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计量》1997年第4期“计量拾趣”栏目刊登了“赞齐巴尔单位”一则趣话。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时刻(时间量)是不能互相校准的。老船长的精密时计是以钟表匠的表来校准的,而钟表匠的表是根据老船长正午时刻所发枪声校准的。显然,他们两个的钟表都不可能是准确的。同样道理,计量单位或是计量标准也是不能互相定义的。比如,早在30年代,为使我国的市用度量密制与米制接轨,曾规定1市尺等于1/3米,这就是市尺这个单位的定义。为了换算方便,人们可以说3市尺等于1米,或者说1米等于3市尺,但这不是米的定义,如果把1米定义为3市尺,那…  相似文献   

2.
年末前两天,在北京某宾馆参加会议时偶遇一位老朋友。谈话间,他告诉我,他刚到我原来工作过的地方去过——北京市海淀区马甸东路9号,这是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的所在地。“去干啥?”我问。“给总局和标准委领导送封感谢信。”他答。“什么感谢信?”  相似文献   

3.
提起摄影,还得从十几年前,我师专毕业到一所偏远乡镇中学任教时说起。一天,学校派我带乡党委宣传委员刘同志去采访一位老大娘收养一对孤儿,不计艰辛地送他们读书的事,有一位孤儿正好在我所教的班。 来到老大娘家,刘委员了解了情况后,又拿出一台照相机拍摄了老大娘的照片,并指导我调焦、按快门,让我也拍了两张。想不到这第一次摸相机、第一次按快门,便是我“不归路”的开始。第二天,刘委员找到我,拿出已经冲洗出来的黑白照片,说我拍的比他拍的还要好,打算由他撰文,用我拍的照片,合作报道,投往地区党报《桂东日报》。说实在…  相似文献   

4.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照相机》杂志真好,她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雪中送炭的载体,替人解难的及时雨。两年来,我一直订有全年的这本咱们影友们所喜爱、信得过的刊物,她领我走进了饱览摄影知识宝库的大门,也为我解决了摄影器材使用中遇到的难题。正是订阅了《照相机》才使我的“巴尔达”、“柯尼卡叶一l”相机起死回生。我的“长江巴尔达”出了故障,说明书和包装一时找不到,记不清准确厂家地址,无法修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保定书亭里,看到了一本《照相机》杂志,从中看到了“照相机械行业信息网络、网员、单位简介”,看到了长江巴尔…  相似文献   

5.
有位电影摄影师说,他拍戏只看三种片:一种是样片、一种是校正拷贝、还有一种是标准拷贝。他的意思很清楚,只要这三种片子拍摄质量上没有问题,如彩色还原真实、影调适中统一、镜头与镜头衔接符合导演要求,其任务就算完成了。我笑问:“那么,发行拷贝的质量你看不看?”回答:“那是洗印厂的问题。”据我了解摄影师不看发行拷贝的还不少。  相似文献   

6.
船长一词来自拉丁语使用旧的罗马帝国时代的Magister Navis,即指定为船上最高权威的贵族(patrizio)。现在船长的英文单词为Captain,另一个是Master或Shipmaster。Captain的意思是“队长、首领、船长、机长、海军上校、陆军上尉、船长”,可见其含义比较多;Master的意思是“主人、雇主、大师、硕士、船长”。英文中有关船长的两个称呼明确显示船长的地位是绝对权威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那么,为什么船长是“主人”、“雇主”的意思呢?  相似文献   

7.
张功铭 《中国计量》2005,(12):45-48
1953年,我从中山大学毕业,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人事厅分配到“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央计量检定所筹备处”工作。那年我21岁,2月下旬.第一次离开温润的南方来到寒风凛冽的首都,一下火车.感到空气特别新鲜。接着来到东交民巷27号第一机械工业部报到,干部司的一位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说:“这个单位尚未成立,你先到北京的名胜古迹参观,看看首都的新貌,改日.再来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司报到”。他领我到财务室领了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并安排我在招待所住下。  相似文献   

8.
卞文志 《中国包装》2009,29(1):94-95
春节前夕,笔者在山东省临沂市一处农贸市场上购买猪肉时,看到邻近卖猪肉的摊位上有两位顾客住与摊主就他使用的塑料袋是否含毒进行争执。一位50多岁的老夫爷据理力争.非要摊主将盛放猪肉的黑色塑料袋换掉,如果不换,他就退掉已经称好的猪肉。另一位准备买肉的女土帮腔说:“黑色塑料袋就是含毒,如果没有透明的专装食品的塑料袋,我也不买了。”  相似文献   

9.
早有耳闻,长江巴尔照相器材有限公司坚持“用户至上”,售后服务真诚、周到。如今,一番切身体会,深感名不虚传,巴尔达相机质量好,售后服务同样好。三年前,我受摄影圈的宣传影响,买了一台巴尔达相机。它那税利的镜头,优良的成象质量,便捷的操作方法,为我抢拍新闻照片,提供了机遇。虽然我也拥有其它135单反,120相机,它们各有所长,但是,巴尔达与我随身不离,它使我抓拍了不少优秀的新闻图片,每当那鲜亮的图片摆在编辑和影友的面前,引起一番喷喷称赞时,我为拥有“巴尔达”而感到十分自豪。去年汛期,保定市ZO来个县市遭受洪…  相似文献   

10.
不惑之惑     
我的父母似乎太随意。只因我生在雪天,就给我起了名字叫曹雪。一是大女性化,常有未见面者把我幻想成一位女士,甚至想入非非;二是让那八辈子之前就去了另一个世界的曹雪芹还出来沾我一光。连那该死的电脑也会自然联想起他。真是气煞人!老祖宗啊,今日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休怪我曹雪无“芹”了!  相似文献   

11.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时,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随后,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  相似文献   

12.
有人将电影譬喻成一驾马车,将电影艺术比作是马车的“车”,将电影技术比作是拉动车的“马”。这位高人是谁,我并未去仔细查询。但他说的这句话我认为是至理名言。难道不是这样吗?没有了“马”何来的“马车”!没有了电影技术,何来的电影艺术!因此,我们在颂扬“马车”时,千万别冷落了那匹拉车的“马”!更何况“影视特技”是匹混身充满了艺术细胞的“马”!  相似文献   

13.
我市一单位二号放映机马达冒烟 ,被认为烧坏了。负责人在电话里焦急地对我说 :“过元旦了 ,好不容易盼来一部叫座的分账片‘补个虚’。这几天中午和晚上都有包场 ,机器一坏全泡汤了 ,一定要给我帮个忙。”我想马达烧坏了 ,即使去一时半会儿也解决不了问题 ,何况又是晚上。我满口答应明天一早去。电影院的经理是个急性子 ,又与另一个修机器的师傅联系 ,当晚把马达拆下来 ,准备明天一早送去重绕 ,以赶上中午放映。第二天一早我拎上修理工具 ,进门时见他们提着马达正准备送“医院”。我问了一下情况 ,他说 ,一开机 ,影片的声音很难听 ,他们怕电…  相似文献   

14.
失去与拥有     
《广东包装》2008,(3):I0044
有位企业家在商场上有着巨大的成就。当他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有一天陪同他的父亲到一家高级餐厅用餐。餐厅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欣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几乎为之疯狂,便对他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  相似文献   

15.
杨卫东 《照相机》2001,(8):46-47
大约是在4年以前吧,我开始在甘肃的摄影圈里频繁地听到“新奇”这个名字,当时的我对此还颇有几分好奇,后来便随几位影友来到了这个全称为“兰州新奇电器商行”的店铺,见到了老板胡文孝先生并与之相识,我看到这家面积不是很大的店铺所经营的摄影器材确实够专业够齐全的了。再询问一些器材的价格,也比其他地方卖得便宜。后来,便在各类的影事活动中经常见到“新奇”的经理胡文孝先生,我开始感觉到“新奇”的胡老板与兰州其他的摄影器材经销商有许多不相同的地方,首先看他不象是一位老板,倒像是一位摄影“发烧友”。 经过多次接触之…  相似文献   

16.
子贱放权     
孔子的学生子贱有一次奉命担任某地方的官吏。当他到任以后,却时常弹琴自娱,不管政事,可是他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位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这么悠闲,却能把地方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治理,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7.
朱春平 《照相机》2001,(3):16-17
在我以往的工作和业余摄影经历中,结识过许多影友,但称得上“忘年交”的却不多。郑耀祖老师就是这不多的“忘年交”中最令我难忘的一位。有关郑老师和他的照相机之间的趣事,在陕西老年摄影界早已传为佳话。笔者在此采撷其摄影苦乐年华中的二三事,借“照相机的故事”栏目奉献给大家,共同雅赏、交流心曲。 我与郑老师相识,是从陕西摄影界一位前辈送给我的、由著名摄影家吴印咸先生撰序、题写书名的《陕西摄影人物传》(陕西旅游出版社1987年出版)开始的。这本书记述了50多位包括现任陕西省摄协主席、世界多项摄影大奖获得者陈宝…  相似文献   

18.
马太效应     
《广东包装》2008,(3):I0044
《新约 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相似文献   

19.
我与照相机     
陈雷 《照相机》2001,(11):24-25
说起我与照相机结缘,这得从我小肘候谈起。那时我才五六岁,正值20世纪60年代“文革”时期。当时,虽然我年纪尚小,但也已经懂事了。那时,我时常看见家父手持一架老式折叠照相机,在工作之余为单位的同事、邻里及我们全家拍照。出于好奇的我,也常常在家父为别人拍照时,象尾巴似地跟在后面,问这问那,也曾几次想把这个神奇的小盒子拿到手,看看是怎样把人装进去,又怎样把人变成画片的。但家父总说我年纪小,很多东西讲了也听不懂。其实我心里明白,家父是怕我把照相机弄坏了。因为,那时的我有一个坏毛病,什么东西一旦到了我手里…  相似文献   

20.
“以前听说坐地铁方便,我这次亲身体验了一把,那叫一个累啊!”前几天,一位外地朋友来北京,为了换乘男一线路,他混在如潮的人流中,拖着沉重的行李,在地下迷宫般的通道中,上上下下爬了数百米。“大夏天好像洗了次桑拿。如果地面交通好点,我绝不去凑热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