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油田采出水中的硫酸盐还原菌(SRB)可造成油田注水系统注水管材、设备的腐蚀、结垢乃至油层的堵塞等严重危害。通过臭氧对SRB的灭菌试验,确定适宜的控制条件为臭氧投量C=0.4~0.6mg/L,接触反应时间t>2.5min,Ct>2.0mg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氯用于油田注水系统杀菌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庆油田采油厂废水处理回注站进行了二氧化氯杀菌试验,针对硫酸盐还原菌(SRB)、铁细菌(IB)、腐生菌(TGB)以及注水系统中的细菌,研究适宜的二氧化氯投加浓度。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对各种菌的杀灭效果差异显著,硫酸盐还原菌的杀灭效果最好,其次是腐生菌,铁细菌效果较差,适宜的投加浓度分别为30mg/L、40mg/L、50mg/L。腐蚀率随着二氧化氯投加浓度增加而增强,故确定注水系统中二氧化氯最佳投加浓度为40mg/L,二氧化氯杀菌总成本为0·35元/m3。腐蚀率低于企业标准,细菌与硫化物指标达到油田注水标准。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在不同碳源条件下还原硫酸盐的最佳pH值条件及其还原动力学过程,分别以甘蔗渣和乳酸钠为碳源,负载SRB处理含硫酸盐酸性废水。结果表明:以甘蔗渣、乳酸钠为碳源,SRB均在pH为6时对硫酸盐的去除效果最佳,最大去除率分别为71. 82%、85. 31%,体系氧化还原电位分别为-242、-164 m V;而在pH为4条件下,SRB对硫酸盐的去除效果甘蔗渣优于以乳酸钠为碳源的体系,对硫酸盐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9. 04%、36. 24%,体系氧化还原电位分别为-229、-57 mV;两种碳源条件下,SRB还原SO_4~(2-)的过程都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以甘蔗渣为碳源、pH为6的体系中,其最大还原速率分别为0. 20007/d、0. 12688/d。  相似文献   

4.
针对新疆油田边缘区块采出水特性,选定3种石油降解菌红球菌作为处理含油废水的高效优势菌种,用基于"回转悬浮生物床技术"的含油废水橇装生物处理装置处理石西油田采出水,结果表明:设计处理量为1 m3/h的装置,实际运行时最大可处理水量为4 m3/h、进水中CODCr300 mg/L时,出水一般稳定在20~60 mg/L,CODCr去除率一般在58%~80%甚至更高;出水中挥发酚、石油类浓度分别为0~0.29 mg/L、0.2~1.4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二级标准,废水停留时间可缩短至4~5 h,表明回转悬浮生物床技术及其橇装装置对油田采出水有很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陶粒复合滤料的再生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济南某水厂出水,采用混凝沉淀+臭氧+复合滤料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城市再生水进行深度处理。在臭氧消耗量和反应时间分别为5 mg/L和10 min,空床停留时间(EBCT)为15 min的条件下,臭氧/复合填料生物滤池对浊度、CODMn、UV254、NH3-N、NO2--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1%、48%、54.6%、83.1%、76.6%,出水水质分别降为:0.56NTU、3.1 mg/L、0.052 cm-1、0.37 mg/L、0.04 mg/L。  相似文献   

6.
臭氧活性炭与背光催化联用降解水中三氯乙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臭氧活性炭与背光催化联用技术降解水中三氯乙醛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外加氧化剂的浓度、TiO_2负载量、起始液的pH、起始物浓度及光照时间对其降解效果有着明显影响。臭氧活性炭与光催化联用可有效降低水中三氯乙醛。当TiO_2负载量为2g、臭氧浓度1mg/L及活性炭质量150g,对起始物浓度20mg/L和pH 6.65的三氯乙醛溶液光照反应60min,三氯乙醛的光降解率可达99.9%。  相似文献   

7.
刘飞飞  买文宁  赵敏  姚萌 《给水排水》2012,38(1):138-141
采用酸析混凝—水解酸化—IC反应器—Fenton氧化—A/O—臭氧氧化工艺对荧光增白剂生产废水进行了中试研究。试验中探索了酸析混凝工艺的最佳反应条件及水解酸化对提高废水可生化性的作用;研究了以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为主的后续工序反应控制参数。当IC反应器进水CODCr为2 800mg/L时,容积负荷为0.68kgCODCr/(m3.d),停留时间为3.6d;Fenton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 3.0、FeSO4.7H2O 0.003mol/L、H2O2/Fe2+为3∶1、反应时间2h;A/O水力停留时间为3d,臭氧处理工艺中O3投加量为0.133g/L,反应时间为10min。结果表明,此流程出水CODCr为260mg/L,氨氮小于25mg/L,可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残留有机物的进一步削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危害,以钛硅分子筛TS-1负载铜和钇(Cu/Y-TS-1)为催化剂,研究连续流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效能,并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及停留时间对尾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流运行条件下,Cu/Y-TS-1催化臭氧氧化不仅能够有效去除尾水中的有机物,还可以进一步控制水中氮素的污染。在停留时间30 min、臭氧通量106.3 mg/min、臭氧流速1 L/min、Cu/Y-TS-1催化剂30g/L条件下,COD、溶解性有机碳(DOC)及NH_3-N分别由进水浓度53.1mg/L、16.7mg/L和7.34mg/L降低到19.5 mg/L、8.8 mg/L和2.4 mg/L。与单独臭氧氧化相比,COD、DOC和NH3-N分别提高了16.1%、21.3%和51.1%。臭氧投加量的增加及停留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有机物和NH3-N的去除。  相似文献   

9.
油田含油废水处理工艺及设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某种油田含油废水的处理工艺和相关设备。含油废水经斜板隔油池 除油过滤机 超滤机处理后含油量由 2 10 0~ 2 30 0mg/L降至 1 6 4mg/L ,COD由 130 0~ 15 0 0mg/L降至 6 4mg/L ,处理后出水可再利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臭氧对难降解的头孢氨苄(CLX)的氧化效果,考察臭氧投加量、pH、腐殖酸、自由基抑制剂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的化学计量比达到1.1([O3]=1.5 mg/L,[CLX]=10mg/L)时,反应10min,CLX的降解率达到96.67%。碱性条件下,OH-离子的增加促进了臭氧分解产生OH,有利于臭氧氧化水中CLX,当CLX初始浓度为10mg/L,臭氧投加量为1.0mg/L,水样pH为2.5时,CLX的降解率仅为26.11%;水样pH增到10.0时,CLX的降解率增到91.26%。腐殖酸对臭氧氧化CLX的影响与腐殖酸的浓度有关,低浓度(2.5mg/L)时对臭氧氧化CLX效果有所促进,其降解率提高了4.73%;高浓度时,抑制臭氧氧化反应,且随着腐殖酸浓度的提高,CLX降解效果逐渐降低,当腐殖酸浓度达到20mg/L时,CLX的降解率仅有28.55%。·OH抑制剂叔丁醇对臭氧氧化去除CLX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叔丁醇浓度大于50mg/L后,CLX的降解率仅约为12%。  相似文献   

11.
用于油田采出水处理的纤维滤料防油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纤维球滤料由于具有可压缩性以及可以形成理想的孔隙分布等特点 ,使其在油田废水过滤处理工艺中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但是由于纤维滤料表面极强的亲油性 ,使得纤维吸附油后不能冲洗干净 ,所以到目前为止 ,纤维球滤料仍然没有在油田废水的过滤处理中推广应用。为了克服纤维滤料的这一缺点 ,作者做了大量的关于纤维滤料防油改性的研究。主要从防油改性纤维的化学变化以及实际过滤除油效果等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不同工艺对石油采出废水处理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三种不同的工艺 (隔油 -破乳絮凝 -砂滤、隔油 -水解酸化 -SBR和隔油 -破乳絮凝 -SBR)对某油田采油废水进行了对比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某油田采油废水经隔油 -破乳絮凝 -SBR处理后 ,COD及BOD去除率分别达到了 95 %和 90 %以上 ,出水指标达到了国家含油废水排放标准和回注水标准 ;经过隔油 -破乳絮凝 -砂滤处理后 ,COD和油去除率分别达到 85 %和95 %以上 ,COD没有达到排放标准 ,油达到了排放标准 ;经隔油 -水解酸化 -SBR工艺处理后 ,COD及BOD去除率分别达到 85 %左右和 90 %以上 ,BOD达到了排放水标准 ,但COD没有达到排放标准 ,仍需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强化臭氧降解高浓度苯酚废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声及其组合技术对有机物废水降解是一种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市场.对超声强声动力强化臭氧降解高浓度苯酚废水过程中的臭氧通气量、溶液的pH值、反应时间及溶液的初始浓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单一臭氧和超声强化臭氧降解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超声独特的物理、化学效应为臭氧降解提供了极端的物理、化学环境,二者协同作用使得反应进行彻底,COD去除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4.
刘海莲 《北京水务》2005,(3):25-27,60
卢沟晓月湖工程包括弧形橡胶坝一座、两岸裹头、河道防渗、左右护砌及补水工程等.利用引进的澳大利亚生产的土工模袋,对右侧堤防边坡进行护砌,这是北京市第一次采用模袋砂浆的形式护砌堤防.通过采用机织模袋充填砂浆对堤防进行护砌,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和一定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Sludge ozonation processes have mostly been considered as regards the minimisation of the bio-solids while the improvement of sludge dewatering was more a welcoming side-effect. However, some papers announce a decrease of the dewatering efficiency by sludge ozonation. This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an optimisation potential, which is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 Improvement of sludge dewaterability was found for an ozone dose which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used for sludge minimisation. The repeated ozone and aerobic treatment allows further strong improvement of dewatering efficiencies. The key for this process optimisation is a well-balanced ozone dose related to the subsequent aerobic treatment time.  相似文献   

16.
采用MPN法分析了贵州阿哈湖和云南洱海春秋两个季节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结果表明淡水湖泊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低于海洋沉积物;洱海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低于阿哈湖沉积物,秋季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高于春季,且有该类微生物栖息的沉积物深度增加。分析造成硫酸盐还原菌含量发生改变的环境因素可能是沉积物中硫酸根浓度、温度以及有机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a wealth of studies concern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activation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on ozone disinfection,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predicting the inactivation level on ozone treatment system and determining the required ozone dose or contact time to achieve the required inactivation level remain unclear. When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Delayed Chick-Watson model" was appl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nactivation was well fitted with one unique line as "CTlag" and "inactivation slope" for several water parameters and water types. Thus, this study suggests 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for predicting the Cryptosporidium parvum inactivation level with observation for the contact time of ozone and Cryptosporidium parvum and ozone residual.  相似文献   

18.
柳州银都大厦岩溶地基及基础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虎 《红水河》1997,16(2):43-51
银都大厦地在主要受断裂控制,岩溶发育,有大小溶洞28个,溶洞最大200m^3。岩溶洞隙是影响塔楼桩基稳定的主要因素。大厦基础处理通过补桩,混凝土与钢管桩,回填固结灌浆,布袋灌浆等综合桩基补强处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