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废旧聚氨酯硬泡进行降解可得到多元醇,使其与催化剂、聚醚、稳泡剂混合制备成白料,再与黑料异氰酸酯均匀混合,可以得到再生硬质聚氨酯(PU)泡沫材料,实现回收再利用。研究了双组分小分子醇的添加量对降解料的影响规律,以及添加剂对硬质PU泡沫强度的影响。对制备的硬质PU泡沫进行黏度、强度、吸水率、热稳定性、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热失重等性能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聚醚多元醇4110∶乙二醇=(50∶30)时为最佳的工艺条件,此时可以制备出抗压强度为133.3 kPa,吸水率为0.552 5 %,导热系数为0.015 19 W/(m·K),密度为37 kg/cm3的再生硬质PU泡沫,其性能指标都能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
利用醇胺法对废旧聚氨酯(PU)硬质泡沫进行降解,并利用得到的低聚物多元醇制备出合格的PU硬质泡沫。对再生低聚物多元醇进行黏度、羟值测定,对泡沫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密度、吸水率、热失重、偏光显微镜等分析。结果表明,DEG∶ETA=1∶3(质量比,下同)时,降解产物的结构与PU原料聚醚4110极为相似,可将其替代,以此可制备出密度为35 kg/m3、吸水率为0.016 g/cm3、压缩强度为0.23 MPa、导热系数为0.021 6 W/m·K的PU泡沫样品,性能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3.
废冰箱、冷柜经拆解后会产生大量的硬质聚氨酯泡沫,聚氨酯硬泡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数量的边角余料。目前国内废旧聚氨酯硬泡的处理主要采用焚烧和丢弃的方法,焚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浓烟及十分刺鼻的气味,对大气环境严重污染;而随意丢弃又因其难以降解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4.
以废弃聚氨酯硬泡为原料,研究了降解条件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以及降解产物对开孔型聚氨酯硬泡性能的影响。具体考察了醇解剂、胺解剂、催化剂对硬泡溶解能力和产物特性的影响,以及再生多元醇的羟值、用量对泡沫开孔率和尺寸稳定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固体酸催化并采用先醇解后胺解的方式可有效降解板材废泡,降解所得再生多元醇的羟值为550~800 mgKOH/g,用量占组合聚醚质量分数的10%~40%时,可获得性能优良的开孔型聚氨酯硬泡。 相似文献
5.
6.
采用二乙醇胺为降解剂对废旧聚氨酯(PU)硬泡进行降解处理,制备了降解PU/聚丙烯(PP)共混材料;研究了不同降解程度的PU硬泡对PU/PP/PP-g-MA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PU硬泡的凝胶的质量分数由91.4%下降到3.6%,降解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由75℃下降到36℃;FTIR证明了降解产生了带有氨基和羟基基团的PU,这些基团成为反应增容的活性点;PU/PP/PP-g-MA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由100%上升到1800%,SEM表明复合材料具有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采用双组分醇解剂乙二醇(EG)和丙二醇(PG)对废旧聚氨酯(PU)硬质泡沫塑料进行降解,获得了降解产物低聚物多元醇,并将其与木质素为原料制备出再生聚氨酯(r?PU)硬质泡沫塑料复合材料。利用导热系数测定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对废旧PU的降解效果和r?PU硬质泡沫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吸水率、导热系数、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双组分醇解剂EG和PG质量比(mEG:mPG)为2:3时,废旧PU的降解效果最佳;当木质素添加量为6 %(质量分数,下同)时制备r?PU硬质泡沫复合材料的泡沫孔壁较厚且比较均匀,骨架几何构型完整,其压缩强度为185.3 kPa、导热系数为0.021 5 W/(m·K),均能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戊烷发泡剂取代CFCS在PU硬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臭氧层耗损的化学原理及目前PU硬泡用发泡剂的现状人了介绍,并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属于零ODP值的CFCS替代品-戊烷发泡剂的性能特点,工艺条件及相关安全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冷藏集装箱的基本构造及对隔热层的要求,叙述了应用于冷藏集装箱上的聚氨酯硬泡的发泡方法、设备、工艺条件及要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HCFC-141b、HCFC-123、HCFC-22发泡及HCFC-22/HCFC-141b、HCFC-22/HCFC-123共发泡在聚氨酯硬泡中的应用,并对用HCFCs发泡时如何改进聚氨酯硬泡的绝热性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废旧聚氨酯的醇解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2-丙二醇醇解废旧聚氨酯得到多元醇混合物和胺类化合物,红外光谱法分析了多元醇混合物。以多元醇混合物为基础原料,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合成聚氨酯预聚体作为聚氨酯胶粘剂的甲组分(羟基组分),再用TDI的乙酸乙酯溶液作为聚氨酯胶粘剂的乙组分(固化剂),从而形成一种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研究了两组分的配比关系及各种添加剂用量对聚氨酯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