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整合中的都市与城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饶戎 《建筑学报》2000,(9):32-33
本文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为在都市中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视点 ,强调建筑与都市的结合以及城市发展中如何创造一个更人性化的都市环境 ,在更宏观的层面指出了当前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亦弛  郑沐妍  秦晴 《园林》2023,(11):4-10
作为落实绿色城市的重要手段,都市农业正在中国各主要城市悄然兴起。由于中国城市治理中城市政府保持着关键主体地位,中国的都市农业形成了一条迥异于欧美各国推行模式的独特道路。研究旨在突破以往对于都市农业影响和设计的关注,转而对其在中国的运维治理模式进行考察,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促进中国和国际绿色城市建设。通过分析广州农都里花城农园、上海创智农园和深圳白石洲自留地等三个都市农业案例,探讨中国绿色城市先行城市是如何利用城市治理作为手段发展都市农业。借由检视这些案例日常运维过程,发现中国绿色城市先行城市的绿色城市治理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市政当局主要依据不同城市区域的独特功能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这种实施策略不仅使得这些先行城市的都市农业展现出多样的运维方式,促进了城市韧性的形成,还激发了城市居民的参与热情,使得居民可以从不同层面出发践行都市农业,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捷  董世永 《新建筑》2014,(1):136-139
面对当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景观都市主义的学术思潮应运而生.该理论体系刚刚起步,尚不完善,设计师们须在吸纳景观都市主义相关理论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景观化城市设计思路.通过尝试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和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并对典型的城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探讨与总结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目前大规模的析区扩张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城市理论在指导城市建设中所带来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试图将“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新型理论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更为科学和系统的城市设计方法,用以指导我国新城建设。并以重庆市梁平县双桂湖片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对城市新区城市设计问题及要点进行分析概括,对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城市新区城市设计新策略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功能以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揭示了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规划中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冷看城市广场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小龙 《规划师》2001,17(1):101-102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交通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的"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的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市民生活的关联的说明,阐述了城市设计的意义及其与公共空间环境质量和都市景观的关系,重点阐述了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及其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8.
发展都市农业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都市农业包含了生产、生态、生活三种功能,其形态可表现为: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庄园农业、市民农业和加工农业等多种形式。都市农业不仅有利于塑造生态城市的形象特色、有效防止城市的无序扩张,更可促进传统型农业经济向生态农业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9.
城市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很大,把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结合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设计的范围很广,它主要是研究城市空间的构成和特征,其目的是将物质表现的城市,建设成为人类所需的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卫生、优美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因此,城市设计范围是从宏观的整个城市到局部的城市地段,如公共中心、居住社区中心、步行街、广场、公园以及单幢的建筑和城市各个细部。但是没有整体环境准则,局部环境表达便会顾此失彼,难于塑造出所需的文化意象和都市肌理。而那些在当代社会和当代城市中对人文的社会文化有特殊意义的建筑…  相似文献   

10.
“花园城市”新加坡举世闻名,其先进的城市经营模式为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创立了现代都市发展的典范。“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上,新加坡社理会东南区市长姚智欣然与记者分享了新加坡的城市经营成果——如何平衡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其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本文从释义、本质与作用、编制与表达等方面对城市设计导则进行深入研究与论述,以期为促进我国城市设计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南京市小西湖地块为例,深入探 讨城市设计在传统街区城市更新中的基础、 角色、手段及成果形式。以提高市民的生活 品质、提高容积率、保护历史地段结构和提 升公共空间品质为目标,本着社会公平立场、 城市记忆立场与城市传统街区风貌保护的立 场,通过基于历史成因的和基于整体市民利 益的两种分配方式,城市设计最终认可城市 形态动态变化的合理性、扩大居民/市民/游 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实现居民与建设主体多 方获益。  相似文献   

13.
以南京市小西湖地块为例,深入探 讨城市设计在传统街区城市更新中的基础、 角色、手段及成果形式。以提高市民的生活 品质、提高容积率、保护历史地段结构和提 升公共空间品质为目标,本着社会公平立场、 城市记忆立场与城市传统街区风貌保护的立 场,通过基于历史成因的和基于整体市民利 益的两种分配方式,城市设计最终认可城市 形态动态变化的合理性、扩大居民/市民/游 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实现居民与建设主体多 方获益。  相似文献   

14.
关于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  魏羽力 《规划师》2007,23(6):87-89
目前,我国在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处理上,主要有三种思路可供选择:根据一体化理念,城市设计可作为各层次规划的必要构成,系统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根据专项化理念,城市设计参照专项规划的运行方式和审批办法,单独开展编制工作;根据双重化理念,城市设计可参与基础性研究,并将其成果纳入城市规划进行编制和审批.  相似文献   

15.
刘生军  徐苏宁 《城市建筑》2010,(12):117-118
本文从结构主义视角对城市的结构与形态进行文本性的阅读,阐述了研究城市结构与形态的方法论依据,明确了城市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并进一步从"城市文本"的不同构成要素入手,归纳并提出城市设计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城市形态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塑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大连在城市设计、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在城市设计中考虑了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的控制要素,在城市建设上考虑了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街道空间设计,“外部模数”理论的实践以及公共建筑的设计,是做好城市设计,提升城市功能的先驱性实例。  相似文献   

17.
王治福  李平云 《华中建筑》2008,26(12):54-57
如何将城市文化有机融合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题。该文运用美学原理揭示了城市设计中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提升的原理,探讨了将城市文化融入城市设计的四种具体方法,对将城市文化融合于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还结合城市设计实例,介绍了该案例的文化基因采集思路以及从规划主题、整体形态以及细节等多方面融入城市文化的城市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城市设计可以通过物质形态设计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促进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设计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水文管理相整合,在设计对策、规划实施、项目实践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城市设计相关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长期 存在一个现象,即城市设计的实践与管理不 对等,其表现为长期粗放的城市设计管理模 式,为城市设计目标的实现带来了诸多障碍。 城市设计是塑造城市空间的重要途径,城市 设计精细化管理成为当前的热议话题,也是 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 外城市设计管理的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视 角、技术工具、成果指标、内容对接、体系运 作、法规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城市设计精 细化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whether and how forms of entrepreneurial governance effecting deprived regions of the UK have embraced urban design as a necessary and distinctive feature of regeneration efforts. It applies established theory and thinking to work completed in the city centre of Liverpool since the late 1990s.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economic and governance context through which new forms of urban design policy and guidance have emerged, and discusses whether and how they have been applied to developments emerging across the centre.The case has embraced an urban design agenda and this can firmly be attributed to entrepreneurial forms of governance, although the attributes of the built form sometimes credited to such places were not so evident. Principles embedded in policy and guidance have dovetailed with substantive thinking within urban design and can be recognised in significant projects. Whilst there should be a concern for the privatisation of the public realm generally, issues such as gentrification and a more general concern for placelessness are overstated. Iconic forms of development have not materialised. Forms of over development, such as tall buildings, have been moderated by policy and guidance. Large scale projects can be designed to fit into and enhance the fabric of the city when urban design thinking is clearly embraced by partners. Established critiqu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design and entrepreneurial forms of governance have not always explored the multiple meanings and discourses that the built environment can contain, but where urban design is concerned the discussion must at least embrace the criteria urban designers themselves employ to design schemes or judge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