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考察助催化剂浓度(Al/Ti摩尔比)和聚合温度对MgCl2/TiCl4/DNBP-AlEt3/DPDMS催化体系聚合行为的影响。发现Al/Ti摩尔比对含给电子化合物和不含给电子化合物的催化体系有不同的影响。Al/Ti摩尔比增大使含给电子化合物的催化剂活性升高,但产物的全同指数下降;使不含给电子化合物的催化剂活性降低,但全同指数提高。Al/Ti摩尔比对聚合活性的影响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竞争吸附模型。当聚合温度为50℃时,催化剂活性最高,但聚合温度对聚合物全同指数的影响较小;在30~50℃之间,聚合符合Arhenius方程;当聚合温度超过50℃时,由于聚合物粒子形态发生变化,结果偏离Arhenius方程。  相似文献   

2.
设计正交实验研究均相金属茂催化剂Cp2ZrCl/MAO、Cp2TiCl2/MAO和Et(Ind)2ZrCl2/MAO催化乙烯和丙类均聚时的聚合条件,如聚合温度、催化剂浓度、反应时间等,对聚合反应及聚合物性能的影响。对聚合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对TiO2、Mn/TiO2、La/TiO2、La-Mn/TiO2、Li-Mn/TiO2、Li-La/TiO2和Li-La-Mn/TiO2等系列钛基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并用XRD和XPS对该系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Li-La-Mn/TiO2催化剂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C2烃选择性。催化剂中Ti组分主要以+4价存在;Li组分能促进La与TiO2的相互作用,而形成钛酸镧,使La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浓度减小,而Li组分本身则主要是以Li2SO4状态存在于催化剂中,是Mn/TiO2、La/TiO2、La-Mn/TiO2等催化剂的优良添加剂。Mn组分主要以低价(+2、+3)氧化物分布于催化剂表面,La、Mn的添加主要是使甲烷活化,提高催化剂的活性,Li组分的添加主要是提高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选择性即C2烃收率。  相似文献   

4.
Cu-MnO_x/Al_2O_3催化剂上CO_2加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不同Cu/Mn 物质的量比、不同焙烧温度和不同Al 含量的Cu - MnOx/Al2O3 制备的催化剂,研究了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CO2 加氢的反应活性。结果表明,当Al2O3 的物质的量分数在5 % ~10 % 。n(Cu) n( Mn) = 1 2 、焙烧温度400 ℃,反应温度260 ℃时,催化剂的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研制了新型单茂钛化合物五甲基茂基三对甲氧基苯氧基钛[CpTi(O—C6H4—OCH3)3]主催化剂,并与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组成催化体系进行苯乙烯高效间规本体聚合,其催化活性高达143×105g/(g·h)(每克Ti每小时生成的sPS),单体转化率达到916%,产物聚苯乙烯的间规度大于95%,粘均相对分子质量Mv在(32~81)×105可调。考察了聚合温度、催化剂浓度、主催化剂CpTi(O—C6H4—OCH3)3和助催化剂MAO的摩尔比等聚合条件对苯乙烯本体聚合的影响;并发现可通过外加三异丁基铝来提高催化体系的催化活性,降低甲基铝氧烷用量。  相似文献   

6.
TiO2负载氮化钼催化剂的HDS活性与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合成出纯相氮化物γ-Mo2N的基础上,制备了以TiO2为载体负载金属氮化物(No2N/TiO2)的加氢脱硫(HDS)催化剂,并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XRD表征。用不同的预处理条件,以脉冲微型反应器和色谱联用的方法,研究了Mo2N/TiO2的HDS活性及其反应动力学,同时制备了以Al2O2为载体负载Mo2N的催化剂(Mo2N/Al2O3)与之对照。  相似文献   

7.
CVD法制备涂复TiO2的Al2O3用作HDS催化剂的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章清 《加氢技术》1996,22(3):14-20
载于Al2O3上的Mo-Co或Mo-Ni催化剂在重质石油馏分HDS中已有广泛应用,为了提高HDS催化活性,已经研究成果用CVD法(化学蒸汽沉积法)制备复合型载体(TiO2-Al2O3)作者发现,载于TiO2-Al2O3上的Mo催化剂与载于Al2O3上的Mo催化剂相比,硫芴衍生物HDS催化活性更高得多。  相似文献   

8.
合成气直接制取二甲醚催化剂的制备因素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了CuO/ZnO/Al2O3和CuO-ZnO-Al2O3/HZSM-5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合成反应条件对合成气直接制取二甲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共沉淀沉积法制备催化剂,350°C下焙烧,230~240°C下还原CuO/ZnO/Al2O3催化剂的活性最高。CuO-ZnO-Al2O3/HZSM-5催化剂上合成反应的适宜条件:温度270~300°C,压力4.0MPa,空速1500h-1,H2CO=2~2.8(mol比),原料气中CO2的浓度为5%(v)。  相似文献   

9.
双催化剂体系乙烯二聚和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以Ti(OBu)_4/SiO_2-AlEt_3乙烯二聚催化剂与TiCl_4/LlgCl_2-AIEt_3乙烯聚合催化剂组成的双催化剂体系,使乙烯二聚生成1-丁烯并与乙烯就地共聚生成LLDPE的各种影响因素。提出了通过控制预二聚时间及两个催化剂投入量之比,使体系中1-丁烯浓度至少在1小时之内基本保持稳定,从而得到组成稳定的LLDPE。  相似文献   

10.
Mn助剂对甲醇合成Cu-Zn-Al催化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XPS、XAES、SEM、TPR等方法研究助催化剂Mn对甲醇合成Cu-Zn-Al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助催化剂Mn有助于分散和稳定活性组分,使之不易烧结。XPS、XAES结果表明,反应态的3组分催化剂表面存在Cu(I)和Cu(0);而掺Mn的4组分催化剂表面则存在Cu(I)和Cu(I)。Mn的存在可促进Cu(I)的生成,抑制Cu(0)产生。这一结果暗示Cu(I)是CO加氢的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具有新型结构的双膦胺镍配合物N,N-双(二苯膦基)-对甲氧基苯胺二氯化镍-甲基铝氧烷(PNP-N i-MAO)催化体系对苯乙烯聚合的催化性能,考察了聚合温度、n(A l)∶n(PNP-N i)、PNP-N i的浓度和苯乙烯的浓度对催化活性、苯乙烯转化率、聚苯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并用核磁共振和凝胶色谱对聚苯乙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温度25℃、聚合时间1h、n(A l)∶n(PNP-N i)=300、c(苯乙烯)=2.3m ol/L、c(PNP-N i)=0.4mm ol/L、甲苯为溶剂的适宜条件下,苯乙烯的转化率可达95%以上,催化活性达到5×105g/(m ol.h)左右。核磁共振和凝胶色谱表征结果显示,所得聚苯乙烯为无规结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104,相对分子质量分布Mw/Mn约为2。  相似文献   

12.
PNVIBA接枝聚苯乙烯微球制备与颗粒直径控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使聚N-乙烯基异丁酰胺(PNVIBA)大分子单体与苯乙烯在乙醇/水的混合溶剂中进行自由基分散共聚反应,得到热敏性PNVIBA接枝聚苯乙烯(PNVIBA-g-PSt)高分子微球。用投射电子显微镜对微球的形态进行观察,同时考察PNVIBA起始浓度、苯乙烯浓度、引发剂浓度、聚合反应温度和混合溶剂中水的体积分数对微球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较宽的聚合反应条件下,得到的接枝高分子颗粒均保持球形并具有很好的单分散性,接枝高分子微球的数均直径与反应条件的关系遵循Dn=K[PNVIBA]-0 39[St]0 80[I]-0 14;微球直径随聚合温度的升高和混合溶剂中水含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AlCl3/TiCl4催化癸烯聚合制润滑油基础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lCl3/TiCl4为催化剂对癸烯聚合制润滑油基础油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Al与Ti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对合成油性质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催化剂、不同烯烃原料对聚α-烯烃(PAO)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癸烯聚合制备PAO,AlCl3/TiCl4是较适宜的催化剂。PAO收率随着AlCl3/TiCl4催化剂用量的增大、反应温度的升高以及反应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随着Al与Ti摩尔比的增加而迅速下降;粘度指数在所考察的条件范围内均较高;100 ℃下的运动粘度随着Al与Ti摩尔比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因此可以根据需求,通过调节Al与Ti摩尔比,可制备各种粘度等级的PAO产品。  相似文献   

14.
聚醋酸乙烯酯大分子单体与苯乙烯的分散共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聚醋酸乙烯酯(PVAc)大分子单体为分散稳定剂,通过分散聚合制得了PVAc接枝聚苯乙烯(PVAc-g-PSt)复合微球。用激光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PVAc-g-PSt复合微球的粒径及形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外部聚合因素(聚合时间、介质的极性、聚合温度和振荡转速)对PVAc-g-PSt复合微球的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用核磁共振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PVAc-g-PSt复合微球的结构及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所得的接枝聚合物是以PVAc为壳、PSt为核的核壳结构复合微球。根据PVAc-g-PSt复合微球表面组成的分析,计算出了典型配方(c(PVAc)=0.001mol/L、c(St)=0.1mol/L、c(偶氮二异丁氰)=0.001mol/L、n(PVAc)∶n(St)=0.01、x(偶氮二异丁氰)=0.1%、乙醇4mL、水1mL、60℃、160r/min、24h)条件下稳定每个PVAc-g-PSt复合微球表面的PVAc接枝链数为1.6×103。  相似文献   

15.
采用阻滞阴离子聚合法,以自制多锂(m-Li)为引发剂、三异丁基铝(TIBA)为阻滞剂、环己烷为溶剂,合成了一系列星型聚苯乙烯。考察了不同聚合条件下苯乙烯的聚合动力学行为,并求出相应的假一级表观增长速率常数和表观增长反应活化能(E″);考察了阻滞剂用量对聚苯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聚合条件下苯乙烯的聚合反应为一级反应;在一定聚合温度下,随n(TIBA):n(m-Li)的增大,苯乙烯聚合速率显著降低,当n(TIBA):n(m-Li)≥1时,聚合被完全阻滞;降低聚合温度亦能降低聚合反应速率,但n(TIBA):n(m-Li)的变化对聚合速率的影响更明显;随n(TIBA)∶n(m-Li)的增大,E″增大,聚苯乙烯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加宽。  相似文献   

16.
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引发剂,4,5-二氢化-2-(8-十七碳烯基)-1H-咪唑-1-乙胺(OLC)为配体,FeCl3,NiCl2,CuCl2分别为催化剂,实现了苯乙烯(St)进行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RATRP)反应合成聚苯乙烯(PSt)。实验结果表明,St的RATRP反应为活性可控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PSt的相对分子质量随St转化率的增加呈线性增加,PSt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表明RATRP反应为活性可控。在TBHP-CuCl2-OLC催化体系中,反应速率最快,PSt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最窄(1.29),引发效率最高(0.89);扩链反应也证实该RATRP反应具有活性可控的特征。在TBHP-CuCl2-OLC催化体系中,考察不同温度下的表观增长速率常数和自由基浓度,并求得St的RATRP反应的表观活化能(73.39kJ/mol)和平衡态焓(40.88kJ/mol)。  相似文献   

17.
球形TiCl_4/MgCl_2催化剂催化丙烯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乳化急冷法制备的球形M gC l2为载体,制备了球形T iC l4/M gC l2催化剂(简称催化剂),并将该催化剂用于丙烯聚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N2吸附法对催化剂及聚合物的形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聚合时间、聚合温度、铝钛比、铝硅比、氢气加入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与聚合物均为球形,且催化剂粒径分布窄,具有较大的孔体积和孔径,所制得的聚丙烯也具有孔隙率大、孔径大等特点。较佳的聚合条件为:聚合温度70~75℃、聚合时间3h、铝与钛摩尔比为300、铝与硅摩尔比为15、氢气加入量(质量分数)2.00×10-4;在此条件下,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同时聚丙烯具有较高的等规度;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氢调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工业装置,研究了苯乙烯中添加少量乙苯在单一聚合釜中进行热引发连续本体聚合的反应规律。结果表明:乙苯含量及聚合反应温度的提高均使聚苯乙烯(PS)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较高的转化率有益于提高PS树脂的维卡软化温度;乙烯基羧酸酯结合到PS树脂中可以改善其加工性能,但同时却降低了PS树脂的维卡软化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