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介绍了输入非平衡的情况下矩阵式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研究了输入电流偏置角恒定的空间矢量调制策略并利用MATLAB建立了相应仿真模型,通过参数设定,相位计算,控制算法实现和开关接口电路,实现了非平衡条件下矩阵式变换器输入电流偏置角恒定调制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调制策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在交流拖动系统中,变频电源设计是调速系统控制的关键。根据矩阵型变换原理,重组变频电源的主回路,并对调制策略和控制方法予以优化,使变频电源设计中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利用MATLAB构建非平衡条件下矩阵式变换器的仿真模型,用S函数确定每个PWM周期内4个开关组合以及零开关组合的占空比,成功地实现了频率和电压的变换。 相似文献
4.
DC—DC 开关功率变换器分析方法的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DC-DC开关功率变换器分析方法作了一个较全面的述评,着重介绍了拓扑不变的等效电路模型,寄生效应的处理方法,状态空间平均在准谐变换器的应用以及渐近法在变换器中的应用等四个方面,另外,介绍了不稳定分析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5.
矩阵式变换器换流策路的研究很广泛,基于电流方向检测的四步换流策略,以及基于电压方向检测的四步换流策略都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理论研究地一步步成熟,随之而产生的两步换流策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很少有研究人员对四步换流的具体过程以及输出波形进行详细分析。本文选择两相电压输入,对基于电流方向检测的四步换流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MATLAB下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得出换流过程的输出电压和电流的波形。 相似文献
6.
PWM开关变换器的建模方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PWM开关变换器的主要建模方法:状态空间平均法、等效电路法、离散时域法、动态向量法以及等效小参量法,叙述了它们的理论依据,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开关功率变换器符号分析方法的原理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介绍了PWM开关功率变换器的一种符号分析方法,着重阐述了该方法的一般原理,这一方法容易得到输出纹波的解析表达式以及系统的小信号模型,兼有计算过程简单和准确度较高的优点,可望成为功率电子学领域比较通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Hidekazu Muraoka Osamu Noro Kenya Sakamoto Nabil A.Ahmed Hyun Woo-Lee Mutsuo Nakaoka 《电力电子》2005,3(5):28-32
本文特别针对24V电池输入条件下的低电压、大电流特性,设计了一种新颖的PWM软开关DC-DC前向式功率变换器模型。在局部运行区域,利用了ZCS PWM DC-DC前向式功率变换器的附加控制模式来实现软开关。这种新型功率变换器在低负载条件下可支持PWM-PDM双模控制方式,研究结果证实,在ZCS和有功电压钳位开关条件下,基于PWM-PDM双模控制的软开关前向式功率变换器可在较大的负载范围内改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9.
开关电容DC—DC变换器的效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开关电容网络应用到DC-DC变换器,并从能量的角度研究了其效率,得出一个对所有类型的开关电容变换器的适用的公式,提出了改善效率的新的拓扑结构,使升压与降压开关电容变换器有较高的效率,实验结果与计算机模拟均取得了与分析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矩阵式变换技术的发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矩阵式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和开关元件的发展,阐述了矩阵变换器的调制策略,提出了矩阵变换器的最新进展与研究热点,展望了矩阵变换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用开关电容网络改善DC-DC变换器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串并电容组合结构,极性反转开关电容网络和推挽开关电容网络和buck,boost,Cuk及buck-boost等传统DC-DC变换器相结合,构成一系列新的变换器拓扑结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秀助于提高具有悬殊电压变化比的DC-DC变换器的工作频率和动态响应,还能拓宽变换器的电压变换范围。 相似文献
13.
14.
15.
ADP3000是ANALOG DEVICES公司推出的微功耗开关型DC/DC变换芯片。可用于升压或降压。它具有固定输出和可调输出两种输出方式。其标准输出电流为150mA。同时具有转换效率高、电压适应性好、外围元件少等优点,特点适合于低功耗手持式设备及需要不同供电电压的电子设备等场合使用。文中介绍了ADP3000的主要特性、工作原理和应用电路。 相似文献
16.
18.
19.
介绍了一种以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来对VSI进行直接仿真研究的模型。此模型以开关函数为基础来进行设计,抛弃了需要通过编程的方式来进行仿真分析的传统方法,从而避免了需要长时间等待时间仿真程序运行结果的弊端,有效地提高了仿真效率,采用此模型的实验仿真结果也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