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县志记载清末时代“岁时”所列食物录下: 元旦:设肴馔馄饨,自幼至长称觞岁谱注曰馄饨,一名不托,即今扁食也。然今馄饨与扁食分二种,而馄饨之名则甚古,杨子方言饼谓之馄或谓之饨,是两汉时已有此称,盖馄饨及面皮包饀之总名,故今之水饺,古亦通谓馄饨也。 立春:食春饼用葱蒜椒姜芥合切而食谓之曰辛盘。 《四时宝镜》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四时月令》曰立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又《摭  相似文献   

2.
话馄饨     
说起馄饨,起源很早。南北朝时的《颜氏家训》就提到过馄饨,“形如弯月,天下通食之。”那么又为何叫馄饨呢?据南宋《演繁录》考证,是塞外浑氏沌氏为之,故名  相似文献   

3.
云吞面     
魏博 《中国食品》2003,(17):1-41,23
云吞,又称混饨,四川称之为抄手。云吞面是一道著名的广东风味小吃,同时,也是港台及东南亚地区颇受大家喜爱的一道美食。探其源头,馄饨早在唐宋年间就已传入广东,据《群居解颐》载:“岭南地暖……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暄,食须用扇,主十日率以扇一把相遗。”当时称之为馄饨,以近音称之为云吞则是后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香蕉,也称甘蕉,是蕉类水果中的一种,与芭蕉是同一种属的植物,原产印度和我国两广、福建、云南、台湾等地。我国栽培香蕉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庄子》、《九歌》等古籍中,对香蕉均有提及;古书《三辅黄图》中还这样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花异木,为甘蕉十二本”。可见,当时在我国南方,香蕉已早有种植,只是在北方还不多见罢了。在国外,香蕉还有“圣果”、“智慧之果”等美称。相传佛祖释加牟尼当年在溪谷绿荫下讲授经书时,因腹中饥饿,便采摘香蕉充饥。忽见天上明星闪亮,终悟大道。于是后…  相似文献   

5.
《酿酒》2011,(3):93-94
富裕老窖万亩高粱担糯诺中国最早的地理专著《山海经》记载:"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其《海外北经》记"务禺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其《大荒北经》记"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相似文献   

6.
年年有“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蔚 《中国食品》2009,(1):12-13
《庄子·秋水》有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相似文献   

7.
馄饨小桃     
徐永清 《美食》2004,(1):53-53
昔人云:“世上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如今最艰难的职业,或许就数卖馄饨。挑担卖馄饨百分之百的没有营业执照。白天工商部门常常检查,无照要课以罚款。更况饭店、酒家都在营业,酒菜点面,花样繁多,顾客想啥吃啥。卖馄饨没有插足之地,也没有竞争之力。于是,日伏夜行,成了它的职业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放 《模型世界》2013,(3):82-87
在江南古城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留园中,有一座方形四角单檐卷棚歇山式的小亭子,这就是濠濮亭。"濠濮"二字取义自成语"濠濮间想",濠、濮指的是两条河。在《庄子》中,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梁之上,和庄子垂钓濮水,楚王派人请他去做官云云。后被《世说新语》引用为"濠濮间想",表达了一种山林之想、自由之想,抒发人与自然亲和无间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美食与美酒》2013,(9):161-161
2013年5月18日晚.上海外滩灯火辉煌,国际高端家电品牌Casarte卡萨帝在这里偕一众创艺生活家:青年音乐人王啸坤、著名厨艺师刘一帆、凤凰卫视主持人竹幼婷、卡萨帝设计师黄泽平等首映微纪录片《生活在创艺20、30、40),发起高端家电品牌首个创艺行动号召,鼓励广大都市精英以“创艺”态度享受生活之美,成就格调人生。《生活在创艺20、30、40》是卡萨帝继去年的《创艺启示录》后,再度携手Discovery探索频道所打造的3集微纪录片。它以著名音乐人王啸坤、黄征、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为主角,分享以“活出自己的味道”、“演绎多面人生”、“珍藏生活的故事”为主题的个人创艺感悟,并分别代表20、30、40岁的创艺态度,向全体都市精英发起以行动实现“生活在创艺”的号召。从5月2019起,卡萨帝邀请所有追求生活艺术的人们登陆视频网站爱奇艺进行观看。  相似文献   

10.
荠菜     
今年春节回了母亲江苏老家,最后一站到上海,回长沙前忽记起有几位好友的夫君都是上海人,应带点什么上海风味东西回去。朋友电话嘱之其它啥都不要带,只带点家乡荠菜,他们离开上海后,已多年未尝过了,特别想念。在江苏的大小超市,到处都有荠菜馄饨、荠菜饺  相似文献   

11.
香菇——山珍和食疗佳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言道:“山珍香菇,海味燕窝”。生长在崇山峻岭之中的香菇,滋味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名列草菇、蘑菇、平菇之上,为家庭餐桌与筵席上最受欢迎的山珍,并有“植物皇后”、“菇中之秀”、“食用菌之王”的美称。香菇又名香菌、香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食用菌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食用香菇的国家,早在周朝就有关于香菇的记载。《列子·汤问篇》云:“朽壤之上,有菌芝者。”《庄子·逍遥游》亦云:“乐出虚,蒸成菌。”都是指的香菇。香菇的人工栽培也以我国为最早。相传在北宋时候就出现了香菇的砍花栽培法。香菇是一种营养丰富的…  相似文献   

12.
《饮食科学》2014,(1):35-35
记得笔者小时候,沪上的“宵夜文化”还不甚发达。一到深夜,能解人馋虫的不多,一是重油炒面,二是柴爿馄饨。柴爿,即薄的木片,也就是常说的“柴禾”。当年的上海滩上,有一种走街串巷的馄饨担,因小本生意,买不起木炭煤球,就用捡来的破木片作燃料,“柴爿馄饨”之名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3.
张冰歌 《美食》2009,(1):27-27
2009年开始.想在路边摊喝碗热腾腾的馄饨、买两根刚出锅的油条,可能难了。2008年12月出台的《南京市临时占道早餐点管理办法》规定,江南八区的早餐点经营现场不得摆放桌椅,油炸食品以及面条、馄饨等早点品种应入室经营。(2008年12月12日《现代快报》)  相似文献   

14.
王斌 《烹调知识》2010,(4):12-14
三、奇巧之美制作奇巧,出人意料,因而菜名也令人拍案称奇。"玲珑牡丹酢"和"辋川小样"是人们熟悉的古代花色菜与造型工艺菜。《烧尾食单》上的"生进二十四气馄饨",便是用二十四种花形与馅料制成的,与常见的馄饨相比,当然是奇巧无比了。  相似文献   

15.
馄饨香     
萧萧 《饮食科学》2008,(2):56-56
馄饨,是天凉时节的暖胃之物。最大气的馄饨是我在北京吃的老字号“馄饨侯”,在鼓楼边上。服务生挺有“范儿”,京腔京韵地吼一声“鲜肉馄饨一碗,齐了,你慢用咧”.咚地一声,馄饨就上桌了。真是天子脚下吃碗馄饨.声响也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6.
呆若木鸡     
《北京皮革》2005,(5):1-1
一日读《庄子》,读到一则小故事,赫然发现里面也有一句成语,等到把故事读完.这才惊觉我们平日可能把成语都用错了。  相似文献   

17.
王斌 《烹调知识》2010,(2):12-14
制作奇巧,出人意料,因而菜名也令人拍案称奇。“玲珑牡丹酢”和“辋川小样”是人们熟悉的古代花色菜与造型工艺菜。《烧尾食单》上的“生进二十四气馄饨”,便是用二十四种花形与馅料制成的,与常见的馄饨相比,当然是奇巧无比了。  相似文献   

18.
四、蚕神类神话传说嫁祖教民养蚕说螺祖,黄帝元妃。《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黄帝正妃”。宋罗泌撰《路史·后纪五》:“黄帝元妃西陵氏田螺祖,以其始蚕,故又把先蚕。”先蚕,即蚕神。在我国把先蚕的时间很早,《后汉书峡L仪志》:“把先蚕,礼以少车。”用猪和羊做祭祖的贡品,仅次太牢,礼不算轻。由螺祖又产生雷祖峰,清李元度重修《南岳志》GI湘衡稽古》:“雷祖从(黄)帝南游,死于衡山,遂葬之。今峋峨有雷祖峰,上有雷祖之墓,谓之先蚕家。其峰下回西陵路,盖西陵氏始蚕,后人…  相似文献   

19.
天下第一羹     
4000多年前,彭祖,即[竹钱]铿,他善于烹调,创制味道鲜美的雏羹,即野鸡汤,献给尧帝食用,治愈了尧帝的多年重病,尧帝便把彭城封给了[竹钱]铿,故而后世称他为厨师之鼻祖,徐州也被称作“彭城”。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写道:“彭铿斟雏,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雏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宋代洪兴祖补注:“彭祖姓[竹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能调鼎,进雏羹于尧,封于彭城。”彭祖首创雏羹,影响深广,《论语》、《史记》中均有记载,虽时代变迁,但经过历代彭城厨师的不断努力,使彭祖遗艺有继,并被逐步改良。据《大彭烹事录》记载:“雏羹”被历代皇帝视为珍品,至今仍是高级宴席上珍馐美味。雏羹初以稷米、野鸡为主料,后演变为薏米、乌鸡。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入主中国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碰撞、交汇、磨合的时期。考察这个时期的饮食文化,对于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为该时期的烹饪、饮食往往都带有所处朝代的鲜明个性和特征。譬如,元代所谓的“和和饭”(这从不少古籍乃至元杂剧中都可以见到),便是我们今天研究元代饮食文化时不应忽视的。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卷下引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梧桐树]曲:“问甚么馒头皮馄饨馅和和饭,有酒食先生馔。”这里,将馒头、馄饨、和和饭三种食物并列。又如,讲述金朝勘案故事的无名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