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获得能耐受较高亚硒酸钠质量浓度和具有富硒能力的益生菌菌株,对7株酵母菌和12株乳酸菌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在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20~80μg/m L的平板上生长,乳酸菌YQRS菌株和酵母菌FJYJM3菌株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富硒能力。对它们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表明YQRS菌株在亚硒酸钠添加量为15μg/m L、添加硒的时间为对数期前期时,富硒效果最好,菌体生物量为2.66 g/L,总硒含量能达到2 300.26μg/L。而FJYJM3菌株在亚硒酸钠添加量为20μg/m L,添加硒的时间为对数期前期时,富硒效果最显著,生物量能达到4.86 g/L,总硒含量能达到5 790.99μg/L。  相似文献   

2.
纳豆芽孢杆菌可以转化亚硒酸钠为有机硒。对一株纳豆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进行测定,确定了亚硒酸钠适宜的添加时间和添加量。以纳豆芽孢杆菌BSN424为出发菌株,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系统进行诱变,根据耐硒和富硒能力筛选,经连续传代培养后筛选出了富硒纳豆芽孢杆菌。结果表明,适宜加硒时间为培养后3 h,培养时间为24 h,培养基适宜硒质量浓度为6μg/mL,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系统功率为100 W,诱变时间为25 s。诱变后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高富硒能力的诱变菌株BN-44,经摇瓶发酵后的富硒量为1136.43μg/g,相比出发菌株的742.12μg/g提高了53.13%。研究表明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能有效地对纳豆芽孢杆菌BSN424进行诱变,旨在为有机硒生物转化法中寻找益生菌富硒载体及其诱变育种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筛选一株富硒能力强且适宜发酵枳椇液的乳酸菌菌株,为开发富硒乳酸菌发酵型枳椇营养液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从枳椇表面分离鉴定出39株乳酸菌,以产酸能力、耐硒能力为指标进行初筛,以耐酸耐胆盐能力、富硒率为指标进行复筛,以期得到一株优势富硒菌株并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号菌株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其可将枳椇液的pH降低1.23±0.05,能够耐受10 μg/mL的亚硒酸钠溶液,经pH2.5酸处理和0.3%胆盐处理后的活菌浓度大于1×10~6 cfu/mL;在接种量为1%(v/v)、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10 μg/mL、36℃培养24 h条件下的富硒率达39.06%;最适生长温度为35℃,培养3 h左右后进入对数生长期,15 h进入稳定期,培养时间应控制在15~18 h为宜。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实验室保藏的6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出最佳试验条件下富硒率和产胞外多糖含量最优的菌株,以期为生产富硒调味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测定其生长曲线确定各菌的加硒时间,对比6株乳酸菌在不同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下的颜色变化、富硒率变化和胞外多糖含量变化,选定鼠李糖乳杆菌作为最佳试验菌株;通过测定鼠李糖乳杆菌在不同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5.
富硒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富硒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黄水中筛选到一株富硒乳酸菌,经鉴定为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通过亚硒酸钠抗性筛选和MRS液体培养基发酵培养,初步确定其富硒条件为:接种量10%(v/v),亚硒酸钠添加量46μg/mL,pH6.2,37℃,培养36h,富硒能力为56.52%。  相似文献   

6.
为开拓富硒食品新途径,得到具有较强富硒能力的乳酸菌。以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作用于5种乳酸菌,通过观察菌体情况,结合菌落数筛选出1株富硒优势乳酸菌。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法对富硒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富硒优化后的乳酸菌活性进行评价。筛选出植物乳杆菌为富硒优势菌,优化后最佳富硒条件为Na Cl质量浓度为2 g/100mL、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16μg/m L、接种量为3%,富硒率为84. 26%。扫描电镜分析富硒植物乳杆菌菌体未出现变形,且经富集后表面有少量单质硒析出。在模拟胃肠道消化中富硒植物乳杆菌经消化后活菌数均在7 lg CFU/m L以上,存活率显著高于未富硒组(P 0. 05)。说明在此富硒培养条件下植物乳杆菌能发挥更好的功能性和益生性,为后续研究富硒乳酸菌发酵食品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从5株优良的发酵酵母菌中筛选出耐硒和富硒能力较好的产朊假丝酵母,采用耐酸驯化和梯度浓度的耐硒驯化增加菌株的抗性。研究表明,产朊假丝酵母Ⅰ的富硒能力更好。在此基础上,经复合诱变、亚硒酸钠抗性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筛选出生物量和含硒量都较高的菌株D-5,再将突变株D-5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出1株高生物量和高含硒量的菌株U-16,其菌株生物量为5.86 g/L,总硒量为1 575.40 μg/g,有机硒量为1 500.90 μg/g,其有机硒占胞内总硒比重的95.26%。与出发菌株相比,筛选菌株的生物量提高了67.90%,有机硒量增加了95.95%。  相似文献   

8.
王陶  李文  陈宏伟  李同祥  赵天兰 《食品科学》2014,35(15):136-140
为了更好地开发蛹虫草资源,对蛹虫草菌株富集微量元素硒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最佳参数的低能离子束注入蛹虫草,通过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注入前后菌丝体中硒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蛹虫草发酵富硒的最优培养条件为蛋白胨质量浓度3 g/100 mL、葡萄糖质量浓度3 g/100 mL、亚硒酸钠质量浓度为8 μg/mL、pH值为7,此时,富硒率为21.58%。离子束最佳注入参数为:注入离子为N+,注入能量10 keV,注入剂量1.82×1015 ions/cm2,选育出富集微量元素硒较高的10 株菌株,最高富硒率为30.97%,比出发菌株提高了近42%。  相似文献   

9.
食用富硒平菇菌丝生产因子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海祥 《食品科学》2006,27(9):52-54
通过培养基种类、pH值、硒浓度和平菇不同品种影响平菇菌丝体富硒量的研究,筛选出平菇菌丝体富硒理想的条件为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添加浓度为7.5mg/L的亚硒酸钠,pH值7.0,平菇菌种选用P13,每g菌丝含硒量达到371.1μg。  相似文献   

10.
将无机硒耐受性筛选和“红硒法”筛选相结合,经过4 轮筛选,从前期分离的119 株来源于鸭食的菌株中,筛选到1 株富硒菌株D1-019。基于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D1-019菌株被鉴定为益生菌短小芽孢杆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获得的最佳富硒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5,30 ℃培养48 h,培养6 h时加入质量浓度为20 μg/mL的亚硒酸钠。在该富硒条件下,短小芽孢杆菌D1-019对培养基中亚硒酸钠的转化率为100%,菌体有机硒含量为(1 327±113)mg/kg,优于已报道富硒微生物。结果表明,短小芽孢杆菌D1-019有潜力开发成为一个可应用于食品领域的新富硒益生菌源。  相似文献   

11.
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中番茄红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3.1607为发酵菌种发酵,研磨结合超声破碎法破碎菌体,以溶剂配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为影响因素,产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到提取量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67.48 ℃、浸提时间2.51 h、溶剂配比(乙酸乙酯-丙酮,V/V)16∶25,此时番茄红素提取量最高可达71.227 μg/g。按修正后的最佳工艺条件(67 ℃、2.5 h、溶剂配比2∶3)进行验证实验,实际提取结果为71.688 μg/g,这与模型预测值吻合。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多黏类芽孢杆菌JSa-9菌株的高效电击转化体系,本实验研究菌体培养时间、电场强度、电击缓冲液、质粒用量以及电击后复苏培养时间等因素对JSa-9菌株电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aenibacillus polymyxaJSa-9培养至OD595 nm为0.3时,电转化效率最高,为0.12×103 CFU/μg DNA;用0.5 mol/L甘露醇、0.5 mol/L山梨醇以及10%甘油的电击缓冲液洗涤细胞,在电场强度17.5 kV/cm、电阻200 Ω,电容25 μF的电击条件下,加入1.0 μg/100 mL质粒DNA,复苏培养时间18 h,电转化效率达到约为0.36×103 CFU/μg DNA;制备P. polymyxa JSa-9原生质体,在电场强度5.0 kV/cm的电击条件下,加入0.8 μg/100 mL质粒DNA,电转化效率较感受态电转提高到约1.0×103 CFU/μg DNA。  相似文献   

13.
以中温乳化香肠为研究对象,对其在25 ℃贮藏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管碟法和酶标比浊法测定肉制品中常用的7 种防腐剂对腐败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中温乳化香肠在25 ℃贮藏第25天时,菌落总数已超过GB 2726-2005《熟肉制品卫生标准》中规定的菌落数,从该腐败样品中分离得到1 株优势腐败菌CMRC BC-1,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该菌株被鉴定为凝结芽孢杆菌。7 种防腐剂中,乳酸链球菌素(Nisin)对该菌株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添加量为0.1 g/L时,其抑制率达到99.05%;其余6 种防腐剂除山梨酸钾外,在各自的最大添加量时对该菌株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失活酵母菌为吸附剂,对猕猴桃汁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氯吡脲)进行吸附。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影响猕猴桃汁中氯吡脲吸附的失活酵母菌添加量、氯吡脲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吸附对猕猴桃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失活酵母菌吸附氯吡脲的最佳条件为:失活酵母菌添加量28 mg/mL、氯吡脲初始质量浓度0.2 μg/mL、吸附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氯吡脲吸附率为97.02%,与预测结果相符。失活酵母菌吸附氯吡脲对猕猴桃汁品质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5.
选择对氧氟沙星敏感的嗜热链球菌(S. thermophilus)grx02作为发酵微生物,研究了不同氧氟沙星残留量对其生长曲线及发酵乳质构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原料乳中氧氟沙星残留量达到1.0 μg/mL时,会使S. thermophilus grx02的生长速率、发酵乳的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显著降低;当氧氟沙星残留量达到0.5 μg/mL时,会对S. thermophilus grx02发酵乳的流变特性产生显著影响,使其凝胶稳定性降低,抗机械运动和温度变化的能力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用于发酵乳制品生产的原料乳中氧氟沙星的残留限量应该控制在0.5 μg/mL以下。  相似文献   

16.
李敏洁  张鹏  金芬  乌日娜  邵华  金茂俊  王静 《食品科学》2016,37(15):227-231
为揭示北京地区鸡蛋中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及其甲氧基衍生物(methoxylated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MeO-PBDEs)的污染特征,本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负化学电离源-质谱分析了北京地区65 个鸡蛋样品中12 种PBDEs及5 种MeO-PBDEs的污染水平与组成特征。结果表明,鸡蛋中ΣPBDEs和ΣMeO-PBDEs的含量水平分别为ND(未检出)~2.21 μg/kg(以全蛋湿质量计,下同)和ND~0.89 μg/kg,检出率分别为15.38%和4.62%,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PBDEs中BDE-71的检出质量浓度较高,MeO-PBDEs以MeO-85为主要检出成分,其中蛋黄中的PBDEs和MeO-PBDEs的检出种类数量及含量均高于蛋白。通过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北京市售鸡蛋产品中PBDEs的污染水平和膳食暴露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嗜冷普鲁兰酶产生菌NX-1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极海泥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产嗜冷普鲁兰酶的假交替单胞菌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NX-1。以菌株NX-1为研究对象,对菌株NX-1产嗜冷普鲁兰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产嗜冷普鲁兰酶的最佳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NX-1所产嗜冷普鲁兰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20 ℃,最适作用pH值为7.0,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半衰期约为120 min;菌株NX-1的最适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20 ℃、接种量1%、培养基各组分含量分别为蔗糖15 g/L、蛋白胨15 g/L、CaCl2 0.5 g/L、Na2HPO4 6 g/L。优化后菌株产酶可达25.172 U/mL,相比优化前提高25.1%。  相似文献   

18.
响应面试验优化藜麦种子多酚提取工艺及其品种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藜麦种子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浸提温度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研究,并运用Design-Expect 8.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藜麦种子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40(g/mL)、浸提温度84 ℃、乙醇体积分数56%。在此条件下品种“PI634920”多酚提取量为2.273 mg/g。各因素对多酚提取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乙醇体积分数>浸提温度>料液比。同时发现藜麦种子多酚含量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其中品种“PI596293”的多酚含量最高,达2.72 mg/g。  相似文献   

19.
以老黑谷米为对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对老黑谷米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老黑谷米色素的最佳提取溶剂为乙醇,在282 nm和342 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初步定性为黄酮醇类物质;该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30℃、液料比20∶1(m L/g)、提取时间40 min;该色素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3 512.56±26.28)μg阿魏酸/g,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为(44.04±6.60)mmol Fe~(2+)/L,还原能力为(203.47±23.75)μg抗坏血酸/g,H_2O_2清除活性为(3 676.60±114.32)μg阿魏酸/g,ABTS~+·清除能力为(2 778.70±262.90)μg Trolox/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