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论我国现代建筑技术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猛 《山西建筑》2007,33(25):225-226
指出了新世纪建筑技术方面的发展正在呈综合化趋势,从适应技术与生态技术方面、仿生技术方面、智能化技术方面、高新科技方面深入探讨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以不断满足人们在新形势、新思维、新意识下对建筑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契合是木结构建筑的生命之源的观点.结合国外实例,分析了伴随着建筑技术发展,与传统木结构相比,现代木构建筑形式和空间、内涵的探索和发展,对目前我国现代木构建筑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对昆明市“胜利堂—甬道街—文明街”历史地段传统民居建筑的系统调查,选取典型个案,以强调“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利用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及现代最新建筑技术,对该地段传统民居建筑单体进行保护改造再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绿色节能技术一方面可以借助日益发展的新兴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智慧,将其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理念中加以创新发挥。本文从围护结构的建筑材料和热工性能,建筑绿化与遮阳技术,自然通风的利用等方面对传统民居建筑中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节能意识进行讨论,并提出现代建筑应借鉴、融合传统民居中的这些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5.
吕燕红  季强 《山西建筑》2007,33(4):35-36
从分析传统窑居蕴含的朴素原生“绿色”思想出发,阐述了传统窑居对现代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并结合现代技术和设计手法,对传统窑居进行合理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河南民居的地域性建筑文化及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具体研究,分别从河南民居的地域性建筑文化现状与河南地域性建筑文化价值展开分析,总结出提高河南民居地域性建筑文化传承思想、解决传统建筑与地域环境共生、现代建筑融合地域性建筑文化以及发展河南地域性建筑等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各领域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效用,并且凭借自身时代特征与优势,全面加强了各行各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深化了行业文化之间的交融,尤其是建筑行业.众所周知,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领域对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应时刻关注建筑行业对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如电子招投标系统等.  相似文献   

8.
余则林 《门窗》2013,(3):199+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和工程材料得到了很好地发展,这保证了现代建筑可以朝着人性化设计和可持续性建筑的方向发展。现代建筑对环保设计越来越注重,以保证可持续目标的实现。新的建筑通过现代建筑设计对创新性和实用性进行多维思考,并对建筑中的人性设计和创新设计进行应用。现代建筑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建筑的设计多注重环保,尽可能的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损耗。经常将多维的设计思想与未来建筑设计相互结合,所以建筑设计必须保证人与建筑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诸多问题,病态的城市与建筑是其集中表现.为克服这些问题,本文探讨了如何借鉴西方现代建筑思想,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观.提出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新思路,即要植根于本国现实,回归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功能理性与经济理性,同时把地域建筑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结合,进而实现城市与建筑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使得我国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理念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和环保建筑成为了现代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合理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出发,对其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屋顶绿化的概念、分类和意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屋顶绿化无疑是一项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生态适宜技术,适宜大力推广和发展。对湖南省屋顶绿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随着近几年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以及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等试点的建设,湖南省屋顶绿化项目逐渐增多,技术应用形式逐渐多样化,屋顶绿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剖析了湖南省屋顶绿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对湖南省屋顶绿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Z1)
Development of a city depends largely on its transportation, and road construction reveals development skeletons of the city.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city pollu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rridor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of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2 rings and 17 radial lines" of Zhengzhou City were planne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la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ole of urban green corridor, planning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and greening of building facade, and exploration of green corridors integrating pathways, bikeways, bus harbors and green island gas station.  相似文献   

13.
杜萧翔 《山西建筑》2014,(23):227-228
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概念,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绿色建筑认证中相对可行、适用、具体的绿色建筑技术,指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与规划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面临的“城市病”越来越突出,为了寻求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结合城市规划理论和我国国情,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并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内容,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5.
金颀 《建筑与环境》2013,(5):130-132
简述绿色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地域建筑的设计理念,当代绿色建筑是以生态学为原理,结合地域性特征最终诉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地域性环境特征、地域性生态技术、地域性经济效率三个方面阐述绿色建筑的地域特色,强调绿色建筑的地域性发展,并思考地域性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低冲击开发技术是国外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推行该技术是城市规划的重大变革,它是"绿色生态城市"的有效实现手段之一,而建造过程的环境保护也是目前绿色建造技术探索与发展过程中所关心的重点问题。论文结合新江湾城F2地块项目"低冲击开发"建造的实例,简要阐述低冲击开发这一城市规划理念如何在绿色建造中展现自己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曹伟 《华中建筑》2006,24(8):4-7
建筑与城市的出现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单方面依存的关系,而是对和谐与生态最好的注脚。部建筑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建筑、城市以及环境关系的演进历程。生态视野下建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原生态或者说自发生态建筑到生态可特续发展的时代建筑,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的时代。但在这之前,人们对建筑的生态视野也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跟踪研究了2015年至今我国新基建政策以及各国智慧城市新基建的实践。通过文献综述以及对城市技术七波发展浪潮的总结,明确指出"新基建"是由新一代城市技术驱动的基础设施实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并总结出三个基本特征。而后,按照"技术迭代—城市应用—空间节点—网络体系—影响作用"的逻辑,分析七波城市技术对应的基础设施在城市中的应用和空间类型。以上海为例,梳理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迭代历程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指出基础设施的迭代发展也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了重构现代治理体系的契机,并提出新基建创新生态环境构建的三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理论促进了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筑教育需要积极地将相关内容融入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建筑性能模拟技术可以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列举了不同类型的建筑性能模拟软件的各自特点与适用范围,介绍了绿色建筑系列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准备阶段、中期阶段和成果阶段的教学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运用数字技术的方法,总结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提出了建立绿色建筑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城市建筑防水工程的材料与技术,在设计与使用上,要尽量减少或限制化学防水材料的使用,在满足建筑防渗漏水要求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建筑物的透气性与调湿功能,增加居住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度,保持城市自然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