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法国核电发展基本情况 法国国土面积为55万平方公里,人口6140万,是一个缺乏一次能源的国家。70年代两次全球性石油危机的冲击,使严重依赖进口能源的法国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减少对进口能源的过分依赖,保持和提高能源的自给能力和独立性,法国政府全面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制定了庞大的核电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2.
世界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日本矿产资源贫乏,消耗量巨大,大部分依赖国外进口。本文就世界经济和运输概况、各国运输合理化对策、日本运输现状以及国外进口矿石运输费用合理化对策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世界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日本矿产资源贫乏,消耗量巨大,消耗量巨大,大部分依赖国外进口。本文就世界经济和运输概况,各国运输合理化对策,日本运输现状以及国外进口矿石运输费用合理化对策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日本煤炭利用技术的开发现状[日本]煤炭利用综合中心财团法人保坂驹雄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能源消费也越来越大。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并认识到过分依赖单一能源(石油)的危险性之后,确保能源稳定供给、开发和采用替代石油能源以及节约能源等的重要性,越来越成为人...  相似文献   

5.
日本稀土供给完全依赖国外进口,2006年日本国内混合动力车(HEV)相关需求强劲,同时各相关企业为应对中国出口限制,大量增加库存,稀土进口量大幅增加。2006年日本进口稀土约41964吨,比2005年增长35%,进口额430.6972亿日元(CIF),同比增长76%。表1为2006年日本稀土原料、产品进口量分类情况。  相似文献   

6.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LNG作为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研究全球LNG贸易网络有助于深入掌握当前LNG贸易特征,为我国LNG对外贸易和能源战略安全提供参考。本文将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国际关系学领域中最前沿的“点向交互信息(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理论相结合,从国家和站点两个层次研究全球LNG贸易网络特征及发展趋势;创新性引入依赖指数,对三大LNG进口国与各个贸易节点的偏好关系和依赖关系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中国LNG进口来源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①全球LNG贸易网络正处于一个不断壮大的阶段,网络密度极低,站点之间贸易关系不充分;贸易网络呈现幂律分布,个别站点的重要性明显高于其它站点,出度分布较入度更为明显。②LNG贸易社团结构中,领导者国家为卡塔尔、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社团结构表明地理因素为LNG贸易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③依赖指数(PMI)分析结果显示,日本,中国进口多元化发展趋势优于韩国。④中国的LNG进口集中度高,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和卡塔尔等国,近年来虽然进口渠道逐渐向多元化转变,但短期内集中度高的现状难以显著改变。受国际政治关系愈加复杂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我国LNG进口安全仍然存在较大风险。  相似文献   

7.
对日本长期能源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分析了日本化石能源进口和自主开发实况,简要介绍了日本保障能源稳定供应所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何谓日本开展的“三C”运动日本80%以上的能源依靠进口,为减少能源耗量、保护生态环境,现正在开展“三C”运动。所谓“三C:一是创生(Create),即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源资源,并开发未利用的能源和新能源;二是节省(Conserve),即对能源从...  相似文献   

9.
日本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等原料,主要依赖进口,1971年仅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原料款额约达8亿美元。具体数字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地区主要天然气消费国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天然气消费量的持续攀升,亚太地区天然气供需格局日趋紧张。在此背景下,中国天然气安全供给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天然气进口依赖程度加深,安全供给存在地缘政治风险;进口天然气被动接受定价,贸易环节面临严峻挑战;天然气供给潜力不足,国外资源获取能力尚显不足。为提升中国天然气安全供给能力,中国应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管道天然气合作,加快LNG进口来源多样化;争取亚太地区天然气定价权,提升天然气贸易主导权;防控天然气消费增长井喷,加快形成天然气调峰储备体系。  相似文献   

11.
《采矿技术》2007,7(3):72-72
我国铁矿石平均品位只有32.7%,铁矿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42%,鞍钢、攀钢、首钢等虽然有一定规模的矿山,但国内铁矿石需求以每年五千万吨的速度猛增,所需铁品位65%以上的铁矿石都依赖进口。中国进口铁矿石量2003年首次超过欧洲和日本,2005年进口铁矿石2.75亿吨,国内规模以上钢铁工业对进口矿的依存度为53.3%。2006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为3.26亿吨,  相似文献   

12.
据东京消息,世界最大的稀土进口国—日本将为使用稀土的项目提供50亿日元的补贴,以鼓励日本国内用户减少对稀土的进口依赖。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这项资金补助将用于支持那些减少使用  相似文献   

13.
据《参考消息》援引日本经济新闻4月11日文章称,日本的粮食自给能力排名世界第124位。但日本还有一些资源的自给能力更低。在金、银、铜、铁、铝等基础矿产资源中,除了铅和锌以外,大部分的资源都完全依赖进口。铅和锌的自给率也不过一成。更何况那些在日本根本不存在、在地球上的储量也极其有限的稀有金属矿物资源了,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全球需求量不断攀升。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天然气的战略地位日渐突出,但由于国内天然气供不应求,2018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5%。本文在分析全球天然气贸易现状的基础上,通过H指数分析了亚太地区主要四个天然气需求大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的2008~2017年天然气进口来源地多元化程度,并引用竞争指数探讨四国对同一天然气进口来源地的竞争程度,结果显示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随着与亚太国家建立能源合作,中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与日本、韩国、印度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地重合度较高,竞争关系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为保障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中国应深化与周边天然气出口大国的能源合作,实现天然气进口来源多元化,并与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地区天然气需求大国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打造亚太地区天然气定价中心,共同维护稳定的天然气供应环境。  相似文献   

15.
《稀土信息》2012,(5):24
日本与哈萨克斯坦将于近期就联合开发镝资源达成协议。自明年起,日本年用量10%以上的镝将从哈萨克斯坦进口,且进口量逐年增加。目前日本稀土8成从中国进口,这次达成的协议将成为日本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的契机。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枝野幸男定于5月初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等人举行会谈并正式达成协议。日本住友商事、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和哈萨克国家原子能公司将签署联合开发的基本计划。  相似文献   

16.
张振国 《中国煤炭》1998,24(6):50-53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进口国,约占世界每年煤炭贸易量的30%。分析了日本各产业的煤炭需求;指出日本煤炭需求持续增长是因为开发了洁净煤技术和纠正了过度依赖石油的能源政策;介绍了日本煤炭供应的渠道、各供煤国的特点及日本煤炭贸易政策,以及1994年以来日本电力业界实行招标购煤和钢铁业界增加使用微弱粘结煤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表明,我国能源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需要大量进口能源.我国不断加强了能源的国际合作,但仍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如政治问题、各国能源战略差异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需要制定相应措施,真正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如明确研究各国能源发展战略,保障能源国际合作的安全;解决政治互信问题,营造良好氛围,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能源消费增长过快问题,降低能源的国际依赖;不断加大能源合作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广义的能源安全包括能源供给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能源贸易安全等。从上述4个方面着手,采用纵横向交叉论证的方式对与之相关的15项分类指标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中国在2040年之前可保持75%以上的能源自给率,有足够长的时间对宏观能源战略作出调整;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过高,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突出,特别是在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颗粒物排放上形势严峻;中国在能源净进口的长期支付能力上不存在问题;中国对中东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要密切关注中东局势、特别是伊朗局势的发展,同时,要向能源进口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9.
全面梳理了日本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变化;日本国内煤炭工业的末期、福岛核事故的影响以及煤炭退出,煤炭消费和需求、供应战略与进口,低碳绿色发展与清洁利用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2018年7月,日本内阁批准了“第5次能源计划”,遵循“3E+S”原则,从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核能政策、氢利用、能源供应等方面实现低碳绿色发展。最后总结了日本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研发应用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矿业快报》2006,22(3):44
据最新的统计,2005年,日本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比例达到60%,这也是连续3a超过60%。5a来,进口巴西铁矿石比例首次达到20%,而进口印度铁矿石比例减少至7.9%。日本从上述3个国家进口铁矿石比例占铁矿石进口总量的9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