开了一系列新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2004年6月,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莅临黄河,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治黄工作考察。他在考察中充分肯定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目标,称赞黄河调水调沙是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落实到黄河治理事业中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论断,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提出了崭新的课题——谋划千年治理蓝图.河流地貌学探究河流在天然和受人类干预情形下的演化规律,研究的时间尺度可达数千年,可为治河的长期决策提供支撑.通过简述河流地貌学的发展史、研究内容、学科特色及其关注的治河问题,以河道系统演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河流生命危机与河流伦理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哲学的观点看,河流具有生命.人类与河流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时期.在当前河流生命危机时期,需要构建河流伦理观.河流作为道德主体,具有完整性权利、连续性权利、清洁性权利、用水权利、造物权利.人类对河流的道德义务应通过尊重性、整体性、保护性、评价性、补偿性等原则来实现.河流立法有助于促进人们河流伦理水平的提高.构建河流伦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的组成部分,其创新意义在于扩大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确定了新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9.
李国英 《中国水利》2005,(24):61-63
一 200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践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体系统揽全局,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稳步推进,各项主要工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朱鹏  张再厚  朱卫东  徐清华 《人民黄河》2007,29(11):89-90,F0003,F0004
2007年10月16日至19日,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在山东省东营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河流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代表围绕主题,从社会、环境、经济、历史、科学、伦理等层面,就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进行了广泛交流,发表了《黄河行动纲领——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社会与各界人士,像珍惜人类自身生命一样珍惜河流生命,自觉投入保护河流生命的伟大行动。本届论坛安排了26个专题会议、78个分会场。论坛期间,中国一西班牙水论坛同期举…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北方以黄河为主的浑水河流多年来规划研究及运行管理的经验,通过对比论证,提出浑水单列的实用性质与现实意义.重点阐述不同含沙浓度对河床形态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由长江看黄河,对黄河与长江以不同级别的洪峰洪量产生同样严重的洪水灾害,对国计民生产生同等影响,作了一定程度的原因分析,并重点突出黄河防洪的特点.防洪必须因河制宜  相似文献   

12.
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流与健康相结合是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价值进步的必然结果,维持河流健康已成为河流管理的一个热点问题。河流是有生命的,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健康,我们可以用健康来描述河流的生态状况,河流健康概念寻求利用生物或生态评价方法来完善传统的物理一化学评价方法。河流健康的度量对象包括:堤岸、河床、河水感观、水质指标、水生无脊椎动物指标和鱼类指标等。河流健康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指标、物理化学指标、社会经济指标和人类健康指标。要维持河流健康,应加强河流水资源配置、水质、河岸地和河道等4方面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片)防洪减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黄河是一条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的河流,其洪水威胁依然是我国的心腹之患,西北内陆河防洪设施还很薄弱,为指导黄河流域(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根据水利部“关于组织开展防洪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全国防洪规划任务书》的有关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片)防洪规划编制工作。该项目是水利部下达的重大前期工作项目,是人民治黄以来首次开展的全流域及西北内陆河防洪规划,是全国防洪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范围包括黄河干支流和西北内陆河重点防洪河段、16座重要城市和116座大中型病险库。主要规划目标是:至2020年,初步建成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其他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设计标准。与以往规划相比,本次防洪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反映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体现了水利部部关于“新资料、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河流伦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人文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辩证法的观点推论河流是有生命的.河流有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并与人类共同发展经历了神话、妖魔化、工具化三个历史阶段.河流拥有完整性、连续性、清洁性、用水和造物五种权利."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理论框架正是在"河流生命"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并逐步加以完善的.  相似文献   

15.
近千年淮河流域河湖水系连通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近千年淮河流域河湖水系的自然演变以及人类活动的扰动,深入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表明:目前淮河流域河湖水系连通格局是人类在抵御黄河洪水和泥沙入侵的抗争中,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兼顾漕运、灌溉等社会发展所需而构建的防洪、排涝、冲沙、灌溉、供水等的工程体系。流域主要干支流和湖泊连通基本受人工所控,自然-人工河网交织,河流-湖泊水量交换频繁,入江入海水道基本畅通,并与黄河、长江、海河等各大水系连通,基本解决了河水出海无路,洪涝灾害频发的问题。河湖水系连通在一定时期内对稳定淮河流域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水系连通下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环境生态效应以及对社会经济布局的影响等研究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采取综合措施营造人与黄河的和谐相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营造人与黄河的和谐相处,首先要消除人类活动给黄河健康生命造成的负面影响,然后整合现有的各项措施,采取综合措施来改善黄河生态系统,减少入黄泥沙,扩大河道过水能力.保障黄河健康用水,达到人与黄河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7.
黄河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一条河流。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域固有的矛盾和管理上的缺陷更为突出,通过高层次立法规范和调整行业之间、流域与区域之间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利益之间的错综复杂利益关系日益迫切。但是,对经济快速增长的追求,使得人类活动应与流域自然特性相适应的管理理念难以深入人心,立法上首先要确立的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和职责难成共识,加以立法权分配的不合理、社会法制水平的限制、理论研究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有关方面多年呼吁的黄河法因而迟迟未进入国家立法程序。只有提高全社会对黄河法立法重要性的认识,改革立法体制,加强立法的前期研究,总结成功经验,明确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才能取得黄河法立法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